? 华尔街传奇华尔街传奇华尔街传奇

华尔街传奇

阅读:华尔街传奇华尔街传奇  来源:网络

  华东街一直都是一群多彩多姿而又特立独行的人驻留的地方。
  这里的人能从混乱之中攫取好处,
  他们极爱承担风险,
  然后从险中求得庞大利润。
  有人在这里创建了财富,
  但也有人倾家荡产;
  有人能扬名立万,
  也有人搞得身败名裂。

  16世纪初期,一组荷兰的小型舰队驶抵这个勇敢的新世界。靠了岸,船上载着的,是一群身强力壮,精神饱满,喜欢四处游历探险的商人。他们是荷兰东印度公司(Dutch East lndia Company)的贸易商。这些人天不怕,地不怕,喜欢攫取机会,承担风险,也喜欢在辛勤工作后得到大笔的报酬。这批极富开创精神的荷兰商人,于现在曼哈顿的南部,建立了一个繁荣的殖民区,并称它为新阿姆斯特丹。后来这个地方发展成了吵杂而繁忙的商业中心,也是早期到这个新世界来探寻机会的人,必经的落脚口岸。
  身为荷兰人,他们在旧世界的时候,就已经懂得不少金融方面的事务。这些人是探险家、企业家、投机客。当然,他们也是精明的交易商。1626年,在密聂特(Peter Minuet)的策划下,这批具有野心的荷兰人把这块土地从当地人的手里骗了过来,他们用一些不值钱的东西,以相当于24块钱的价格,把这块后来成为有史以来最昂贵的土地买下来。于是,这些荷兰人以极低的代价,就取得了曼哈顿岛的控制权。今天,这块土地的价值何止当初的亿万倍。
  后来,沿着这条窄窄的,风很大的通道,开始发展出一条极富特色的文化。这个地方,我们现在就叫华尔街。从早期荷兰人掌管开始,到后来英国势力进驻,以及现在成为全世界的金融重镇,华尔街一直都是一群多彩多姿而又特立独行的人驻留的地方。这里的人能从混乱之中攫取好处,他们极爱承担风险,然后从险中求得庞大利润。有人在这里创造了财富,但也有人倾家荡产;有人能扬名立万,但也有人搞得身败名裂。只要你愿意听,这样的故事三天三夜都说不完。
  《华尔街传奇》(Troiers'Tale)这本书收集的故事,能把华尔街的真实风貌呈现出来。其中,有些故事是来自业界有头有脸的人物,有些则是你可能连听都没听过的人,但每一则故事都把华尔街的气氛点了出来。从当日冲销客好玩的恶作剧,到著名的投资人在市场学到的重要教训,这些人物对过去的回忆,正代表着华尔街快速消逝中的文化,而《华尔街传奇》收罗的,就是这些人的故事。
  在过去多数时间里,华尔街都是个不受约束,甚至于无法无天的地方。华尔街人物的行为,反映的,就是这个国际金融中心里宣泄出来的各种情绪。不论是压力、焦虑、恐惧,或者是贪婪,都产生了某些意想不到的副作用——从没大没小的动作,到(经济方面)英雄式的行为都有,华尔街里的点点滴滴,就像美国民众过去的生活一样,那么地令人着迷。
  不过,华尔街文化的变动速度很快。过去几个熟人聚在一起就可以作生意,现在则变得比较一板一眼了;过去嘴巴说了就算数,现在则改由电脑来处理大大小小的交易,人根本无须露面。《华尔街传奇》这本书想要捕捉的,是人们永远都会记得的那种华尔街文化,而不是在不久的将来可能变成的样子。

谢辞

  要完成这样一项任务,当然得感谢很多人。有些人提供了想法,有些人提供了时间,我也得感谢他们对我的耐心和鼓励。
  首先,我得感谢我的父母,他们对我的爱和为我所作的牺牲,使得我在生命中能得到无数的机会,包括写这本书在内。另外,我也谢谢我的哥哥,感谢他从我很小的时候,就给了我重要的影响,不断地给我启发,而且还任劳任怨地帮我修改稿子。也感谢我的姊姊,她听了几个最无聊的故事,但仍然很有耐心地帮我打气,才能把任务完成。当然,在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是我的太太蜜兰达。我因为在美国国家广播公司金融频道(CNBC)值夜班,经常忽视了她,但她给我的安慰和鼓励,让我得以日以继夜地赶完这个“第二份工作”。
  同时,我也要感谢柯启腾(Douglas Crichton)。他是我的良师,也是益友,并且一直在心灵上给我指引。这些年来,他不吝于给我时间,让我分享他的知识,协助我建立对金融市场和经济方面的认知。已经过世了的哈特(Ed Hart),以及仍然活力十足的包霖格(John Bollinger),也在这方面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能完成《华尔街传奇》这样的一本书,完全要靠交易商、投资人、分析师,以及其他实际在金融界工作的人。他们不吝于把市场里的故事、回忆、和亲身的经验告诉我,感谢他们给了我那么多的时间,帮助我完成这本书。
  另外,好几位金融界的好朋友也给了我不少时间,虽然他们的故事最后并没有出现在书里,但我还是要感谢这些人给了我那么多宝贵的意见和指导。他们是傅兰科(Al Frank)、盖柏礼(MahoGhbelli)、葛莎莉(Elaine Garzarelli)、桂雷索(Richard Grasso)、高博思(JohnKenneth Galbraith)、高夫曼(Henry Kaufman),以及罗米瑞(MariaRamirez)等。
  书里的插图是由派可(Douglas Pike)提供的。他的漫画作品让我在财经资讯业找到了这么一位新朋友。幽默是他的专长,而股票和债券则是我的专长,相信我们两人一定有机会再度合作的。
   我之所以能往写作方面发展,还得感谢三位在金融界服务的朋友。当初在我不知道的情况下,他们要威利(John Wiley & Sons)出版公司的汤姆森(Myles Thomson)打电话给我,因为我想写一本书。这几位朋友是德玛克(Tom DeMark)、施密世(Courtney Smith),以及叶慈(Jom Yates)。我永远感激你们的热心。
  我也深挚地感谢汤姆森,他给了我这个新手一个机会,并且主动而大方地把我带进了这个全新的领域。他在整个计划当中给了我最好的协助和照顾,希望以后还能从他的编辑才华上获益。这次负责监督编辑工作的尤玲奕(Jacque Urinyi),她帮我把累赘的东西去掉,对我非常有耐心,也能体谅我的不安。她和汤姆森两个人,很有技巧地把我的草稿变成了一本书。
  我也得感谢CNBC的艾尔士(Roger Ailes)和芮理(Jack Reilly),他们除了容许我着手进行这项计划外,也鼓励我把它完成。事实上,他们还让我把每天主持《交易商的故事》(Traders tales)的工作暂时放下来,才能好好地写这本书。
  这些人,我永远地感谢。

一 An Early Tale 一个很久以前的故事

  华尔街可以谁一直都是赌徒和投机客们聚集的地方,
  经常可以看到各种既不流,
  而又肆无忌惮的行为出现。
  在这里,
  人们的所作所为都和金钱有关,
  因此,
  过去长久以来所发生的事情,
  自然都会随着经济的景气荣枯、市场的涨跌,
  以及人们的欲望和恐惧等情绪而跟着上下起伏。

  华尔街可以说一直都是赌徒和投机客们聚集的地方,经常可以看到各种既不人流,而又肆元忌惮的行为出现。在这里,人们的所作所为都和金钱有关,因此,过去长久以来所发生的事情,自然都会随着经济的景气荣枯、市场的涨跌,以及人们的欲望和恐惧等情绪而跟着上下起伏。在这样时好时坏的气氛之下,每天在纽约曼哈顿岛南部出没的这批人,便一直都是战战兢兢的样子,总觉得随时会有情况发生。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生存,每天都必须面对沉重的压力,也难怪会让自己的行为变得如此不堪了,而且长期以来,情况一直都是如此。
  在了解了这个情况之后,我们来回顾一下1789年那时候所发生的事。美国在那一年正式独立建国,制宪会议刚刚才结束,美国人民正迫不及待地想满足自己在物质上的欲望,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在经济方面出人头地,就像现在一样。


  第一次崩盘


  1789年时,纽约是美国的首都所在地,就在现在的旧联邦大楼里,新的政府宣布成立,并建构了一套金融制度。带领美国打赢独立战争的几个重要人物,很快便采取了行动,制定了宪法。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被提名为美国首任总统,而汉弥尔顿(Alexander Hamilton)则担任美国的第一任财政部长。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当时的状况可说是百废待兴,重建家园的任务十分地艰巨。当初为了筹措资金来打独立战争,不惜大举借债,因此国家在草创之初,便已经被债务给压得喘不过气来。在没有税收的情况下,汉弥尔顿只得把这些债务转换成股权。直到现在,不少政府在被钱逼急的时候,还是会运用这招数来渡过难关。汉弥尔顿于是组识了一个半官方性质的美国联邦银行(Bank of the United States),让债权人透过这个机构,将手上持有的债权转换成为股权,也就是把赌注全都押在这个刚刚诞生的国家前途上。
  美国当时的股市和债市正在萌芽的阶段。不过,纽约长期以来都扮演金融和商业的重镇,因此在正式的交易所成立之前,早就已经有了热闹哄哄的证券市场了。在曼哈顿南方的街道上,股票掮客们忙着撮合各种证券的买卖,包括为了支援独立战争而发行的债券,以及美国银行等各家新银行的股权等。接下来,故事的内容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了,都是由人性的贪婪和冲突所编织而成,而华尔街在未来几个世纪里发生的情节,大致也都是这么回事。
  当时担任财政部助理部长的,是一个名叫杜厄(William Der)的人。他是汉弥尔顿的亲信之一,这个人还小有名气,是个半路出家的投机客,出身于纽约早期的权贵之家。他曾数次担任政府职务,经常在政界和商界之间游走,待过不少地方。
  杜厄和过去曾在政府部门做过事的人一样,都心怀贪念,因为知道不少政府将推动的计划,而经常藉机得到金钱上的好处。他在市场里炒作银行股票,并且故意哄抬几档制造业的股票。同时,根据某份报告看起来,他甚至于“可能事先让某些债权人知道汉弥尔顿的财政计划”。也就是说,杜厄把他所知道的内线消息,故意传给了关系密切的友人。当然,这不是政府官员最后一次利用职务之便,而在财务上大捞油水。
  事实上,由于杜厄对政府打算将战争债券转换成银行股票的计划了若指掌,因此在1971年便开始着手策划大计,想大量买进市面上原有的证券,故意哄抬市场行情,然后在政府推动的计划完成之后,利用股权转换之便大赚一票。
  杜厄找了个名叫宾塔(John Pintard)的人来助他一臂之力,这个人是纽约历史协会(New York Historical Society)的创办人,也是华尔街第一位专职的股票经纪商。不过,他同时也是最早在纽约股市从事诈骗勾当的人物之一。这两个人以纽约地区的中产阶级为对象,筹集大笔的资金。于是,后来包括杀猪的、卖面包的、做烛台的,甚至于连晚上工作的上班小姐,都把辛苦赚来的钱借给了杜厄。宾塔是个手段高明的股票掮客,他把成千上万张事先已经签了字的本票,卖给那些热心把钱借给他们的人。这些本票是由杜厄签的字,票面利率有的是2%,有的是3%,甚至有到5%的水准,这在当时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杜厄可以说是头一个在华尔街发行垃圾债券的人。就我们所知,他的作风和差不多180年后的密尔肯(Michael Milken)相比,实在是有异曲同工之妙!杜厄当时透过发行债券所得到的资金相当可观,在短短的5个月之内就筹到了697517美元! 杜厄和一票脑筋动得很快的商人,意图利用筹得的资金,在美国股市里故意把数档股票的价格拉高。从1791年中开始,一直到次年的3月为止,他们炒作银行股票,故意在市场散播有关合并计划的不实消息,也运用各种不当的手段来影响行情。而这些违法的伎俩,也就是后来使得某些华尔街人物变得家喻户晓的原因。不过,后来他们的努力还是白费了,而且败得很惨。他们不管广大投资人的死活,刻意拉抬市场的行情,但终究还是无法抵挡市场的力量,而致功败垂成。
  他们想以人为的方式来哄抬行情,但总归还是失败了。这样的下场,和其他意图操纵市场者的结果是一样的。杜厄没办法不断把股价拉高来获利,以至于个人的财务状况因为胡作非为而弄得一败涂地。他签发的本票到期未能兑现,当初热心借钱给他的人因而急得跳脚,搞得天下大乱。于是,股票行情在1792年3月直线重挫,金融界也跟着风声鹤唳,到处都呈现着一片恐慌。
  失控的群众不甘心付出如此惨痛的代价,希望原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政府官员能够出面,从杜厄身上把他们的血汗钱要回来。不过,由于杜厄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危,竞自愿被关到牢里去,以免在曼哈顿南方等着他的那批愤怒民众,私下把他给生吞活剥了。于是乎,美国的首任助理财政部长,最后竟然因为引发了美国有史以来第一次金融危机,而成了人人都想捉拿的人。


  纽约证券交易所


  在华尔街股市出现了头一次崩盘之后,这些最早在市场里头进出的人,几乎没一个有把握自己到底还有没有救。从1792年3月开始到5月为止,整个市场交易几乎都处于停滞状态。最后由于市场经历了相当程度的疑虑和担心,有24位当地的股票经纪人聚集在曼哈顿南部的一棵悬铃木下,决定建立一个新的股票市场。经过他们的努力,原来已经奄奄一息的市况,终于得以重获生机,而他们所创立的市场,后来也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股票市场。
  这24位仁兄的财务状况健全,品格方面(就我们所知)也没什么可以挑剔的。他们后来签署了巴腾渥德协议(Butttnwood Accord),并创立了纽约证券交易所(New York Stock & Exchange,NYSE)。同时,他们也制定了新的规则,来规范股票和债券的交易,以确定投资人拥有适当的资本,而交易所也可以对客户收取合理的佣金。这个在金融制度出现恐惧状态而诞生的交易所,终于变成了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金融机构。
二 The Floor Trader 场内交易商

  想在华尔街立足并非易事,
  即使是拥有最高的学历,
  出身于最好的门第,
  或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人,
  通常也很难打进这个金融市场的圈子里。
  不过,
  想进入华尔街的话,
  还是有不少的门路,
  精力旺盛而又具有过人胆识的高手,
  还是可以从前门、后门,
  或甚至透过各种旁门左道,到华尔街一展长才、大显身手。

  在多彩多姿的资本主义世界中,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交易大厅,可以说是处于核心位置。在这里,场内交易商和经纪商就像是原子和粒子般不断地相互碰撞,创造出热量和能源,以提供经济所需要的动能。他们是市场的动力,不仅敲定股票的价格,也为各式各样的经济活动募集所需的资金。
  这些场内交易商几乎都没办法闲下来,他们就像太阳的辐射粒子,含盖着庞大浩瀚的空间和时间。磐伟博投资公司(Paln Webkr)的资深交易商凯腾(Art Cashin)就曾经说过,当市场的交易状况迟缓,交易商和经纪商每天在交易厅里所走的距离,加起来平均大概是2英里,而到了交易热络的时候,一天就可能要走到5—6英里。这么忙的结果,一方面撮合了市场里买卖双方的交易,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市场的力量,让美国经济能有个稳固的支撑。
  不过,交易商的特性和太阳粒子毕竟不同。基本上,每个氢原子都是一样的,两个氢原子彼此碰撞之后,会得到氦,就这么简单。而交易商么,则比较像是雪花,也就是没有哪两个人是相同的。这些人每天上班的时候,都会把一些与众不同的特性带到交易厅里,使得这个属于资本主义的地方较有人性一点,否则就只不过是金钱的交易而已,既俗气也无趣。
  我们就从这个地方开始实地走一趟交易大厅吧。从纽约证券交易所到芝加哥的期货交易所,我们一起来会会这些交易商,他们的故事可透露了不少内幕。

  兔宝宝装

  施勃伦(VicSpermld9)是交易商中的交易商,他每种交易都作,不管是股票、债券、外汇、黄金、或是棉花,什么都可以。大家很早就知道这号人物,他的反应敏捷,动作像闪电殷迅速,而且极爱进行交易。他是个和气的人,外表看起来像是出身于纽约的布鲁克林区,长相耀明,个头不大,体型像只牛头犬,虽小但很结实。实际上,他的个性分温顺,但光看外表并不能完全看出来。同时,他的眼神还透着些许颁皮狡黠的味道,和他闲聊几句就可以感觉出来。他知道的事似乎还真不少,但有些东西也许永远都不会告诉别人。
  他最喜欢讲的一个故事和兔宝宝装有关。这个故事可以让人体会一不好在华尔街杀进杀出的人,长期以来那种肆意放纵自己,不喜欢受到拘束的个性。这些人都喜欢好听的笑话,特别是损人的笑话,拿别人来开玩笑的那种。但仔细想想,凡是对自已有利,对别人不利的事情,不都是交易商所喜欢的吗?这是他们之所以成为交易商的原因。
  在纽约曼哈顿南部靠近华尔街的地方,过去开了个酒吧,不少经纪商和交易商在收盘后都会进去坐坐。这个地方很受欢迎,可以让人在忙完了一天以后,到这里来放松心情,舒缓紧张的情绪。里头的气氛让人感觉很舒服,因此可以让疲倦烦闷的身心暂时得到解脱。这些拿着大把银子在作交易的人,通常都面临着不小的压力。交易熟络的话,也许一个人一天的交易金额就是数百万美元,或甚至于数十亿美元。.这么沉重的压力,有时候会让交易商做些疯狂的事情,毕竟被压抑的情绪也得有个发泄的地方。
  就是这个酒吧,让人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压力都可以获得舒解。华尔街是个男人主导的圈子,每个人到了这个地方,就能从一个完全陌生的人的怀里寻求慰藉。酒吧开在住宅区里,平常人来人往,是华尔街的上班族碰到上班女郎的地方。讲到这里,你或许已经猜到,这儿除了有正当工作,长得又很迷人的职业妇女以外,也会有一些妓女跑来拉客。当然,他们在打扮和谈吐上都非常地谨慎小心,不会把自己弄得过于花枝招展。事实上,她们的恩客通常根本就不知道她们是上班小姐。因此,有些机智过人的华尔街交易商,还误以为自己除了在工作方面得意之外,连钓马子这档事也颇有一套呢。
  根据施勃伦的说法,好几年以前,就有这么一位先生和几个同事一起到这家酒吧来。这位仁兄的名字我们在此不去提它。这几个人在经过一整天让人疯狂的工作之后,都觉得疲倦了。不过,累归累,还是有力气来这喝点酒,享受一下酒馆里的温柔。这个老兄人头很熟,当地很多人都认识他,由于他身上穿戴着非常昂贵的饰品,手上戴个劳力士金表,还套了个很大的金戒指,因此坐在酒吧里的上班小姐注意到了这只肥羊。在华尔街工作的年轻小伙子,口袋里经常都装着刚刚赚来的大笔钞票,他们除了白天在市场上过关斩将赢得胜利以外,往往也希望能在其他方面有所斩获。
  后来故事是这么说的,这位仁兄在经过一整天的工作压力后,下定决心要在当天晚上冒个险,大胆地采取行动。于是,他看准了坐在酒吧里的一个女郎,对她展开了攻势。事实上,他是个结了婚的人,住在市郊的住宅区,不过,当他工作得太晚,或是第二天一早就得上班的时候,就经常会在城里过夜。还好,这位老兄不用把当晚发生的事一五一十地向老婆解释,他只要告诉朋友到底是怎么回事就行了。
  准备好采取行动以后,这个交易商果然和酒吧里的那个上班小姐勾搭上了。哎!有些交易商在诈骗客户方面是很在行,但比较起来,这些小姐显然更知道如何把钱从交易商的口袋里给骗出来。
  在两个人离开酒吧之前,那位小姐偷偷地在他的饮料里放了迷药,等到两人进了附近的旅馆,这位老兄便不支昏倒在地,失去了知觉。于是,她趁机把他戴着的珠宝全部偷走,也拿走了他的钱包,以及身上所穿的衣服和鞋子。施勃伦的说法是,这些小姐们为了保险起见,通常会在得手之后,顺便把那些风流鬼的衣服和鞋子一起偷走,以防他们在下手后不久就醒过来。她们通常都能把偷来的珠宝转手卖出去,从中大赚一笔。从很多角度来看,我们很难把这样的小姐称为妓女,因为很少有人真的和她们的客户上床。实际的状况是,客户是上了床,但她们却没有,而当这些冤大头醒来以后,她们早就溜之大吉,不知去向了。
  故事里头的这个交易商,第二天上午醒了过来,发现全身被剥个精光,所有的东西都被偷走了,以市场的术语来说,他等于是在没有避险的情况下,持有空头的裸部位(naked short),也就是让自己完全暴露在最大的风险之下。不过,他不能在这个时候跑回家,到老婆那里拿衣服穿。从技术上来讲,他在前个晚上并没有真的犯下通奸的勾当,因此没什么要隐瞒的。不过,要向太太解释说,如果不是因为被下了药而失去知觉,然后被洗劫一空的话,应该就可以在外头和别人来上一腿,享受一夜风流,这也实在很难。除此以外,他还得赶回纽约证交所的交易厅,但在这样的情况下,也没办法马上到公司上班。
  在没法子可想的状况下,他只好拨了个电话到办公室,拜托同事先透过电话帮他把旅馆的费用付了,然后把一套衣服和计程车钱一起送过来。这些事情同事们都照办了,但令他不知所措的是,他们送过来的那套衣服,并不是普通的西装外套、长裤,以及领带,而是一件尺寸很大、白色的免宝宝装,上面还有一对长长的、会前后摇晃的耳朵,后面则连着个毛茸茸的棉布尾巴。
  他是准时到了上班地点。不过,在门口却被一个没有幽默感的警卫给挡了下来,并且郑重地告诉他,根据交易所的规定,要进入交易大厅的话,就得穿西装打领带才行。这个交易商急忙争辩着说,他身上穿的虽然是兔宝宝装,他总归也是一套服装,因此应该淮许他进入交易大厅。警卫看看他的模样,心生怜悯之情,于是放他一马,而他也赶忙往平常工作的位置走过去。后来,他的朋友觉得他那样子实在可怜,就帮他买了一套比较像样的衣服让他换上。
  一直到今天,场内交易商还会提起这么一件事情,他们说有天某只兔子在别的地方干了臭事以后,竟然跑到华尔街来了。
  [同样的故事,另外还有个版本。其说法是,这个交易商当天晚上根本就没有勾搭什么妓女,只不过是在回到旅馆的时候,由于酒喝得太多,醉得一场瑚涂,因此勉强爬到浴室里,连衣服都没脱,身上的东西也没拿下来,就冲了个冷水澡,希望能在酩酊大醉后让自己清醒过来,到了次日上午,发现找不到衣服穿,因为原来身上穿的皱成一团,堆在浴室的角落旁,被挡在门的后头了。从这里开始,故事的说法就和前面说的一样了,亲眼目睹这件事的人说,他们第二天真的看到这个交易商穿着免宝宝装出现在交易大厅里,他们还特别证实了这件事情。不过,这个部分我们原来就知道是真的。]

  九万美元的可乐

  在50年代,纽约华尔街是由寇尔曼(John Goleman)在当家作主。他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专门负责替天主教教会管理资产。据说,他的势力大到可以控管整个纽约市,除了市长魏格纳(Wagner)和担任枢机主教的史贝曼(Spllnan)之外,他是第三个对市政拥有绝对影响力的人。有的人很怕他,有的人对他恨之入骨,但无论如何,他曾是华尔街最具有实权的人物之一。
  石家文(Bdb Scavone)长期以来在纽约证交所拥有专业会员的席位,他还清楚地记得寇尔曼那种至高无上的作风。他说,寇尔曼在华尔街拥有一种“神圣”的地位,他的出生日期是12月24日,而他名字的英文缩写又恰好是J·C·(编注:J·c为耶蛛基督的缩写)。他的权力如此之大,以至于他自己所下的一道命令,后来竟让自己在财务上蒙受了小小的损失。
  在那个时代,不论是吃的东西或是喝的东西,都不准带到纽约证交所的交易大厅里,特别是饮料,更被认为是一种危险的东西,因为饮料如果洒在地上,那么在里面急急忙忙赶着作交易的人,就可能会不小心滑倒而跌个四脚朝天。
  寇尔曼有个女婿,就在他的公司里上班。这个年轻人常常不理会市场的规矩,偷偷把饮料带到交易大厅里,小心地藏在座位后面。刚巧不巧,寇尔曼的公司正为纽约可乐(Coke of New York)公司报价,打算进场操作该公司的股票。这家公司当时专门负责为可口可乐装瓶,但现在已经不存在了。石家文和施默斯(Al S2nith)回忆说,当时寇尔曼手里拥有纽约可乐的股票,持股总数差不多有8—9万股,以那时候的情况来看,他在该公司的持股比例算是相当大的。根据石家文和施默斯的说法,寇尔曼认为这家装瓶公司有一天会被别家公司购并,到时候股价可能会大涨,而他持有的大量股票就会为他带来大笔的财富。
  有一天,寇尔曼在他女婿的脚边发现了一罐已经开了的可口可乐。于是他大声喝叱:“把可乐丢掉!”但他在吼叫的时候,并没有明确地表明他所指的是那罐还在冒着气泡的饮料。
  他的女婿一方面急着要完成岳父大人的旨意,另方面也害怕会引起老人震怒,于是便迫不及待地喊出:“我手里有几万股可乐股票要卖”。他刚说完,有个意愿很高的买家听到了,二话不说,马上就把这9万张股票给吃了下来。于是,寇尔曼的这个年轻女婿,既快速而又毫无畏惧地把整批股票卖了出去,完全是一派优秀交易商应有的作风。
  根据市场人士的传说,纽约可乐的股价在第二天跳升了1美元,马上就让寇尔曼损失了9万美元的进账。
  而他的宝贝女婿也从来没再被抓到在交易厅里喝可乐了。

  幸运鼠

  佩德生(Laura Pederson)过去曾经在美国证券交易所(Americanstock Exchange,ALEX)担任交易商。这个交易所的规模,算是纽约交易所中比较小的一个,至少到目前为止是如此。一般人都把它称为场外交易市场(curb)。实际上,当初这个交易所之所以开张营运,就是希望让股票经纪商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不开市的时候,也能有个交易的地方。在纽约证券交易所过去的历史当中,连续关闭最长的纪录是发生在1914年,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开打的时候。当时纽约证交所整整关闭了6个月之久。那段期间,经纪商们为了继续作生意,只得在场外进行交易。后来,这些场外的交易被移到室内来进行,于是乎美国证券交易所就宣告诞生了。
  佩德生小姐当时是在美国证券交易所从事期权方面的交易,她做得很成功,操盘业绩非常好。在她2l岁的时候,就已经为自己赚进了100万美元。于是,她把工作辞了,写了一本叫做《金钱游戏》(Play Money)的书。现在,则是定期帮《纽约时报》(NRAJyorA T2m65)撰写有关个人理财方面的专栏。
  佩德生回忆她过去担任交易商的日子,她说,场内交易商是一群很迷信的家伙,这方面倒有点像是运动员参加竞赛的情况,总觉得某些特定的日子,市场就是专门和自己过不去。因此,如果交易商想在华尔街出人头地,就会希望能有个对自己有利的东西,以提高竞争的优势,有些人会把象征幸运的钥匙链握在手里,有些人则在身上穿着幸运的衣服。我们这里要说的故事,则是关于某个美国证券交易所场内交易商的事;这个场内交易商随时随地都把某个幸运鼠带在身上,那是一只小小的、用橡胶做的老鼠,它曾经在某家上市公司的股票上为他带来好运。
  话说这位交易商,是负责为密鹊公司(Mtchdl De叫邮Mtmt勘叩orat加)在市场上进行买卖报价。这家公司专作能源方面的生意,而股票在场外交易的时间已经有好几年。他们的公司吉祥物是一只老鼠,名字就是密鹊鼠。至于为什么选它当吉祥物则不清楚,公司常常把这只小小的橡胶鼠当成纪念品送出去,谁想要,就可以得到一只。
  为密鹊公司报价的这位交易所会员,当然想要一只这样的吉祥物,并且随时都把它摆在平常作交易的座位旁边。这个交易商很迷信,每当他希望股价上扬,或需要股价走高的时候,他就用手摸模这只密鹊鼠的头。信不信由你,对他来讲,这招还真的是有效。
  有一天,这位交易商来上班的时候,发现他的密鹊鼠竟然不见了。在他放置吉祥物的地方,倒是留着一张纸条,上头这样写着:“如果你还想看到密鹊鼠活着回来,就把200美元放在楼下警卫室那里。”
  这个交易商平常都很顺着别人的意思,但这次可不愿意屈服。他心里想,这八成是交易所里哪个喜欢恶作剧的同事,为了好玩故意开的玩笑罢了。于是,他决定按兵不动。
  他错了。第二天,又出现了一张纸条,但他仍然不为所动。
  第三天,密鹊鼠的耳朵被砍了下来,故在交易商的座位上。同时,还留着一张纸条,把赎金提高到500美元。
  到了第四天,密鹊鼠的手臂被送了过来。于是,这个交易商紧张了起来,手心开始冒汗,因为心爱的吉祥物虽然回来了,但却是被分解成一块一块地送回来。当市场情况不妙的时候,可以用手去摸模的东西已经没剩下多少了。
  最后,他把500美元的赎金付了,密鹊鼠也回来了。在经过一番整型美容手术之后,密鹊鼠又恢复了原貌,和全新的一样。不过,这位交易商却再也无法和以前一样了。

  老狐狸

  华尔街一直都有着所谓的“老狐狸”这种人,很多华尔街的老前辈都被冠上这么个绰号。他们在华尔街经历过各种大小战役,并且也立下战绩,现在虽然头发都斑白了,但仍然在市场出没。为了表示对他们的尊重,因而给了他们这个呢称。这些人在华尔街,一向都是狡猾而又诡计多端,他们通常也会把累积的智慧传给入行不久的生手,藉此把自己’的传奇事迹流传下来,让后人知道过去曾经有过如此精明的人物。一般来说,市场对于这些逐渐老迈的交易商,都会给予适当的尊重,不过,有些年轻小伙子偶尔想轻松一下,开开玩笑的时候,也会把他们当成戏,弄的对象。
  有这么一个故事,很多人都津津乐道,说的就是某个老狐狸如何被纽约证交所的年轻人整的趣事。故事发生的地点,就在交易大厅,这里正是这个老狐狸赖以生存的地方。他的一生,大半辈子都是在证交所的交易厅渡过的。他是个老江湖,经历过各种大场面;他在交易大厅里工作了好几十年,主要就是四处探寻投资对象。执行买卖单,以及为客户进行交易;他的速度急如星火,快如闪电,在他担任交易商的日子里,不知曾在交易所大厅里来来回回奔跑过几次。
  不过,到了接近晚年的时候,要维持那么疯狂的步调实在越来越难。在60年代,他发现自己走不动了,需要用拐杖才行。他是个骄傲的人,但又想刻意保持谦恭的气度,于是选用了一只闪闪发亮的黑檀木做成的拐杖,上头有个白银的握把,底部则是用树脂胶的套子垫着。这个老交易商虽然受到尊重,但还是免不了成为年轻一辈开玩笑的对象。有个小伙子使了个坏心眼,决定偷偷把老狐狸的拐杖磨短。他的作法是,先把黑檀木拐杖的尾端削掉一点点,然后在弄完后再换上一个新的树脂胶套子。他连续这么摘了几个星期,每次都稍微削短一点,让人察觉不出来,老狐狸一直都没感觉有什么异样。不过,由于天天都得靠着拐杖走路,因此几个星期以来,他开始每天都得稍微把背再往下弯一点,才能使得上劲。
  差不多过了9个礼拜以后,整只拐杖被磨掉了6英寸。老狐狸走路的样子,越来越像是电影“科学怪人”里的人物,而不再是过去纽约证交所里那个趾高气扬、走起路来威风凛凛的人了。
  过了9个星期以后,有人注意到老狐狸走路的神态变了,于是问他是怎么回事。
  他无奈地回答说:“一定是我的背出了问题。”

  两个布鲁克林的故事


  公路大道和华尔街交易商

  想在华尔街立足并非易事,即使是拥有最高的学历,出身于最好的门第,或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人,通常也很难打进这个金融市场的圈子里。不过,想进入华尔街的话,还是有不少的门路,精力旺盛而又具有过人胆识的高手,还是可以从前门、后门,或甚至透过各种旁门左道,到华尔街来一展长才,大显身手。
  这一个故事,就是关于某个年轻人以另辟蹊径的方式,在华尔街闯出了自己的天空,我们姑且就把这个年轻小伙子叫做魏尼(认血e)吧。魏尼来自纽约布鲁克林的中低阶层,因此难免会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倒不是说魏尼曾经混过流氓或是小太保,但回忆60年代,那时候在布鲁克林这样的地方总是会碰上一两个自以为见过世面的人。显然地,魏尼也想过着舒服的生活,就像那些在外头混的小子一样,只要干点坏事就有好日子可过。
  有一天,魏尼和朋友决定要联手做一票,而他们下手的对象,则是一台载运露华浓(Pe讥on)化妆品到附近几个零售店的卡车。根据故事的说法,这桩勾当完全是他们自己筹划的,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抢劫,只能算是在外头鬼混,找找麻烦罢了。这两个人反正也没什么其他的搞头,他们趁卡车司机在路边快餐店吃饭的时候,偷偷地溜上车,自己动手把引擎发动,然后拖着一大堆的口红和保养霜扬长而去。
  不过,他们虽然得手了,但要把那么多偷来的化妆品转手卖出去,即使是在60年代的布鲁克林区,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当他们销赃的时候,就算不被警察逮到,也很可能会被当地的角头老大强索“保护费”。于是,魏尼和他的同伙就得想个办法,把偷来的东西给卖掉。
  这两个人都先在华尔街找了份工作。华尔街一向都是人口稠密的地方,这里的公司雇用那么多的交易商和秘书小姐,每个人都有不错的收入,而且似乎也都对高品质的东西有所偏好。
  于是,魏尼在某个大型的经纪商谋了个低阶的差事,然后开始找机会转卖他们偷来的货品。口红每支买个2美元、3美元、或是4美元,这样的价钱很好卖,东西非常抢手,他的同伙也做同样的事情。一整年下来,他们每天差不多可以多赚个100美元,一年大概就是25000美元的进账。在60年代,对两个从布鲁克林区混出来的生意人来讲,头一年就能搞到25000美元这可不算是个小数目,于是,他们光靠着露华浓化妆品之赐,就在华尔街得到了相当不错的底薪和额外的红利了。
  这些非法偷来的东西,最后还是有销完的一天。然而,很讽刺的是,魏尼后来竟然发现华尔街的生活和过去在黑街打混的日子一样刺激。于是,他便在华尔街留了下来,在场外市场(0rc)担任股票交易商的工作,而且一待就是20年。或许在这段期间,他还曾经为了好玩而卖买过露华浓的股票呢,谁晓得?
  不过,后来听说魏尼是靠着社会福利金在过活。他最后在华尔街待的公司在1987年崩盘的时候倒闭了,而且那家公司好像也涉及了某件股票违约交易的案件。
  这故事让人想到一句话——你可以把人带离布鲁克林这地方,但别想永远把布鲁克林对人的影响从身上去掉。

  布鲁克林的救世主

  施勃伦想起另外一个故事,也是某个出身于布鲁克林的年轻人想在华尔街发财的事。他说,有这么一个小伙子,一心想在赌风鼎盛的华尔街放手一搏,希望能够藉此扬名立万。他估计自己大约需要25000美元的资本。然而,他身上并没有多少钱,也没什么理财工具可以筹到这笔现金。为了进场交易,他便找上了一个人,施勃伦把这个人称为“布鲁克林的救世主”。但我们通常把这样的人叫做放高利贷的吸血鬼。
  年轻人到救世主家里的地下室,当面拜托他周转个25000美元,以便在市场上打出名号,站稳脚跟。这位救世主倒是非常大方,就像自己人一样,二话不说,当场就掏钱借给他。话说这小伙子才20出头,一副涉世不深,对人毫无戒心的模样,一看对方如此大方,马上露出了笑容,谢谢这位救世主,并且保证一定会偿还借款,不会有问题。
  根据宗教的说法,救世主应该都是好人,他们会在人们遇到麻烦的时候伸出援手,并且让人学到应该知道的东西。以这个故事来讲,这年轻人倒真的从救世主那儿得到了一些帮助,也学到了一些教训。救世主把钱借给年轻人以后,带他走到地下室的冰库,要他把眼睛擦亮,仔细地看。他从冰库里抽了一个冰块,然后把冰上结的霜给抹掉,让他看清楚里面冰着的东西,喝!竟然是一条胳臂。救世主明白地告诉这个还不知人间险恶的交易商说,上一个来这里借钱的人,当初也保证一定会还钱,没有问题,但后来却欠债未还。现在,救世主既然相信年轻人所说的话,自然也要让他知道这个活生生的教训,才懂得及时还钱的道理。
  救世主警告他说:“上回这小子的确没什么问题,只不过他向我借了点钱,却一直没还。”
  在华尔街这个地方,投资人借钱所付的利率,称为“经纪商融资利率”(bmker比nrate),但在布鲁克林,则称为“断手率”(盼erehandrate)。不消说,后来这个年轻人在开始交易之初,就没有赔过钱,他现在已经不靠交易为生了,但他的确把钱还给了救世主,并没有食言。
  施勃伦保证说,这是个真实的故事,绝无虚构。

  独眼龙变活跳虾

  柯若根(比rrigan)先生被人家叫做独眼龙。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只有一只眼睛还能看东西,另外一边则装了个玻璃制的假眼睛。他相当喜欢玻璃这玩意儿,特别是那种能够装液体的东西,不用说也猜得到,他是个大酒鬼。
  故事是这么说的。有一天,独眼龙在纽约证交所忙了一整天以后,晚上在市区喝了个酩酊大醉,而且醉得一塌糊涂,在不省人事之际,竟把他的玻璃眼球给弄丢了。到了次日清晨,独眼龙觉得还宿醉未醒,头昏脑胀,而且看东西十分吃力。于是,他摄手蹑脚地在房里四处走动,希望能找到那颗玻璃眼珠子,但就是找不到。由于马上就得赶到纽约证交所,于是他只得试试另外一个办法。
  独眼龙急急忙忙地跑到附近的一家药房,想先买个眼罩把原来装玻璃眼的地方蒙起来。
  药房柜台的后面站了个小姐,于是,他赶忙问她:“你们这里卖眼罩吗?”
  她反问他:“先生,你需要几个?”
  独眼龙听了,不禁一怒,回答说: “小姐,如果我需要两个的话,早就去找一只他妈的导盲犬了。”
  于是,她卖了一个眼罩给他。独眼龙到了纽约证交所,脸上虽然戴了眼罩,但大家一看就知道他少了个眼睛。交易大厅里的同事虽然都知道他的苦处,但对他既不怜悯,也不同情。独眼龙一喝起酒来,往往无法自我节制,这是大家早就知道的事,但这次麻烦可大了。
  有个场内经纪商在盘中的时候偷偷溜了出去,买了好几百个超级跳跳球回来,也就是在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很受欢迎的一种小球,只要轻轻一拍,就跳得非常高。同时,每颗跳跳球上面都印著眼睛的图案,让人看起来觉得毛骨惊然,好像是从眼睛里挖出来的一样。
  到了当天下午2点左右,数百位交易商开始动作一致地在交易大厅里丢起手里的眼球来了,以表达他们对独眼龙搞丢假眼球的嘲笑。不久,有人还特地送了块蛋糕给独眼龙先生,而上面放着的,正是一颗布满血丝的假眼球呢!  酒鬼与心脏病
  在70年代,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专业会员们,似乎个个都上了点年纪。这些老前辈过去都是身经百战的人,现在不仅存留了下来,而且还在华尔街享有主导的地位。他们看过的事情可多了,有些亲身经历过20年代那种狂飙的年代;有些年纪虽然没那么大,但也可以清楚地告诉你经济大萧条的情况有多惨,或二次大战究竞是怎么回事。施默斯先生回想起70年代的事情,当时他刚踏入纽约证交所,还是个生手,但整个交易所看起来却像是专为老交易商所设置的医疗室。
  和大多数的疗养院一样,这里难免也会有些意外的情况发生,而且都和健康问题有关。有些交易商躺在沙发上打个吨,很容易就会睡过头,有些甚至连睡了几天都起不来,工作都耽搁了。但这些都还不算什么,有些交易商后来根本就不再出现了。当这些情况发生的时候,就表示机构里的成员已经开始老化了。
  施默斯回忆说,当时有这么个老交易商,某天上午在会员专属的休息室里休息,平躺在长沙发上头,但一睡就醒不来了。原来这老人忽然心脏病发作,全身发青,当场就死在沙发上。刚开始的时候,休息室里头没人发现这老人其实已经断了气。后来,几个年轻的会员发觉情况不对,赶紧把助手叫进来,并且要求大伙儿一起帮忙。在20多年前,交易所里还没配置什么紧急医疗人员,和现在的情况不同。
  当时,有人因为担心情况危急,于是赶忙打电话给医护人员,并且上气不接下气地说,交易所里头有个同仁显然是心脏病突然发作,而且老皱的皮肤颜色已经泛青,这人可能已经死了。
  刚巧,就在同一个房里,施默斯有个朋友当时全身也有点发青,而且因为醉得七昏八素,整个人也是瘫在沙发上,他根本不知道旁边发生了什么情况。事实上,在他沉睡之前,已经先吞下了几颗中和胃酸的药丸,一方面是想缓和胃部的过敏,另方面也希望能减轻头疼欲裂的现象。
  就当这个朋友因为酒醉而睡得不醒人事之时,医疗人员冲进了休息室,想赶快找到那个可怜的心脏病患者。他们看到有个脸色苍白的人,全身瘫在沙发上,于是急忙往施默斯的朋友那里跑过去,想知道实际的情况究竟有多危急。他们看他嘴角还残留着一些白色的东西,像是口吐白沫的样子,证实了他们最担心的情形,也就是这人已经快死了。于是,医疗人员立刻往他的胸口用力猛敲,想让奄奄一息的心脏赶快恢复跳动。没想到他们捶错了人,施默斯的朋友这时候突然惊醒过来,大声喊痛,因为他不仅因为宿醉还头痛欲裂,现在连肋骨也同样遭了殃,奇痛无比。

  一个投票交易的回忆

  梅成柯(MichaelMetrenko)今年已经86岁了。他是纽约证交所的专业会员里,有史以来年纪最老的交易商。早年的时候,他只不过是宾州史葛兰屯(Scranton)这个老矿城里,一个小酒馆老板的儿子。当时的情况和现在的舒适生活比起来,简直有如天壤之别。据他自己估计,再过个10年,他和家人所拥有的股票价值,差不多会增加到1亿美元。这个出身于小酒馆的人物,在这方面还真是干得不错。
  梅成柯对于市场所玩的各种把戏,可以说都了若指掌。他什么都见过了,包括有人故意作价,把股票的成交价量拉高,吸引他人跟进,然后再趁机获利出场,以及20年代那种多人联手直接操纵市场的手法等。事实上,梅成柯开始进入华尔街的时间,正是1928年那一年。
  那个时候,华尔街正经历有史以来市场走势最疯狂的时期。当时的经济成长快速,股价大幅飙升,20年代的狂热气氛正炽,任谁都挡不住。道·琼斯工业股价指数不断创下历史高点,市场主力以及广大的散户合力把股价越炒越高。那时候,著名的投资大户雷克伯(John J.Raskob)就曾经在文章里写过一句话。他说,每个美国人每年只要投资1万美元,并且把钱拿来买绩优的普通股,那么每位民众都可以变成有钱人。这位仁兄后来还成为民主国家党的党魁,那真是个轻率而不实在的年代,也只有在那样的时代,才会有人说出这么轻率的话。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种说法是非常不正确的,会带来极大的灾难。
  其实,在20年代的时候,美国就已经出现了一些迹象,显然危机可能已迫在眉睫,只不过很少有人注意罢了。例如,佛罗里达州的不动产市场在大涨后急跌,整体的经济活动趋缓,以及全球贸易关系日益紧张等。同时,人们的日子太好过了,心态变得轻浮起来,这实在就是最确实的迹象,证明美国的生活已经脱离了现实,不可能长久持续下去。到了1929年10月,果然一切顿时崩溃,化为乌有。
  梅成柯年轻时,就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祖先是从俄罗斯过来的。他在1928年开始到华尔街工作,先是在纽约证交所的交易大厅里当个听差的,随时拿着市场大户的交易单,来来回回在交易大厅里跑。虽然每个星期只能拿到区区15美元的工资,但总算脱离了史葛兰屯那个又黑又脏的煤矿区。在那里,人人都在地底下好几百尺的矿坑里工作,又冷又黑,而且终得老死在那个地方。
  他还在家乡的时候,是在当地的酒吧帮忙,那已经比窝在又冷又让人讨厌的煤矿坑好得太多了。有次他搭升降梯到矿坑底层去探个究竟,上来之后,就下定决心要到华尔街去打拼。他一心梦想着要过好日子,因此决定放弃史葛兰屯这个虽然较为熟悉,但却让人讨厌的地方。
  梅成柯开始到华尔街工作的时候,正是摩根(J.P.IL40rgan)以及伯鲁克(BemMdBhruch)等金融投资大师逐渐成为传奇人物之时。还有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交易商李维谟(Je肥Uve3m()re),当时就在纽约证交所的交易大厅进出,而梅成柯还亲眼看过他交易。另外,韩升(ChrissyHarLB)n)、欧克理(1j聊Oakley),以及庞德(RayBond)等三个颇有名气的人物,那时候就在摩根投资公司担任经纪人。这些大人物在交易的时候,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往往就是5万股到10万股的大量。这么大笔的交易,很多人连看都没看边。梅成柯就是在这个时候学习怎么玩各种市场把戏的,而这些玩法后来也都没什么改变。
  负责指导梅成柯的,是一个名叫布勒斯(F1。mlk E.助ss)的人。他出身于北卡罗莱那州的新港(N1Zwpobn),在1928年的时候,已经算是交易所里的传奇人物了,人称“老狐狸”。他和另一个投资伙伴光在那一年,就捞到了1200万美元,这笔钱现在看起来都是一笔大数字,更不用说在那个时代了。
  老狐狸除了教他如何完成交易之外,也告诉他怎样设计圈套让大众跳进去。作法是,事先和别人串通好,一起把股票的价量推高,然后趁机获利出场,这种手法在当时的确是抛售持股的好办法。现在虽然还有人偶尔玩这种老套,但已经比较少见了,而且并不像20年代那么有用。事实上,玩这种把戏一直都很简单,而且只要有人知道怎么下手就行。会在市场上搞这种圈套的人,根据包蓝姆(P.T.Bamwn)的说法是,严每分钟都有这样的人出生。”
  这套把戏说起来很简单,就是把某档股票的交投故意弄得很热络的样子,好让别人跟进。市场作手和同伙人会彼此对作,互相买来买去,用这种方法把股价炒高。然后,他们把话传出去,说某档股票成了市场的“热门股”。接着,其他的市场参与者就会到交易的地方来探探行情,然后开始买进,并且要他们的客户一起进场。这个时候,当初故意把股价拉高的作手,就会顺势把手里的持股抛给买兴正高的群众。而这根本就是事先设计好的圈套。
  布勒斯在玩弄群众和拉抬股价方面,是个一等一的高手。梅成柯回想在非常非常多年以前,布勒斯曾经一手主导了一桩刻意引诱群众跟进的伎俩,实在是大师级的经典之作。
  从这个世纪初以来,食盘公司(Span)就是一家知名的肉品包装公司,在火腿等经过包装处理的肉品方面,在业界很受到肯定。除此以外,该公司也在华尔街有点名气,因为公司的股票从20年代开始,就在纽约证交所挂牌交易了。
  梅成柯还记得,在20年代快结束的时候,这家公司打算把数量很大的一批股票卖出去。当时,狄隆(Eas愈删颠llon)是华尔街数一数二的重量级经纪商,他代表这家公司脱手100万股的股票。狄隆找了个手下的经纪商负责把这些股票分批卖给有意承购的人。不过,这个经纪商却把计划搞砸了,因为他根本无法让肉品公司的股票真正挑起市场的兴趣。
  对卖方来讲,想让股票顺利地脱手,重点就在于必须在最好的价格卖掉股票,即使这么大的数量势必会抑制股价的表现。如果经纪商真的很行,就绝对不会因为卖出的数量那么大,而让股价受到不当的影响。狄隆的手下在这方面简直是一场糊涂,因为才开始卖掉25000股,就让股价跌了1.25美元。公司的老板对这样的状况当然感到不悦,如果卖掉25000股就让股价跌幅超过了1美元,那么在100万股卖出去以后,根本无法想像情况会变成怎样。
  于是,狄隆便赶紧打电话给老狐狸,希望由他来处理这档子事,因为老狐狸在引诱市场买气上相当在行,而且市场上大家早有耳闻。
  “佛兰克,我们手上有张单子想卖掉100万股股票,原来找了个交易商来负责,但事情搞砸了。股票不应该用这种方法来处理的。”
  老狐狸一听,理所当然地说:“的确不应该这样。”
  狄隆接着说:“佛兰克,我们都靠你了,明天就把单子下给你,由你来接手吧。”
  第二天上午,老狐狸和梅成柯到办公室的时间比平常稍微提早了一点,准备好好处理这笔交易,老狐狸先一点一点地把一些股票卖掉,就这样慢慢地卖掉了5万股。股价跌了0.5美元。有3个长线布局的部位交易商,原来手里就持有不少该公司的股票,这时候也从老狐狸那里补了一些持股过来。另外,老狐狸亲手挑选的4个人,想尽办法吸引投资群众的注意,并且暗示性地把股价稍微撑高一点,让其他的经纪商以为这家肉品公司的股票未来很有搞头。这几个人故意打电话给其他经纪商,然后说:“喂,这档股票看起来不错,交投颇为热络,应该买一些进来。”
  不用说,这批股票后来在尽量不让股价受到影响的情况下,顺利地脱手了。老狐狸花了几天的时间,把剩下来的975000股全数抛出。由于他很有技巧地刻意作价,因此整批股票都卖掉了,但股价的跌幅从来没有超过1.25美元。当初那个没有经验的交易商,光是卖掉25000股,就让股价跌了这么多。梅成柯说,到今天,人们还是用同样的手法把股票抛售出去。在20年代的时候,有不少券商为了私利而串联在一起,他们不断地拿投资大众作为坑杀的对象,先想办法让市场交投转热,把股价炒高,然后透过市场耳语等宣传方式吸引买盘进场,并且趁机反手大卖持股。这么说起来,买卖股票还的确是赚钱的妙方。

  股票交易商的兼职

  梅成柯靠着股票交易和投资,赚进了不少银子。不过,在他的回忆里,最有意思的事情,却是他在纽约证交所工作的时候,利用时间兼点职的那段日子。
  有些时候,在交易所工作的收入并不好,能维持稳定就已经算是不错了,特别是在1929年股市崩盘以后,情况更是明显。有时候为了赚点外快,梅成柯还帮着别的经纪商来作生意,他只要随时把重要买卖单的流向告诉这些经纪商,就可以从他们那里拿到一点小费。毕竟,花点钱了解每个交易所会员在搞些什么名堂,对自己是有好处的。
  在那个时候,这样的事情可说是例行公事,没什么大不了。不过,悔成柯还曾经在交易所大厅卖些杂七杂八的东西来增加收入。不管是男人的短裤或是女人的长袜,他什么都卖。他跑遍整个纽约专卖袜子的批发商,然后批货到交易所去卖。有几年他卖裤子所赚的钱,比卖股票还要多。市场交易商和经纪商这伙人,永远都是最有生意头脑的。
  根据梅成柯自己的说法,这些年来最好的副业,则是他为美国大学足球联赛设立的赌盘。他在纽约的人头很熟,每种人都认识。有些人既有钱又有势,而且还受到尊重;有些人则是因为某些不登大雅之堂的理由,而成了新闻人物。但不管是谁,梅成柯每个人都认识。
  在60年代中期,纽约这个地方可有不少聪明的家伙。梅成柯和某个老弟就决定成立一个赌盘,来赌大学足球比赛的结果。他们每人拿出20美元,就这么开始运营了。他们把赌卡寄到美国东北部每一所大学的校园里。后来,包括宾州州立大学、宾州大学,甚至于康乃尔大学的学生,都参加了这个赌局。两个人靠着经营赌盘,头一年就净赚了4400美元。
  等到赌盘的规模扩大之后,梅成柯光从参加赌局的人身上,就赚了15万美元,比他在股票市场赚的钱还要多!  不过,后来有几个地方混混风闻这个颇有甜头的小生意,因此打电话给梅成柯,希望也能参上一脚。梅成柯听了之后,十分乐意地把整个赌盘都让给了他们。而这也是他最后一个在外头兼职的事儿。重要的是,他把命保住了,活了下来,并且继续做他交易商的工作——毕竟这是每个交易商心里真正想要的。

三 life in the pits 期货交易所的笑话

  梅勒德是推动指数期货的核心人物,
  他觉得自己很幸运,
  因为在崩盘的那天并没有因为股市遭受的灾难而发财,
  他同时也学到了一件事,那就是最好的交易,
  有时候是那些没有完成的交易。

  芝加哥,是美国进行期货交易的地方。在这个以风大而著称的城市里,好几个商品期货交易所就设在拉塞尔街(1j5a11eSt服t)附近,正好位在金融区的中心地段。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交易大厅,就是各种商品期货进行买卖的地方,从黄豆到猪脯,都是在这里交易。
  和美国东岸的证券交易所比起来,芝加哥的期货交易所显得更自由,更不受拘束,不像前者还比较懂得自我节制。纽约证券交易所过去曾经出现的各种狂热行为和不足为外人道的言论,和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比起来,都只是小巫见大巫而已。期货交易所有最可笑的市场传言,也是北极熊被人一拳击倒,以及蟑螂被活生生地吞到肚子里去的地方。比较起来,期货交易所像是大学兄弟会举办的大型舞会,而纽约证交所就只能算是男生宿舍了。当然,两者的差异是很微妙的,但在以下几个故事里,你会越来越感受彼此的不同。

  从迪斯尼乐园操作黄豆粉期货

  交易有时候就像是赌博,一旦沾上了,就很难戒掉。有些交易商就是没办法放着市场不管,他们无法停下来做别的事,就是必须交易。这有点像沉迷于某样东西,有些人也许沉迷于学习更多经济方面的事,有些是沉迷于那种兴奋的感觉,有些或许是沉迷于金钱,或是单单从赢的过程中得到快感。不管原因是什么,就是有这么一些交易商,对市场过度热中,无法自拔,他们就是停不下来,连度假的时候都无法放手。
  卫格(John Wicker)是个专作黄豆粉期货交易的人。在芝加哥交易所,黄豆粉是所谓的黄豆类商品期货(90y咖1pl既)的三大项目之一,另外两个项目分别是黄豆和黄豆油。这三个项目都是我们经常使用的商品,因为世界各地的人和畜牲都吃这些东西。从黄豆汉堡到家畜饲料,世上几乎每个人在一生当中,总是会碰到这几种黄豆制品。而且,就像其他的农产品一样,不论是玉米、小麦、燕麦、家畜、猪脯,或是柳丁汁等,这些商品都不仅仅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实体买卖而已,他们也都在芝加哥的期货交易所里买卖。这种不受拘束的交易方式,使得商品投机客有机会赌赌气候的变化、玉米的收成、家畜市场的状况,以及黄豆粉的市场供需等。而故事主角所碰的,就是后面提到的那个项目。
  卫格在年轻的时候,就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在搞黄豆粉这项商品,而且日以继夜,孜孜不倦地工作。要把黄豆粉这项商品弄通,还真得实实在在地把豆子的数目算清楚才行,因为在收成的时候,黄豆的大小和数量,正是决定市场价格最重要的因素。因此,不管是农人或是避险基金的经理人,从播种开始,一路到开花和收成为止,都得随时掌握各种状况。同时,他们还得注意气候的变化,事实上,他们必须留意所有的谷物市场。
  谷物和豆类的交易商,是一群特别怪异的家伙,他们会用一些看起来很神秘的线图,来显示各种商品价格过去的变动模式。黄豆粉交易商的脑子里,每天都塞满了这些复杂的东西,并且根据它们来买卖期货合约,猜测黄豆粉价格的走势。他们希望能靠着猜测食品价格的动向,嫌到足够的钱来养活自己的家人。
  自己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作交易,是一件必须承受极大压力的事。你必须随时注意市场的各个角度,不仅得想办法尽可能把利润全放到口袋里,还得避开一大堆陷阱和诱惑。有时候,一个不小心犯下的错误,就可能使交易商全军覆没,永远翻不了身,相对地,如果作对了一笔交易,也可能让投机客一夜致富。
  卫格的情形,则差不多是介于两者之间。在70年代的时候,身为年轻的黄豆粉交易商,他就已经对交易有点爱不释手了。不过,他并不是个大号的投资客。同业的人都把他叫做“在地”的“小场内交易商”,他就住在芝加哥,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工作,以买卖黄豆粉期货为业。相对于大型谷物生产商来说,他的确是个小角色;和专门操作大型避险基金的投机客比起来,他也不算什么“大卡斯”;同样地,和位于纽约的大型经纪商相较之下,他更是轻如鸿毛。
  卫格是个如假包换的“短线交易商”,他永远不会隔了一天还死抱着手里的部位不放。假定他在前一天认为产地的天气很好,不会下雨,但如果猜错了,偏偏下了一阵大雨,那么他所有的资金可能一下子就全部泡汤,付诸东流。他从来就不让自己暴露在无法立刻进场或出场的风险之下,这是他的既定原则。
  但到1978年,情况却有了变化。卫格的太太再也受不了他那种无日无夜,至死方休的工作方式。毕竟他还是个年轻人,但却已经因为忙于交易而操劳得不成人形,过度耗损。因此,她终于提出了要求,要他休个假,而在度假的时候是没办法交易的,卫格最后答应了这个要求。不过,他是相当迷信的人,他的直觉告诉他有必要进场交易。于是在去迪斯尼乐园(msneyworld)度假之前,他背着太太偷偷地挂出了一笔交易单。
  他用他的幸运数字,挂出了一笔打算买进11张黄豆粉期货的单子。他把这笔交易单留在经纪商那里,以便在期货价格下跌的时候买进。在他离开的时候,市场就已经面临一些下跌压力了,因此他觉得没必要在高点进场,因为价格可能很快就会下来。后来,他终于上了飞机,并试着想把这些交易的事情抛到脑后,希望能完完全全放松下来,享受和太太在一起的生活,好好地休息一下。
  不过,卫格过了一夜这种平静的生活以后,就忍不住了。第二天,和太太在奥兰多(blando)的迪斯尼乐园四处闲逛的时候,他突然觉得很想知道一下市场的情况。于是,他快步跑到附近的厕所,拨通了电话给芝加哥的经纪商。
  在卫格当初挂出的买单还没成交之前,黄豆粉市场就整个崩盘了。他的运气算很好,因为后来经纪商在非常合理的价位为他敲进了11张期货合约,他抓对了时候,刚好在市场触底的时候进场。不过,他越来越急着想知道市况的变化,整个人变得心神不宁,因此常常往米老鼠的厕所里跑。他一连去了几次,但每次出来,脸上都露着笑容。他的太太觉得很纳闷,为什么去厕所这么多次会让他那么快乐?而他只回答说,没什么事,只不过是那天喝太多汽水罢了。她也从来没有怀疑过他的说词。
  到了次日,还是同样的情况。他每隔一段时间就跑一次厕所,每次出来都咧嘴而笑。黄豆粉价格在他们出来度假的第二天,强势拉到了涨停板,在不到48个小时里,他就赚进了75000美元。于是,在这等待已久的假期里,卫格显得特别有精神,心情也整个放松了下来。
  他的太太不明所以,只觉得他实在应该更常去度假才对。

  这是个空头……嗯,是个熊的市场

  这世上除了有空头市场以外,还有熊的市场。如果你对市场没什么概念的话,那么所谓的空头市场(be脏mDlLet),就是价格普遍下跌的市场,不管哪种投资都是这么称呼。股票、债券,以及商品期货市场等,偶尔都会因为碰到空头走势而遭殃。有些空头市场像是小棕熊一样,只有在太过靠近的时候才有危险,但有些则和凶暴的大灰熊一样,周遭所有的人和事物都会遭到残酷的攻击。在遇到这种突如其来的大空头时,投资人会损失大笔的金钱,而专业的操盘手则可能连饭碗都保不住。
  股市在1990年出现的空头走势,就像是个小棕熊。以空头市场的程度来比,算是俏皮型的。但在20年代出现的那种大空头走势,则犹如大灰熊般,一点都不可爱。在当时的大空头之后,紧接着而来的就是可怕的经济大萧条,整个国家的经济都陷入一片愁云惨雾之中,简直是场灾难。
  除了小棕熊和大灰熊以外,还有一种市场,我们可以称之为北极熊市场。在整个市场的历史里,这种市况只发生过一次,而且是在芝加哥出现的,时间是1994年8月。这只熊既不可爱,也不残暴,在发生之后,也只让一个人丢掉工作,这个人就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里担任交易商。
  顾名思义,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是期货交易的地方,它的位置就在芝加哥拉塞尔街的尽头,是一栋外观看起来又冷又硬的建筑,而里头则是全美历史最久的期货交易所。从创建之初,农人们就被允许在交易所里买卖商品期货,以规避风险,免得因为农作物的收成有时好有时坏,而致蒙受损失。有了商品期货之后,农人们就可以在收成之前就先锁定价格,这种作法保证农人们可以得到一定的收人。否则,如果收成出乎意料的好,那么大量的供给一定会把市场的价格压低,而如果收成比预期来得少,固然会将市价推高,但也可能会把买方给吓跑。
  这是原本设立期货交易所的目的。今天,交易所仍然提供这样的功能,不过,从事农作的人,大多都成了规模庞大的农产业主。他们不仅利用交易所来为农作物的收成避险,也就某些农作物的产量和价格进行市场投机。除了商品期货以外,债券和外汇等金融期货也在芝加哥期交所里头买卖,平常操作债券和外汇的基金经理人,也会利用期交所的工具来避险,因为有时候各种天然的灾害也会让他们的市场受到冲击。
  从18世纪创立以来,芝加哥期交所已经不知道出现过几次多头和空头市场了,从黄豆到家畜,从猪脑到美国国债,都是如此。不过,在1994年8月以前,交易所里倒是从来没有人见过这种景况。当地的交易商表示,这个特殊的“空头陷阱”,来得非常突然,完全出乎意料,不过,它所带来的影响,倒还是相当残酷的。
  在1994年8月出事那天,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一大早就像平常一样,没什么特别之处。有个交易商,我们就叫他雷力(1Arv)吧。那天上午他的心情很好,准备做好当天的例行工作。他在离开交易厅找东西填饱肚子以前,先和同事们打声招呼,交换几个别处听来的笑话,并且确认自己在市场的投资部位。之后,他在吵杂喧闹的交易大厅里四处走动,专心做自己的事,下自己的注,作自己的交易。他非常谨慎小心,希望不要再碰上当年曾经让债市惨遭躁躏的空头走势,虽然他想刻意避开这个麻烦,但没想到另一个麻烦正在前头等着他。
  刚好在8月的时候,芝加哥的布鲁菲德(B1w)kfield)动物园开始推动一个大型的募款活动,希望提供更好的照顾和食物给园里的动物们,让他们过得更快活。而活动项目之一,就是派一只北极熊到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来。当然,那不是真的北极熊,而是由当地的某个学生装扮的。他到处向人募捐,多少可以用来帮助关在笼子里面真正的北极熊。
  雷力正要走出去吃早餐的时候,头一次和这只北极熊打了照面。我们说过,那天上午的市况很平静,而交易商是闲不下来的。当市场无法刺激他们的肾上腺素时,他们总会想办法自己去找乐子。为了杀点时间,又可以让人开心,于是雷力有个朋友便问他,敢不敢一大早就和他赌一赌。这样的挑战,是任何交易商都没办法抗拒的。
  交易商一辈子都在赌,多头市场(bullrnarket)的时候,他们赌;空头市场的时候,他们也赌。黄豆价格也好,利率也罢,不管是什么,他们都能赌。因此,他们向赌局说“不”的情形,实在是少之又少。
  雷力的朋友说:“我赌10美元,看你敢不敢走到北极熊那里,向着它的鼻口给它一巴掌。”雷力一听,马上接口说:“25美元,我就做!但这笔钱要捐给动物园,就算是做好事。”
  既然接受了挑战,雷力就往普鲁菲德北极熊那儿走,到它面前的时候,他先偷偷和它聊了几句,把和人赌一把的缘由告诉它,然后真的就对着它的鼻子打了一巴掌。没想到,这掌打下去,把北极熊打得有点晕眩,觉得天旋地转,至少北极熊事后是这么对别人说的。
  反正,不知道什么原因,北极熊并不觉得雷力开的玩笑有趣。事实上,他马上把头套拿了起来,大叫犯规,说刚刚那一掌真的很痛。而且,更糟的是,那一击把他的眼镜往脸上压挤,而把他真正的鼻子给弄伤了。
  有一会儿,雷力和北极熊两个人对峙在那里,情势有点紧绷。但过了一阵子以后,北极熊接受了雷力的道歉,于是继续热心地为动物园募款去了。
  这时候,雷力和他的朋友也动身去吃早点,这朋友刚刚在那只熊的缠斗中输了钱,脸上还是一付若有所思的样子。至于雷力,他认为自己和北极熊是平分秋色,两人不输不赢。不过,雷力吃过早餐回来以后,却听到交易大厅里叽叽喳喳地传着有只北极熊被某个交易商攻击的事情,简直不可思议。就在雷力出去吃早餐这段短短的时间里,故事的情节就变了样,而且还逐渐扩大,变得像大灰熊一样可怕。
  有人传说,北极熊被打昏了以后,先被救护车载走。急救人员想办法让熊恢复了知觉,然后送到医院接受进一步观察,而雷力则和其他的交易商一样,是个既自大而又不成熟的人。而且就是他惹的祸,害北极熊毫无来由地提早冬眠。
  过不久,几个通讯社就把这个新闻打在成交价位的告示板上,而故事的说法就像外面所传的那样,而不是真实发生的情形。过了一天,《芝加哥太阳报》(飘2.凹卯5242z—T2则硼)也刊登了这则新闻,并且在当地的广播节目里播了出来。媒体把故事当成人咬狗的新闻来处理,但实际上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
  由于事件逐步扩大,因此雷力的老板开始担心起来。芝加哥期交所的主管们,也因为该事件在媒体上造成的负面影响越滚越大,而急得像是热锅上的蚂蚁。媒体把市场交易商形容成一群无法无天,不遵守规范的人,而且钱没赚到多少,倒是成天在外头惹祸,对别人造成危害。
  正因为该事件在媒体上造成很糟的影响,因而让雷力丢掉了饭碗。他后来被公司开除,但很快又找到了新的工作,雷力的朋友们对他的遭遇都有所顾忌,不想谈太多,因此没把他的真实姓名说出来,免得害他只因为和北极熊有过一段小小的冲突,就得继续受到追逐和迫害。

  吞一只蟑螂独得二千五百美元

  如果你从来没看过芝加哥的几个主要期货交易所,那么光凭想像是很难猜到实际状况的。在交易所里面,数千位交易商和经纪商全挤在狭窄的空间里,彼此大声地喊叫,扯开喉咙地吼,并且靠着模糊不清的手势和指头的摆动,就赌上了几千几百万美元的交易。同时,交易大厅里喧嚣嘈杂的声音震耳欲聋,只怕机场跑道的工人到这里都会受不了,得把耳朵捂起来才行。行情热络的时候,交易大厅里只见人山人海,相互推挤,比手画脚,有时候连狠亵的动作都会出笼,目的就是要完成交易。谋生的方法很多,但这可能是最不体面的一种了。
  同样的道理,交易商的工作也有点像是警察,在一个小时里,或许当中只有一分钟是紧张刺激,而且动作不断的,而其他的时间则是无事可做,只能四处闲逛,等待新的情况发生。交易大厅有时候会变得异常平静,让人觉得阴森森的,像是暴风雨来袭时的午夜,一个人走在街头的那种感觉。
  但是,市场上随时都可能会有情况发生,这正是那么多人坚守着岗位,觉得这场比赛值得继续打下去的原因。在枕戈待旦,等着市场有动静出现之际,交易商通常都会找些事来做,打破单调枯燥的气氛。不论是同事之间胡闹瞎搞,或是讲讲笑话,听听八封新闻等,反正交易商总是有法子来填补空档,免得无聊。
  几年以来,就在异常平静的时候,这个地方发生了这么个故事。直到现在,还可以在芝加哥期交所里听到有人提起这个往事。
  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在专门买卖10年期国债期货的地方。10年期国债和30年期指标国债一样,都是美国政府发行的债券。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特别为10年期国债期货设了一个交易厅,以便让大型投资人有机会藉着买卖国债期约,来为手里的国债部位避险。不论大型投资人或是散户,都很喜欢投资10年期国债,因为它们的利率通常都不低,而且又不像30年期长债那样,必须把钱锁在一个地方那么久。
  和其他债券一样,10年期国债的价格和收益率(yield)也会因为经济情势的变动而受影响。如果经济缓步成长,而又没有通货膨胀的压力,那么国债的价格就会上扬,收益率会相对降低,因为投资人相信经济成长的力道没那么强劲,不会引发通货膨胀的问题。在出现通货膨胀的时候,投资人从债券投资那里得到的购买力就会被吃掉,原因很简单,没有人可以保证当债券到期的时候,投资人所拿到的本金和利息,会像当初投资的时候一样,拥有相同的购买力。相反地,如果经济成长的速度太快,导致通膨压力上升的话,国债的价格就会下跌,而收益率则会被推高。因为,当通货膨胀破坏了投资人从债券投资得到的购买力时,他们就会吵着要求更高的投资报酬率。和30年期长期国债一样,如果当天的经济新闻明显改变了投资人对未来经济成长的看法,或是觉得通膨的状况以及利率的动向和原来预期的不一样,那么10年期国债市场就会热闹滚滚,交投变得非常热络。
  不过,这种激烈的行情波动并不会每天发生。当交易情况沉闷的时候,大厅里的气氛会静得像地狱一样。好几年前的某一天,交易所里的气氛就闷的让人受不了。当时有几个建筑工人正在修补这栋古老建筑的墙壁。这时候,突然有只螃螂匆匆忙忙地从交易厅的一端,呼地跑到了另一端,原来是趁着工人修墙的时候跑了出来。这只好不容易被放出来的蜂螂,在到处挤满了人的交易厅里疾走,小心地躲开几个忙碌的交易商,看到他们的鞋底就闪。这些交易商有时候自己也像蜂螂一样,为了找寻交易的机会,也在交易厅的硬木板上急急忙忙跑来跑去。这只运气不好的蟑螂总算是躲过了犹如千军万马般的鞋底,也避开了最没有尊严,但也是最常见的死法。不过,对这个四处流亡的难民而言,有个更残酷的命运正等待着它。很不幸地,这只蜂螂最后被一个闲得发慌的债券交易商给逮着了,而他正想找点事情来做做。
  这只可怜的蜂螂,即将成为当天整个交易所里头惟一的主角了。很快地,越来越多交易商围了过来,并且马上就凑到了2500美元。他们把钱放在一旁,看看谁敢把这只蜂螂活生生地吞到肚子里去,就像是活吞金鱼的把戏一样。谁做得到,谁就能拿走这2500美元。这些人心想,反正今天大家闲得很,这个主意也许能让大家有个乐子。
  这时候,有人自告奋勇,说他做得到。这个倒楣的年轻人是张新面孔,刚到交易所工作不久,在10年期国债交易厅当个基层的职员。他平常的薪水不高,但想过好日子的欲望越来越强,微薄的薪水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正巴不得能做点讨好别人的事,而且反正也没其他的事情可做。群众很快地聚了过来,大家都兴高采烈的,像是参加嘉年华会一样,围在这个年轻人旁边。顿时,整个交易所陷入一片沉寂,听不到一点声音,这个饥渴的年轻人作好准备以后,神色自若地把那只蜂螂给吞了下去。
  价值美金2500美元的蟑螂
  旁边的群众惊讶地发出了叹息之声,每个人的嘴里都说着:“我的老天爷,他真的做到了。”
  年轻职员在吞下蜂螂以后,拿走了那2500美元,虽然肚里觉得有点反胃,但对这得来不易的外快,还是心存感激。同事们为了好玩而想出来的恶作剧,却马上让自己得到了15%的加薪。不仅他旁边的人觉得有趣,连他自己也觉得好玩。不过,交易所里头有个安全警卫,他可不这么想。根据这个故事的说法,这个警卫从头到尾都在旁边看。也就是说,从交易商开始凑钱,到蟑螂被吞到肚里去,他都亲眼目睹了。但就在年轻职员的胃液开始发挥作用的时候,这个没什么幽默感的警卫也毫不留情地采取了强硬的措施。
  他开始写罚单,所持的理由是,该职员的行为干扰了市场交易,而且也在交易大厅吃东西,而这两种行为都违反芝加哥期交所的规定。不用说,你大概也猜到了,罚金的数字超过了2500美元。不幸的是,超过的部分必须由雇用职员的经纪商来缴付。
  后来,这个具有冒险精神而又积极进取的年轻职员,不但得吐出辛苦赚来的2500美元,最后连工作也丢掉了。

  胆识过人的交易所主席

  梅勒德(I朋Melgned)是芝加哥商业期货交易所(Chica80MLel。omtile ExchaIVe)的名誉主席。他在芝加哥是个头号的传奇人物,他几乎是凭着个人的力量,单枪匹马地创立了整个金融期货市场。股价指数期货(s忱kindex future)的开发,就是他极力争取而来的。股价指数期货是一种作为股价指数替代品的衍生金融工具,投资人只需要一部分购买现货股票的资金,就可以进场买卖股价指数期货了。就像商品期货一样,投资人也可以把金融期货拿来作为避险或对冲的工具,免得因为持有大量的现货股票而承担太大的风险。有了金融期货以后,投机客在进场操作的时候也方便多了,手里根本就不必真的持有什么股票。
  股价指数期货就是在芝加哥商业期货交易所进行买卖。梅勒德担任该交易所的主席之前,本身也是个交易商。事实上,在他担任主席之后,仍然保留着交易商的身份,这种职务上的冲突,有可能让他在1987年股市崩盘时受到拖累,但在崩盘之后,他倒是很有技巧地避开了外界对他的强烈抨击。
  讽刺的是,梅勒德认为他作过最糟糕的那笔交易,还让他赚进了100万美元。当然,并不是每个交易商都这么受到幸运之神的眷顾。对很多交易商来讲,最坏的那笔交易,往往就会让一切化为乌有,而且永远没有翻本的机会。不过,梅勒德有如神助一般,在市场上百战百胜。

  最坏的交易

  在1978年的时候,白银的市价大概是每盎司5美元。从70年代初期开始,所有的贵金属价格都大幅地上扬。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RichMd Nixon),首先宣布让美国脱离金本位制度,开始允许黄金价格波动,也让美元的汇价自由涨跌,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头一次出现的事。美国在后来的10年当中,经历了一波又一波严厉的通货膨胀危机,尼克松当初的决定,可以说是问题发生的源头之一。
  就在黄金直接兑换美元的窗口关闭的那一天,通货膨胀所带来的震撼,几乎动摇了全美国。在薪资和物价不断上扬的压力下,美国被迫采取了冻结薪资和物价的措施。阿拉伯国家在1973年实施的石油禁运,更让情况雪上加霜。大部分的美国人在过去25年来,已经过惯了高品质的生活,通膨压力已经在侵蚀民众的生活水准了,现在汽油价格的变动则使问题更加恶化。
  在美国,70年代是个人人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社会的年代。在这样的年代结束之前,美国几任总统眼见消费者的购买力不断降低,都试图力挽狂澜,想尽办法来缓和通膨压力。福特总统(GeraIdFord)就推出了“打击通膨”(Whipln且ationNow,WIN)的计划(你们应该都还记得当时的口号吧?)可惜这项计划时运不济,对解决当时的问题发挥不了作用。接着,卡特总统(JimmyCarter)也笨手笨脚地实施了几个不切实际的货币政策。他那令人感到郁悒的语调,也无法振奋人心,带领经济脱离难关。事实上,在70年代后期,美国正陷于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的双重困境之中,难以脱身。这种不寻常的经济困局,不仅让华尔街的投资人身受其害,也让一般大众都觉得苦不堪言。
  在这种艰困的局势下,只有一种人得到了好处,那就是手里拥有实质资产的人。当股票和债券等金融资产的购买力因为通膨高涨而受侵蚀之际,这些实质资产的价值却反而不断地上扬。在通膨问题越来越恶化的时候,石油、不动产,以及白银和黄金等的价格,则开始大幅扬升。就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梅勒德作出了他自认为最糟糕的一笔交易,但他也因为这次的交易而赚到了头一个百万美元。
  1978年,经济成长转为衰退,情势显得摇摇欲坠,而通货膨胀更加重了问题的严重性。梅勒德和他同伙的人,一看到好的交易机会,就不会轻易错过。当时白银价格为每盎司5美元,他们认为这就是赚钱的良机。在通膨持续升高之时,他们推断贵金属将成为抢手的投资工具。和金融资产不同的是,在面对通膨压力的时候,贵金属反而会增值,它们不仅能够维持原来的购买力,还能提供投资人很好的避险渠道,让他们不会因为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扬,而导致资产的价值缩水。
  因此,梅勒德和伙伴开始在纽约商品交易所(NewYorkCc)mm()dityExchange)大量累积白银期货的仓位。到了次年秋天,他们每个人都买进了200张白银期约。在那个时候,一张白银期约就代表有权在某个期限之前,以既定的价格买进1万盎司的白银。简单地说,梅勒德拥有的白银期约,等于让他在市场上掌控了200万盎司的白银。这些期约是以每盎司5—8美元左右的价格买进来的。同样地,他的投资伙伴手里也控制着200万盎司的白银。
  以期货交易来说,拥有白银期货的人,实际上并不需要真的把这批白银买断下来,然后把它们存放在办公室或家里。握有期货的意思,就代表有权在未来的期限之内,以事先设定好的价格把白银买进来。如果你只想持有期货部位,根本不想在交割后把白银带回家,那么你只要把期约部位逐月往后展期(r0110ver)就行了。在你卖掉期货或进行实物交割之前,都可以继续控制你手头所持的仓位。
  在1979年10月以前,梅勒德既没有把期约卖掉,也没有执行实物交割。他不断把他手里的白银期货往后展期,而且看着白银价格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从每盎司5美元一路上扬到9.5美元。也就是说,在一年之中,他的投资增值了将近1倍。
  到这个时候,梅勒德和投资伙伴因为手里还据有那么大的部位,而开始觉得有点紧张了。对大型的期货交易商来讲,过去早就有过比他们大得多的部位,而以后也是如此。但对这两个人来说,这是他们个人最大的一笔投机交易,有这种紧张的情绪,也不能算是不合理的现象。
  在白银价格几乎涨了1倍以后,梅勒德开始想到是否应该趁早获利离场。对交易商来说,如果投资能够“涨1倍”,那简直是老天爷的恩赐,应该满怀着感激和谦卑的心情才对。在有老天保佑的情况下,他跑去向一个朋友讨教,希望能在交易上提供点意见,这个朋友是在费力伯公司(philipp B血hels)上班,该公司当时是颇有名气的商品期货交易商。他的意见是,这时候应该谨慎一点,虽然他没有建议梅勒德把所有的部位都卖掉,但这位专家觉得白银的好日子很可能已经结束了,因此在赚了1倍以后,应该见好就收。他在最后分析的时候还说,以市场的惯性来看,白银的高点可能会比任何人预期的还要高一点,但在这波多头行情里,白银的涨势差不多已经接近尾声了。
  梅勒德听了之后,赶忙把他的伙伴找来,共商投资大计。如同费力伯公司那位朋友所说的,白银强劲的多头走势是停滞了下来,不过,他们还不能完全确定的是,这波多头行情是不是真的宣告结束了。因此,这两个人决定再等一个礼拜,如果到时候白银还是没办法恢复涨势,那就抛掉所有的部位,获利出场。
  而这正是他们后来采取的行动。于是,梅勒德在1979年就为自己赚进了头一个百万美元。这两个小伙子冒着风险,在波动那么大的期货市场里大胆下注,结果成绩十分可观,大捞了一笔。不过,梅勒德却认为这是他最差劲的一次交易。原因是,就在他们以每盎司9美元左右的价值抛掉400万盎司的白银以后,还不到30天,全世界都听说杭特兄弟(Hunt brothers)打算要哄抬白银市场的事了。
  杭特家族三兄弟是来自德州的亿万富豪,在70年代即将结束之际,这三人突然向白银市场进击。他们打算先把全世界的白银都吃下来,然后逐步把价位拉高,最后再利用机会大赚一票,这是他们打的如意算盘。
  就在市场传出白银的供给大量减少之后,白银市价开始扶摇直上,不断创下新高,一峰又一峰地持续向上攀升,每天都刷下新的纪录。
  在纽约商品交易所,白银期货更是强劲飙升,一再地升至涨停板的水准,一直上窜到每盎司35美元为止!这和当初梅勒德卖掉200万盎司白银时的价格比起来,整整高出了三倍半。他回想当时的情况说,白银的涨势后来在每盎司35美元短暂地“休息”了一下,最后上冲到50美元的高点后才总算停了下来。
  不过,杭特兄弟故意哄抬白银价格的计谋却终告失败,不仅想靠白银来骗钱的把戏撑不下去,连原来的石油霸业最后也宣告破产。于是,这三个人眼睁睁地看着自家王国土崩瓦解于无形,真是情何以堪。不过,在他们操纵市场的情况下,白银价格的确在短短时间内,由每盎司5美元一路攀高到50美元。这么千载难逢的交易机会,梅勒德却没有完全抓住,他当初就觉得白银市场应该很有搞头,后来证明他的预感是正确的,只不过没有赚到那一大段罢了。
  梅勒德说,他从来就没有算过如果当初慢点离开市场的话,自己究竟可以赚到多少钱,他根本不想去动这个脑筋。不过,他知道自己在牌桌上留下了好几百万美元没有拿走。即使如此,他还是告诉自己,这笔最坏的交易毕竟也让他赚到了100万美元,对一桩差劲的买卖来说,这样的结果还真不坏。

  最好的交易

  1987年,梅勒德担任芝加哥商业期货交易所的主席,而股价指数和外汇期货,就是透过该交易所来买卖的。当时,最受市场欢迎的是标准·普尔(StandMd&Pbr’s)500的指数期货,此一期货是根据标准·普尔500指数所衍生出来的。标准·普尔500指数包括了全美500家最大而又最重要的上市公司,其中有些是制造业,有些是服务业,这是一种绩优股的指数,而且远比只含盖30档股票的道·琼斯(比w J皿踢)工业指数更具代表性,更能反映整体股票市场的体质。
  大型的法人投资机构,通常都会购买标准·普尔500指数,因为该指数所涵盖的股票成分不但多元化,而且市场的流动性也高,不会在交易时遇到阻碍。由于标准·普尔500受到法人投资机构的青睐,因此梅勒德这位具有开创性格的人,就根据该指数而创立了标准·普尔500指数期货,该投资人可以根据手里的持股部位来买卖指数期货,以避开他们投资股票而承担的风险。
  讽刺的是,指数期货的发展,也让机灵的投资人得以运用复杂的交易策略来从中获利。因为股票和指数期货的价格先天上就有所差异,这种以套利为主的操作手法,被称为“电脑程式交易”  (programba山ng)。后来,这个复杂的投资策略和“投资组合保险” (port6150insurmce),在金融市场上引起了极大的波澜,有人甚至还把股市在1987年的崩盘事件,怪罪到这些投资手法上,认为它们至少要承担一部分的罪过。
  有人说,股价指数期货的设立,会增加股市的波动幅度,但梅勒德一直不同意这种说法。他认为,指数期货对市场的流动性有好处,而且还让投资人有机会为手里的持股避险,而不只是毫无目标地进场投机而已。华尔街市场里头的这些争论,外人实在很难完全弄懂。不过,如果在讨论问题的时候谈到1987年10月发生的股市灾难,那这些论点就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了。
  1986年年初,人们对于电脑程式交易的争辩越来越烈之际,一群“利而禄”(1jland O’BnenandRubenstein,L皿)的财务分析师,发明了一种叫做投资组合保险的东西。这批天才,认为他们想出来的数学模型,有办法让投资组合不致因为股价下跌而受到影响。他们的论点是,假如基金经理人在股市大幅下挫时,能同时卖空同等数量的股价指数期货,那么从卖空期货所得到的利润,将能弥补股价下跌所蒙受的损失。这个概念很简单,也就是要基金经理人根据自己的投资组合,在期货市场里头放空同等的部位,而且每次只要股价下跌7%就进场放空一次。
  这种推论听起来是有道理,不过,就是没有人想过,如果所有的基金经理人在同一天,同一个时候,都同样地采用这个投资策略,那会出现怎样的状况。在1987年10月19日那天,他们知道到了问题的答案。在那一天,道·琼斯工业指数重挫了22%,整整跌了508点。这次崩盘是股市有史以来跌得最惨的一次,而指数期货也硬是被拖下水,共同承担这次灾难的责任。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梅勒德做了他自认为最满意的一笔交易,而他当时正是全国最大的指数期货交易所的主席。
  1987年一整年,梅勒德对股市的状况是越来越担心。那时候,股市已经连续几年没碰过真正的空头走势了(跌幅超过20%)。自1982年以来,股市几乎是很有规律地连连创下新高,虽然市场在1984年和1985年曾经在大涨之后进行盘整,但到了1986年和1987年,就又开始快速向上攀高了。当然,在这一段多头行情当中,大盘并不是从头到尾都直直地往上冲,在电脑程式交易和期权及期货等很难搞懂的操作手法出现以后,盘势就开始有了相当大幅度的波动。自从“狂飙的20年代”这个让人头痛的年代以来,这种现象就没有再出现过了。事实上,股价飙上云霄,以及盘势再度出现剧烈波动,种种的迹象不得不让见多识广的市场老鸟联想到1929年黑色星期二来临前的情况。
  从1987年1月起,股市就开始不断向上跃升,道·琼斯工业指数在8月25日那一天创下2722点的高点。该年指数就涨了将近1000点,不管和过去什么时候来比,当时的股价都算是高的。同时,如果用传统的衡量标准来看,那时候股价高估的程度,也就是投资所承担的风险,是1929年以来最严重的!到1987年9月,一大堆的因素开始让股票变得越来越没有吸引力,和短短几个月以前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这时候,梅勒德看出了股价即将触顶的迹象。因此,他开始放空股票及股价指数期货,并预期股价在短期内就会大幅向下杀低。如果他的判断是正确的,那么他就是先在高点把股票卖出去,然后在股价下跌之后再进场把它们补回来。梅勒德正是利用他发明的指数期货,来赌赌看大盘会不会下挫。
  在股市崩盘前5天内,梅勒德因为放空标难·普尔500而大赚了一票。他回想当时的情况说,他是在10月16日那天结清了空头部位,那天是星期五,道·琼斯工业指数当天跌了108点,而道·琼斯工业指数在那个星期总共大概跌了350点,是有史以来跌得最惨的一个礼拜。梅勒德的确赚了不少钱,不过,更重要的是,由于他没有在下一个交易日继续放空,因而幸运地保住了他的位置。星期一那天,也就是10月19日,整个市场陷入一片疯狂,根本没办法冷静下来,股价有如洪流般一泻千里,而当初有如天马行空,根据期货部位设计出来的投资组合保险,反而是大大地帮了倒忙。
  梅勒德心里知道,如果他多放空一天,将造成巨大的惨剧。不过,他所创立的股价指数期货还是很快地成了众矢之的,认为是造成股市灾难的凶手。因此,假如他在19日这天还是放空,那他最后在华尔街历史的地位,将不过是个俗气而刻薄的人物罢了。
  不管对或不对,股市崩盘的事件使得指数期货在媒体上被骂得体无完肤。梅勒德是推动指数期货的核心人物,他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在崩盘的那天并没有因为股市遭受的灾难而发财,他同时也学到了一件事,那就是最好的交易,有时候是那些没有完成的交易。

四、The Trading Desk 交易室里的风光

  这像个巨兽般庞大的高科技压力锅,
  每分钟都有人赚到或赔掉数百万美元,
  电话忙线的灯持续地亮着,
  电脑荧幕随时闪着最新的行情报价,
  有的绿,
  有的红,
  有的亮,
  有的暗。

  我们在脑子里想像一下,假设有这么个房间,面积是半个足球场大,里头排列着桌子、电脑、以及电话线,再想像里面有好几百个人,坐在桌子前面,看着电脑,手拿着电话筒,每个人同时都在讲话,呼喊,要不就是大声嘶吼。或者,还有个方法更好,想想看有个家庭,每个人都叽叽呱呱很爱讲话,围在一块儿吃晚餐,把这样的景象放大100倍,就成了华尔街交易室里终年的声光景象。在交易室里,经纪商和交易商代替客户或公司买卖股票、债券,或是商品期货。这像个巨兽般庞大的高科技压力锅,每分钟都有人赚到或赔掉数百万美元,电话忙线的灯持续地亮着,电脑荧幕随时闪着最新的行情报价,有的绿,有的红,有的亮,有的暗。在交易室里,各种叫喊的声音此起彼落,极不协调,耳朵听到的都是钱的事情,只怕经验最老道的专业交易商也受不了这种让人发狂的吵闹声。
  很多华尔街的交易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的。在如此拥挤而难受的气氛之下,这些充满野性而狂热的交易商,通常都需要稍微透透气,舒解一下紧绷的情绪。有时候他们开的玩笑既有意思又无伤大雅;有时候则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毫不留情;还有些时候,他们整人的恶作剧,嘴里不雅的话,或是粗鲁莽撞的行为,则根本是老少皆不宜的。
  对了,交易所也是全美国所有笑话的起源地。华尔街的交易商个个都是训练有素,可以快速地处理讯息,而且这套功夫不仅限于证券的买卖而已,不管是什么样的状况,喜事也好,悲剧也罢,他们都可以拿来调侃一番,像是挑战者号太空梭升空后爆炸的事件,或是1987年股市大崩盘,或甚至辛普森杀妻案的审判等,每件事交易商都能当成笑话来讲,一点都不难。
  也许是因为他们的处境所带来的压力吧,他们每一天都有390分钟是处于身心疲惫的状态,23400秒得面对沉重的压力,交易商随时都是提心吊胆的,因为每笔交易一赚一赔之间,往往就是几百万美元的差别。由于交易工作让他们长期处于高度紧绷的状态,因此他们对任何事情的反应,都变成了一触即发式的,像刺猬一样,即使有时候这么做并不高尚,但也没办法。

  秀逗的接线生

  交易室可真是个充满压力的地方,电脑荧幕随时都嗡嗡地运转,电话响个不停,一直有电话等着接进来,再加上喊声,叫声,以及扯开嗓门的吼声,一个礼拜5天,一年52个礼拜,天天都得应付这些状况,实在会让人受不了。华尔街的工作步调,要不就是快得令人发狂,要不就慢得让人脑袋麻痹,而介于这两种极端的日子并不多,用手指就可以算出来。
  现代科技的发展,更把金融市场的交易速度加快到量子速度般的惊人。今天的华尔街,和25年前还没发明数值科技和电脑前的状况相比,真的是南辕北辙,有如天地之别。
  施本利(Joe Spndly)在华尔街已经混了将近30年,算是个老江湖了,他回忆电脑还没把交易室变成疯狂世界前的那段日子,那时他颇能享受在市场上卖力工作所得到的成果。他喜欢在曼哈顿的餐厅吃饭,到百老汇看表演,也喜欢到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听歌剧。如果硬要在华尔街找个对文艺活动贪得无厌的人,那就是施本利了。他曾经在纽约的大型期货公司和信托银行工作过,因此经历了很多发生在华尔街的事情;他担任过很多职务,从买卖外汇到处理顾客账户的事都干过;他也看过很多交易商因为负荷不了工作的压力而打了退堂鼓。
  美国著名的电影导演伍迪·艾伦(Wro)dy从1en)曾经说过一个和他爸爸有关的笑话。他爸爸原来在一家公司上班,后来公司装了个小小的电子器具,可以做他父亲原来的工作,而且做得更好,速度更快,于是,他爸爸就因为“科技上”的原因而失业。不过,真正令人沮丧的是,他妈妈知道了以后,也出门买了一台回家。
  施本利也说了个类似的故事,主角是个叫做裘志的人。
  裘志是个很安静的人。在70年代初期,他和施本利一起在纽约的一家信托银行做事。信托银行平常除了管理资金以外,也做一些顾客导向的业务,因为有些客户是市场的中实户,他们需要银行根据个别情况提供财务上的服务。另外,信托银行也经常从事证券的买卖,一方面以银行的名义来交易,另一方面也帮客户操作。裘志在交易室里负责的职务,算是比较低阶的工作,他负责接听电话。

  秀逗的接线生

  在70年代初期,交易室里头的配备可不像现在那么令人抓不到头绪。当然,以当时的情况来说,已经算是很复杂了,但和现在比起来则根本不算什么。
  施本利回忆当时的情况说,公司在裘志的桌上装设了一套新的电话系统,桌子是八角型的,相当大。新的电话系统共有30或40条电话线,就安装在那张过大的桌子上头,每当外面有人打电话进来的时候,整块电话操作板的灯就不断地闪着,而且会铃声大作。
  可怜的裘志,一直没学会如何操控华尔街的这套高科技玩意儿。因此,随时都可以听到有人大声对着他喊叫:
  “裘志,赶快把电话接起来。”
  “在第一线,听到没有,裘志。”
  “电话一直在响,裘志”
  “裘志,赶快把那该死的电话接起来。”
  有一天,裘志终于受不了,崩溃了,在听到一大堆“赶快接电话”的命令以后,他整个人突然发狂,开始在桌子上跳了起来,他把鞋袜都脱掉,然后开始手脚并用,去按那些电话的转按钮,他可不像是开玩笑的样子。
  施本利还记得当时赶紧把银行的医疗小组给叫了进来,并且告诉他们:“这里有个人出了一点毛病。”
  后来,医疗小组到了以后,就把裘志带走了,从那天以后,施本利就再也没见过裘志。

  一个政治笑话

  杨东理(BobbyAnblini)在华尔街是个重量级的交易商。多年以来,他一直在作场外市场(over—thLoounter)的股票交易(现在称为场外市场自动报价系统)。他见过不少大风大浪。他不仅在市场有其声望,个头也长得很大,他在每个地方都做过交易。这些年里,他钱也赚了,朋友也交了,也许还树立了几个敌人。今天,他仍然是个受人尊重的场外市场交易商,他目前担任唐鲁杰公司(ndtlg)n Lufkin,and Jervette)交易部门的主管。这家公司正是由公司名字里的那三个人成立的。这三个人里面,名气最大的是唐若生(William0DnLddDn),他在1994年退休之前,曾经担任过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主席。
  杨东理早期在华尔街打拼的时候,是在安陶公司(Unterberg,Towbin)担任首席交易商。安德拍(T()mDny UnterbI.g)和陶本(BdbT10vrbin)这两个人,过去都是场外市场的个中高手,现在的功夫依然了得。当时,规模较小的公司就帮小规模的股票在市场报价,他们替小公司承销股票,来筹措营运资金。杨东理就在场外市场为法人客户和公司操作股票。另外他也是个很爱开玩笑的人,他在华尔街不仅因为执行交易的速度快而著称,大家也都知道他的脑筋灵光得不得了。
  和大部分的华尔街交易商一样,杨东理只要听到好笑的事,就一定会照着说给别人听。有时候,当交易室的气氛很沉闷的时候,说说挖苦人的笑话刚好可以让大伙儿轻松一下。不过,有时候玩笑开得太大了,则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可能因而丢掉饭碗也说不定。杨东理就曾经说过这么一句玩笑话,既达到了逗趣的效果,也差一点让他遭到开除的命运。不过,凡是听过这件事的人,都觉得那句话真是说得好。
  在70年代和80年代初,杨东理的老板陶本先生,在民主党里头算是个很有分量的人物,他在国会结交了不少朋友,在首都华盛顿的人头也很熟。在他认识的人里面,最重要的一个是泰德·肯尼迪(TedKennedy)。泰德是美国肯尼迪家族的成员,这两个人是关系不错的朋友。华盛顿政治圈里的人物,每个人也都需要在华尔街认识一些懂得怎么搞钱的朋友。
  泰德·肯尼迪是马萨诸塞州在80年代初期选出来的国会参议员。有一天,陶本带着他到交易室来参观,当时,每个人都知道这位参议员在过去几年所碰过的难关,他除了一连失去三个哥哥以外,还因为涉入了“嘉巴狄克事件”(Cha卯a叫iddick)而搞得灰头土脸。
  你或许还记得这档子事吧!有天深夜,泰德和一个叫做柯佩琴(MB7y JoKopechne)的异性朋友,在共度了一段欢乐时光以后,开车载她回家,在开到嘉巴狄克岛附近时,出了意外,车子居然掉到桥下,一头栽进“阴黑”的水里。泰德从车里爬了出来,急着找人帮忙,柯佩琴则不幸溺死了。这个意外事件后来成了个政治丑闻,连续好几个月都是媒体报道的重点。而肯尼迪家族的这个老四,也很可能就因为这个事件而失去了角逐总统宝座的机会。
  在嘉巴狄克事件发生之后,过了几年,泰德来到了安陶公司的交易室。首先,陶本对交易商们讲话,然后请肯尼迪参议员也向大家说几句话,和交易室里的成员认识一下,随便聊聊。在参观活动结束之后,陶本亲自送这个好朋友到门口,这个时候,杨东理很搞笑地问交易室里的人,“嗨各位小姐,参议员先生要走了,有人需要搭便车回家吗?”

  差点儿弄假成真

  在金融圈子里面,经常会有人搞些滑稽古怪的把戏,不过,大部分都是无伤大雅的。在交易室里头,就可以看到一大堆像是小孩在玩的恶作剧,不过,这些为了好玩而想出来的玩意儿,其实就和我们平常听到的插科打浑一样,都是无伤大雅、没有恶意的,而且通常都是很逗趣的事。
  我们这里要说的,是某个交易商对客户搞出来的恶作剧。不过,这个玩笑开得可不小,可能再也找不到比这个更糟糕的玩笑了。故事里的客户名叫葛罗斯(BillGNss),如果他是陆逸士(16ch跑Ijwis)《骗子的她戏》 (L26r,5PoAer)一书里头的人物,那他一定会被描写成书里“最大牌的人”。不过,那本书是从所罗门公司(SaloIn()n Brothers)开始谈起的,葛罗斯可从来没在所罗门公司工作过,他是太平洋投资公司(Pacificlnves血entManagementComr)my,PIMLCO)的负责人。这家公司在葛罗斯的经营之下,25年来已经在业界拥有相当的影响力。不过,这个恶作剧却意外地让他的事业脱离原来的发展轨道,其他华尔街的笑话和这个比起来,反倒像是正经八百的东西了。
  葛罗斯是全美最大的债券基金经理人,他手里可以运用的资金就高达650亿美元。当然,这些都是别人交给他操作的钱,由于他管理的资金那么庞大,因此他几乎是华尔街所有公司的重要客户。
  由于他是个债券基金经理人,因此他的工作就是买债券,每种债券他都买,不论是政府国债、抵押债券,外国国债、公司债、垃圾债券,城是为了援助墨西哥而发行的“布雷迪”(Brady)债券。只要是债券,他都买。当然,除非他刚好觉得债市没有得玩,那就另当别论了。在遇到这种状况的时候,为了资金保管的需要,他会买点短期国库券(tre653ure bill)。
  他除了是个反应灵敏的投资人以外,过去还曾经参加过马拉松比赛。他那种安静而有耐性的气质,有时候让人看不出他是全美国判断最敏锐的债券投资人和交易商之一,世界上可能很难找到几个在这方面那么行的人。不过,有一笔表面上是由他购买的交易,却差一点让他和专门主管证券市场的人惹上了麻烦,而且是很大的麻烦。
  所罗门公司在华尔街是个有头有脸的证券交易商,也是个投资银行。不过,这个颇有声望的公司在1991年的时候,却卷入了一桩债券交易的丑闻里,这个事件几乎让这家历史悠久的公司宣告瓦解。丑闻里的主角,是个打算哄抬债券市场的交易商,如果后来他的诡计得逞的话,那么不仅可以为公司赚到大笔的利润,也可以让自己拿到一个厚厚的红包。
  这个交易商的名字是毛泽(PMl 9L40zer)。后来,他因为闯了大祸而被公司开除,而且还被处罚。除了他以外,顶头上司梅力维(JohnMerriwether)和所罗门公司的总裁古风德(JohnGuttfreund)也因为属下所犯的错而黯然离职。至于所罗门这家公司,不但被罚了款,而且还差一点被主管机关勒令关门。还好,被誉为“奥马哈的神抵” (Ckacleofomdlha)的投资大师巴菲特(Wanen Buffett),刚好是所罗门公司最大的投资人,他后来挺身而出,挽救了公司的命运,并且惩处了相关的人员。
  当初毛泽想耍的诡计,是偷偷以客户的名义标购数10亿美元的政府债券,由于所罗门公司可以直接从政府手里买到的国债有一定的额度,因此如果用客户的名义来买,就可以超过这个上限。后来,在他把好几种债券的价格故意哄抬上去以后,所罗门公司所拥有的债券价值,的确因为人为的操纵而跟着水涨船高,这个诡计差一点就得逞。不过,其他同业却因为某些债券的买进成本不断上扬而怨声四起,大肆责难。于是,事情越闹越大,毛泽终于行迹败露,人赃俱获。
  葛罗斯与这个差点让他完蛋的玩笑的关系,就从这里切进来。
  话说所罗门公司有个女性的业务员,马上就要退休了,但却从未作过一笔总额在10亿美元以上的生意。而她的直属主管,刚好是个人称“十亿金童”的人,因为不管什么时候,他都特别喜欢进场大批大批地买卖债券。毛泽和另外几个交易商就想开开这个女业务员的玩笑。
  毛泽是希望她在退休以前,能尝一次那种作到10亿美元生意的滋味。因此,在她离开公司的那一天,毛泽以太平洋投资公司的名义,假造了一笔10亿美元的国债投标单,然后把它交给这个女业务员。毛泽保证会在单子到他手里时,就把这笔假的标购单给取消掉,而太平洋投资公司自然就不会在事后被要求付款交割这批债券。
  这个玩笑还不只是这样而已。这些人会假装告诉太平洋投资公司说,这笔交易是被那个马上要退休的女业务员给搞砸了。因此,这虽然是她一生中金额最大的一笔交易,但最后却因为没有处理好而把责任扛下来。据他们说,这玩笑在那时候听起来,还真是有意思。
  很不巧的是,有个职员弄错了毛泽签的指令,而真的把投标10亿
美元30年期政府国债的单子给送了出去。政府发行国债的方式是根据竞标者所下的标单,然后按比例分配得标的额度,因此,太平洋投资公司莫名其妙地拿到了总值为8.7亿美元的国债。后来,这段无中生有的插曲,倒是让每一个牵连进去的人都觉得颜面扫地,他们开这个“玩笑”的时候,刚好也是所罗门公司接受当局调查的时候,因为该公司被控为了哄抬市场价格,而送出了一大堆假造的国债标单。
  葛罗斯后来被叫到证券管理委员会的办公室去约谈,他只得把事情的经过解释一番,告诉他们那10亿美元的标单只不过是别人所开的一个玩笑罢了。还好,葛罗斯的运气不错,因为证管会的人还有点幽默感。

  成交了,你这个家伙

  对华尔街的大型经纪商来讲,平常的交易范围包括各式各样的证券。像美林(Medll Lyn山)、高盛(Gol山nEmSachs)、贝尔斯第恩斯BearSteams),或是普天寿(Pmdential)等经纪商,他们的交易室不仅规模很大,而且分工非常精细,不论是股票、债券、外汇,或是商品:期货,都可以进行买卖。其中,有些买盘是代替客户下单,而他们的客户群除了大型机构以外,阿公阿婆等投资人也算。当然,这些经纪商也可以用自己的名义来进场操作,这种种交易活动,使得华尔街的气氛显、得特别有活力。
  大型经纪商的股票交易室,主要都是在纽约的金融区里,而债券交易室则可能设在芝加哥。美国名气最大的几个期货交易所都在芝加哥,不仅商品期货在那里交易,债券期货的买卖也在那里进行。
  债券期货是一种类似商品期货的投资工具,投资人所购买的,就是从债券所衍生而来的期货合约。通常这些债券是以国债为主,也就是美国政府发行的债券。不过,债券期货和一般的债券不同,它们是不付利息给投资人的,债券期货的价格会随着现货债券的涨跌,而同步地上下被动。如果投资人想要操控一大批债券的话,那么购买债券期货所负担的成本会少得多,因为投资人只需要付一点点保证金,就可以买进相当大量的国债了。
  先不管债券的价格是怎么订出来的,反正美国的债券市场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大的债券市场之一,在债券市场里,每天都有好几十亿、几百亿美元的债券在换手交易。由于美国政府在过去那么多年里,一直维持着相当庞大的预算赤字,因此有数千亿美元,甚至于数兆美元的国债在金融市场里头流动,而且华尔街的交易商每天也都很积极地在债市进出,我们待会儿就来看看实际的情况。
  债券市场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地方,也许你应该知道一下。个别投资人之所以购买债券,通常都是为了拿利息,政府向你借钱,自然应该付你利息。投资人除了能得到利息收入以外,买国债也是一种很安全的投资,毕竟美国政府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借钱不还的纪录。因此,投资人把辛苦赚来的钱拿出来,为的就是想得到国债所支付的利息。因为又有得赚,又稳当,不管债券的期限是3个月或是30年,反正到期后投资人都可以把本全拿回来,百分之百安全,没有任何附带条件。
  不过,对华尔街的大型交易商来讲,他们可不是为了利息才进场买卖债券,如果他们认为利率会下跌,就会进场买债券(利率下跌的时候,债券的价格就上扬。原因很简单,因为新发行的债券利率会比现在来得低,因此原有的利息所得在市场上的价值就相对上升了)。然后,他们在有赚头的情况下,再进场把债券给卖掉,如果价格要等一阵子才会上涨,那么他们也不会白等,因为在这段等待的期间里,反正有多少利息可拿,他们就拿多少。
  真正重量级的交易商,则还有更进一步的玩法,他们在预期利率会下跌的时候,会买进债券期货。债券期货就像商品期货一样,可以让交易商不必真的买断现货债券,就可以在债市里头翻云覆雨一番。同时,交易商还可以透过融资的方法来购买期货,然后在赚一笔以后把持有的头寸卖掉。他们可以用这种杆杠手法让利润一下子就扩大好几倍,因为根据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规定,大型的期货交易商只要缴付小量的保证金,就可以进场购买债券期货。也就是说,他们只需要少量的资金,就可以掌控相当大量的期货,而且如果判断正确的话,还可以狠狠地捞一票。
  讲到这里,你应该可以理解到,债券期货的交易可以是一种大规模的金钱游戏。对运用大量融资的交易商来讲,债券价格只要稍微有点风吹草动,都可能对他们的投资造成重大的影响。
  债券交易的方法,本身就颇为奇特,他们的价格是以1/32美元为计算单位,以华尔街的术语来说,1/32美元就代表一个跳动点(tick)。我们从以下的这个故事就知道,对大型债券交易室里的大笔交易来讲,清楚的沟通有多么重要,特别是有很多字发音非常相近,因此讲话的时候更是马虎不得。
  有个芝加哥的债市老鸟,说了这么一个故事,主角是个普天寿证券公司的职员,地点就在芝加哥。话说这个年轻的职员正在讲电话,对方是个重要的客户,经常大笔地进出债券市场,在债券期货市场里头也玩得很大。对这个客户来讲,在一笔交易里买个几千张债券,是家常便饭的事。如果债市的波动比平常来得剧烈,或甚至整个走势突然反转,那么这种大笔进出的操作手法,成本就非常高,而冒的风险也很大。就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这个客户打了通电话到普天寿,接电话的正是那位年轻的职员,他在这一行还是个新手,但很有心想把事情做好。他正在接的这笔交易,以金额来讲,可以说是他见过最大的了。
  当时市况的波动异常猛烈,每秒钟行情都有变化。这个客户要求以98 8/32的价格买进他要的债券,职员急着想讨好这个大客户,因此觉得特别紧张,想赶快完成这笔买单。
  职员急忙说:“我可以在98 8/32 敲进你的单子,现在卖方报价是98 9/32”。
  但当他开始动手填写交易单时,债券价格开始飙升。
  职员很抱歉地告诉客户,话才刚讲完,债券价格就涨了,幅度是一个跳动点,“现在买盘报价是98 9/32。”
  客户听了,回答:“好吧,就用9/32来买。”
  职员马上接:“太迟了,现在报价是10/32。”
  客户答:“没问题,在10/32进1000张。”
  职员接:“现在买盘报10/32,卖盘报11/32。”
  这时候,客户心里开始觉得有点“毛”了,原因是,债券价格每上升一个跳动点,他就得多付31.25美元。以1000张为单位的债券合约来讲,价格每升一个跳动点,买方的成本就增加3l 250美元。因此,如果再上升几个跳动点,那他多付的成本就达6位数了。
  于是,客户急着说:“好的,以11/32买进。”
  职员又接:“买盘现在报11/32,成交在l2/32。”
  到这个节骨眼,客户真的被惹毛了!于是,脱口而出:“妈的,你真是个蠢蛋(dick)!”
  职员接着说:“再往上升一个跳动点(tick)? 好的,你在12/32敲进。”
  客户回答道:“你这个白痴,我没有说‘再升一个跳动点’,我说的是,‘你是个蠢蛋!”’
  年轻人一听,回答:“我也许是个蠢蛋,但你在12/32敲进了1000张!”于是,这个客户为了买进这1000张债券合约,多花了125000美元。不过,这年轻人运气不错,因为后来这个大客户还是赚了钱。

  市场的心电图

  常听人家说,人的心脏就像是时钟的震动器一样,不停地跳动着。的确,心脏要规律地跳动,生命的脉动才能维系下去。和时钟一样,当心脏不跳的时候,就表示时辰已尽!华尔街也有这么一个“震动器”,可以反映市场的脉搏,它就是市场的电脑自动报价系统,个股的行情和报价随时都会显示在上头。这东西也和心脏一样,如果突然停止不动,就表示某个地方一定是出了问题。
  现在华尔街的报价系统完全是电脑化的,但和过去的报价方式比起来,不能说有什么不同,它仍然会把热门股的价格和成交量显示出来,并把重要的讯息传达给懂得看行情的人。就某些方面来看,报价系统就像是股票市场的心电图,而市场里的交易商,就像是医生了。市场里的交易商每隔几分钟就会注意报价系统,判断一下市场的体质。同时,他们也会根据上面所显示的状况,来采取一些预防或治疗的措施。
  不过,和心电图一样,报价系统有时候也不容易看懂。要了解上面显示的讯息,就得非常了解报价系统使用的符号才行。这些符号是以三个或四个英文字母来代表个别的上市公司。通常上市公司的代表符号,是由英文名字里头的几个字母组成的,很容易辨认。例如,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在报价系统上的符号,就是IBM,这不奇怪。还有,玩具反斗城(Toys“R”Us)的代表符号,就是TOY。
  在纽约证交所以及美国证交所这两个地方,报价系统所使用的符号是一个到三个英文字母,而那斯达克(NJLSlMLQ)场外市场的符号,则包括了四个英文字母,这使得比较有趣的符号也能用得上。例如,咖啡先生(Mr.Coffee)的符号是JAVA,而专为眼科手术制造镭射器材的高峰科技(SLDnmitTechnology),则是用BEAM来作为代表符号。在80年代的时候,内华达州的野马妓院(Mustang Ranch)成为上市公司,股票在那斯达克场外市场交易。想想看,如果妓院上市,那该用哪四个字母来代表,这应该是一件有趣的事。后来该公司使用的符号倒是很平淡无味,不过,华尔街的人想到其他可能的选择,就觉得很有意思。
  现在,你应该知道大致的情况了。这些代表个别上市公司的符号会显示在报价系统上,而交易商就透过上头显示的讯息,来探知市场的脉动。如果交易商的脉搏和市场的脉搏被搞混了,那又会发生什么状况呢?艾慎(HaPvey Ei删)想起过去真的闹过这样的臭事,结果差一点就成了悲剧。
  艾慎在华尔街是最受敬重的基金经理人之一。这些年来,他一直在旅行家(TIralrellers)这家大型的保险和财务公司负责管理企业的资金,该公司同时也拥有史密斯巴尼(SInith氏加ey)证券公司。
  艾慎的工作生涯多姿多彩,因为他在华尔街工作的资历非常吃香。他毕业于密苏里大学,在60年代的时候进入华尔街。当时像卡尔(Fred山eCarr)和蔡宜(Jerry Tml)等几个所谓“重量级”的基金经理人,还在主导那些“高风险高报酬”的共同基金。那是一个急功近利的年代,人们对于共同基金的狂热程度正达到最高点。
  艾慎到旅行家公司工作之前,也在目前已经不存在的蓝伯特公司(nre‘Kel勋mhamIJm山ert)和光耀美国(Sun America)这两家公司待过一段时间。
  和大多数华尔街的基金经理人一样,艾慎也是从基层工作开始,一点一滴慢慢地学到一身本领的。当他还在交易室工作的时候,他对每家上市公司在报价系统上的符号都可以倒背如流。他回想那时候发生的一个状况,有个同事竟然把人命关天的求救讯息和报价系统的符号给混在一起了。
  好几年前,有一天市场的交投特别热络,简直让人发狂,而这股压力终于也让交易室的人尝到了苦头。当时,交易商不断大声地叫喊着买卖报价,用尽吃奶的力气想办法帮客户撮合交易。
  有个交易商叫着:“谁要以四分之一买进IBM ?”
  另一个则喊说:“我有50万股CAT(凯特彼勒,cate2pd比)要卖,报价1/2。”
  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有个交易商开始受不了市场的压力,觉得交投的速度太快,因此先是有点反胃,想吐,后来,情况更加恶化,心脏开始砰砰乱跳,而且觉得一阵晕眩,他害怕自己马上就要心脏病发作了,于是赶紧从椅子上站起来,然后高声地喊着:“这里有没有人懂得CPR(心费复苏术)?”
  这时候,交易室里惟一听到的回答是:“等一下,不要动,我这里应该有人想买!”可怜的交易商,还是没有人来帮他。
  结果,他果真两脚一软,昏倒在地,然后被救护车很快地送到了医院。还好,这个人后来没事,只不过是情绪太过焦虑,以及消化不良而造成的现象,这对他来讲,也算是件好事。唉! 在交易商的脑袋中,三个英文字母组成的符号似乎只代表上市公司而已。

五、Women on Wall Street 华尔街的女人

  对女人来讲,
  市场里头的日子可是不好应付的。
  问题不只出在那些猥亵下流的笑话,
  或是轻浮挑逗的举止而已,
  身为女人,
  为了想在这个最古老的男人世界里取得一席之地,
  就得远比男人工作得更认真才行。

  打从盘古开天以来,华尔街几乎就是女人的禁地。纽约的金融区等于是男人专属的天下,一直到了70年代,华尔街才开始看到女人慢慢地冒出头来。
  今天,大多数华尔街的女性金融职业者都会告诉你,客户根本就不会管你的肤色是不是绿的,眼睛是不是蓝的,或是不是从另一个星球来的。重要的是你的表现绩效到底好不好。话虽如此,但情况可不是一直都是这个样子。
  过去有好长的一段期间,华尔街根本就不聘用女性。如果女人选择到金融业工作的话,要不就得忍受无数的羞辱,要不就是工作的时间要比男同事长得多,辛苦得多,而且还得被迫接受男人们关起门来在背后指指点点的心态。
  特别是交易大厅,更是男人味最浓的一个竞技场。不过,有个女人还是成功地挑战了这个男人操控的世界,她就是人称华尔街女皇的席菠德(MurielSlebert)。她是头一个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拥有会员席位的女人。这个资本主义的殿堂过去完全是由男人主导,但她在交易厅争取到这样的地位后,便永远改变了这个世界。
  席菠德是华尔街新时代女性的开路先锋,在她的努力之下,女人的职务不再被局限在秘书工作,或是不重要的助理位置。在席菠德之后,陆续又出现了葛莎莉、柯涵(从by J(x3eph Cohen)以及博兰薇(贝imbethBrMnwell)等。这些女人其实凭着自己的实力,本来就有资格成为华尔街最有名气的投资专家或分析师。
  不过,女人虽然敲开了华尔街的大门,但真正能够爬到公司最顶端,担任总裁等职务的,却还是凤毛麟角。席菠德是个例外,她自己创建了一家佣金较低的折扣经纪商,但除了她以外,还没有任何一位女性当过华尔街大型经纪商的头头。
  毫无疑问的,这个现象慢慢也会改变。因为,在华尔街工作的女性,都是生气蓬勃,热力四射的人物,她们有很好的头脑和用不完的精力,足以在华尔街这个地方担当大任。
  以下就是她们过去的一些回忆,看看她们是如何冲破藩篱,而成为华尔街百万富豪俱乐部的一员。

  华农历女皇的故事

  席菠德大学还没念完就辍学了,但她却拥有10个名誉学位。她和很多成功的人物一样,虽然少了那张毕业证书,但可不能说她没受过教育。她上学的地方,是全美国最好的大学之一,也就是“社会大学”。从这个大学拿到的学位,等于是成功的保证,因为在那里学到的,远比象牙塔里所传授的理论还要实际得多,而且更有价值。
  熟朋友和同事们都喜欢以她的小名“蜜姬”(Mickey)来叫她。蜜姬是个毅力很强的人,不会因为遇到阻碍就退缩。虽然出身寒微,但她却披荆斩棘,为女性在华尔街开拓了一片天空。不过,她在成为别人尊称的华尔街女皇之前,一路走来,可也是受过很多委屈,吃过不少苦头。华尔街的男人曾经多次想把她排斥在这个圈子之外,但都没有成功。蜜姬在华尔街交易大厅的乱军之中攻城掠地,在这个曾经是男人禁脔的战场,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滩头堡。
  现在,她是席菠德公司(MHriel Stebed&Co)的老板。这是一家提供折扣佣金的证券经纪商,蜜姬从零开始,自己一手创建起来。蜜姬有顽强的性格,个子虽矮,但看起来很有力量。她有着一头白金颜色的金发,声音沙哑而低沉,听起来有点刺耳,有点美国电影明星罗兰·白考尔(比urenBBcdl)的那种味道。她那有点粗线条的外形和独断的神态,只要一走进房间,你马上就知道谁是里头发号施令的人。
  不过,她可不是一开始就是华尔街上流社会的成员。事实上,当这个来自俄亥俄州克里夫兰的新面孔初到华尔街的时候,甚至连最基层的位置都进不去。
  她还在大学念书的时候,父亲因为癌症而过世了,死时才不过50多岁。蜜姬在他生前一直尽心尽力地予以照顾,但父亲除了疾病缠身以外,也因为50年代初期接受一些试验性的癌症手术而受了不少罪。由于父亲罹患癌症,因此蜜姬没办法完成学业。她经常为了探视父亲而翘课,花在课业上的时间也很少。她偶尔用心读书的时候,念的是会计。蜜姬发现,这是她惟一不用到教室听课,考试就能过关的课程。她天生对数字的感觉就很敏锐。后来,她不仅把这个天分用在事业的追求上,也发现这对她的另一个最爱也很有帮助,那就是桥牌。
  她欠缺正式文凭的事实,确实减缓了进入华尔街的步调。不过,这个问题并不足以阻碍她想办法达成美国人的梦想。
  刚开始的时候,蜜姬真是到处碰钉子,样样都不顺利。她应征过联合国的工作,但因为只会说一种语言,因此败兴而归。她有个表哥,名叫罗思曼(A1vinRD6ermm),担任过美国驻联合国大使。不过,他没办法给她从事外交工作所必备的条件,也就是大学文凭和第二外语的能力。
  接着,她试着向华尔街叩关。当时最大的公司美林证券,也因为她没有文凭而浇了她一头冷水。于是,她决定要说谎,下一次找工作的时候,她就说自已是个大学毕业生。后来巴克公司(Ba山盼ndCc)m四叮)录用了她(该公司后来被普天寿证券给购并)。她一直到后来向纽约证券交易所申请会员席位的时候,才说破了当初撒的这个谎。那时候,她已经证明一个人只要有勇气和胆识,就算没有大学文凭,也照样可以在华尔街这个金融重镇出人头地。
  她在1954年12月开始到巴克公司上班,担任实习分析师。在头6个月里,她学着为几种感觉起来很俗气的产业作财务分析,像是化学、铁道、巴士,以及货运业等。6个月的实习阶段结束后,她的努力得到公司的赏识,因此被升为资深分析师。虽然她必须多负担相当多的责任,但薪水却没有增加太多。
  不过,蜜姬还算是够幸运了,她所负责分析的,都是当时成长很快的明星产业。要评估这些企业的获利状况,就得依赖传统的会计方法才行,而蜜姬在学校刚好就学过这方面的东西。事实上,从会计的角度来看,美国当时最受瞩目的新兴产业里,有三种是很难搞懂的,这三种产业是航空、电影、以及电视。它们用的会计方法很复杂,神秘兮兮的。不过,蜜姬觉得这几个新兴产业很有发展潜力,因此在平凡而乏味的50年代里,她就因为能够看准这些声色撩人的产业动态,而让自己声名大噪。她在巴克公司前后共待了3年,刚进去时的起薪是每周65美元,而离开的时候也不过是135美元。
  在闯出一些名号以后,她陆陆续续在华尔街换了几个工作,而且往往因为性别的关系,拿的薪水都很低。后来她进了胥尔兹公司(Shlel此&G)nlpany,和现在华尔街的sheld5 & Co.是不同的公司),他们给她的薪水是9000美元。这是她有3年工作经验之后所得的薪水。相对地,当时刚离开学校的男实习生,就可以拿到8500美元,蜜姬曾经三次因为薪水比男同事低而决定换工作。后来她自己出来开公司,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在这方面一直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不过,在她工作的那段期间,倒是连续碰到好几次幸运的事,大部分都和客户有关,因为她帮他们赚了钱。在华尔街这个地方,没什么比帮客户赚钱更重要的事了。如果你做得到这点,你就可以从他们那里得到不少好处。一旦这样的关系建立了,那么你的性别是男是女,其实就不是个问题了。蜜姬厉害的地方,在于总是能帮客户赚到钱。
  蜜姬从华尔街的男人身上,也学到了不少东西。例如,她就从斐寇(DavidFlnkel).那儿,学会讲四个字母构成的骂人脏话。斐寇开了家叫做斐舍沃(Finkel,Seskus,Walsteder)的证券公司。蜜姬也在那儿待过一阵子。斐寇说起脏话来,就像柴娥朵(JuliaChild)做菜的时候使用香料的手法一样,又豪爽,又有大将之风。
  有一次,斐寇问蜜姬有没有打电话给蔡宜,拉拉生意。蔡宜在60年代的时候,是个叱咤风云的基金经理人。蜜姬回答说,没有,而且她觉得没什么东西可以卖给蔡宜。
  斐寇听了之后,很直接地回答:“谁鸟你有没有东西要卖给他,你打电话给蔡宜就对了。”后来,蜜姬打了这通电话,而且很快就学会了如何使用市场的语言。学会了这些,对蜜姬适应环境很有帮助。
  蜜姬很努力地学习各方面的事情。她还记得,当时还必须学会男人拿酒杯的样子。在华尔街,很多生意都是在吃吃喝喝的时候做成的。于是,华尔街一大票的业务人员,除了要知道怎样把钱留在口袋里以外,也得知道如何把酒偷偷藏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就有这么一次,几位洛克希德(1Jckheed)公司的高级主管,在开完会后打算送蜜姬回家。不过,这群人前脚离开饭店,后脚就在马路右边第一家酒吧停了下来。出来以后,他们过了马路,又进了左手边的头一家酒吧。他们如此曲曲折折地过了10条街道,蜜姬才总算到了家。在外头和男人们辛苦地混了一个晚上以后,她终于得以摇摇晃晃地爬上床。好几年以后,洛克希德公司的营运遇到很大的麻烦,联邦政府被迫得想办法对这家飞机制造公司伸出援手。当时,蜜姬动手写了一份报告,除了分析该公司遭遇的问题以外,也谈到这个情况对整个航空业可能造成的影响。这份报告被送到国会,并影响了国会的决定,同意援助洛克希德公司。蜜姬帮的这个大忙,该公司一直都没有忘记。
  对蜜姬来讲,这些都是她在闯入华尔街的过程中,很重要的枝节。由很多方面来看,她还颇能自得其乐。不过,从她述说往事的语气,还是可以让人感觉到她的无奈。蜜姬的心里应该是这么想的,如果当初进入这一行的时候,能够少遇到一些困难那就好了。
  后来,她克服了种种困难,成了这行的顶尖人物,也开了自己的公司。鼓励她向纽约证券交易所购买会员席位的,正是后来变成她朋友的蔡宜。他的看法是,法律并没有禁止女性成为交易所的会员。同时,如果她能在事业发展中向前迈出重要的这一步,对自己也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1967年的时候,她就真的向交易所提出了申请。
  不过,可不是每个在华尔街的男人都像蔡宜那么地友善。纽约证交所的主管告诉蜜姬,只要她能找家银行写个信用保证函,那么他们非常乐于把会员席位卖给蜜姬。这听起来很简单,但她却碰到了一个非常吊诡的局面,因为她找银行帮她写保证信的时候,这些大银行都说,如果她能在纽约证交所拿到会员席位,那他们就可以提供这封保证信。
  很多开路先锋都面临过这种难题,也就是别人虽然在表面上提供协助,但实际上根本不打算帮忙。他们给蜜姬出的难题,其实说穿了,就是故意不想让蜜姬打破界限,进入这个女人的禁地。不过,也和很多走在别人前头的人一样,蜜姬后来还是找到了出路。
  还好,蜜姬有个在大通银行(C11asehnk)的朋友,是个男性,他愿意提供这封信用保证函以及所需的贷款。在华尔街开始有人出面争取女性参政权的时候,这个朋友就当是个匿名的支持者吧。后来,蜜姬付了44.5万美元(其中15万美元是蜜姬自己的钱)而成为头一位在纽约证交所买到会员席位的女性,在接下来的10年当中,她和1365个男性一起在交易所的交易大厅工作。后来还有位女性也成了交易所的会员,她名叫赖芬(Jane Larkln),是贺旭公司(15rsch&Co.)的合伙人,不过,和蜜姬不同的是,她在交易所前后只待了3个月而已。
  在大通银行里面,有人为了好玩而互相打赌,看看银行会不会把钱借给蜜姬。讽刺的是,当初负责贷款的那位主管,连他都猜自己绝不会有机会把钱借给她。他想,纽约证交所要把席位卖给一个女性,那简直是不可能的事。后来证明,他错了。
  这个主管为了确定蜜姬有能力偿还贷款,于是下了蜜姬接到的头几笔买卖单。这些单子的金额并不小,而蜜姬从这几笔交易所能拿到的佣金,刚好等于她头几个月必须偿还给银行的钱,而且分毫不差。于是,蜜姬的生意就这么做起来了。
  蜜姬在交易大厅里创造了历史。她穿着鲜鱼皮制成的皮鞋,走在大厅的旧木质地板上,完成了美国金融市场有史以来第一笔由女性执行的交易。
  接下来的几年里,华尔街这个原属于男人的世界,也因为蜜姬的要求而不得不在其他地方作了让步。例如,纽约证交所必须增建女用厕所,以配合蜜姬的需要。另外,交易所也被迫改变原来不准女性进入餐厅、休息室,以及娱乐室的规定。这些改变都是在不心甘情愿的情形下作的。拜这位华尔街女皇之赐,今天连英国女皇也都可以在纽约证交所里头用餐了。

  宝贝,你就直接脱了吧

  对女人来讲,市场里头的日子可是不好应付的。问题不只出在那些猥亵下流的笑话,或是轻浮挑逗的举止而已,身为女人,为了想在这个最古老的男人世界里取得一席之地,就得远比男人工作得更认真才行。事实上,近15年来,女人在经纪和交易商的地位,才开始不被故意贬低,只能担当一些辅助性的角色。过去,女人只能做做秘书或文书的工作,在80年代之前,几乎没有女人曾经在华尔街提升到高阶的职位。回想70年代,女人为了成为华尔街的一员,不仅必须日以继夜地辛勤工作,有时候还得应付一些观念还没调整过来的男人,他们在心理上还没作好准备让女人来协助他们处理财务。
  钟丝(Calhy J皿朗)就是这样的一个女性,她是普天寿证券的经济分析师,专门研究债券市场。她的办公室正位于芝加哥的市中心区,这里是个全然没有约束的地方,交易室的气氛有时候显得特别猥贱而具侵略性。不过,这些问题钟丝都可以用四两拨千斤的方式加以破解。她是个聪明的女人,看起来很机灵,戴着一副稍微大了点的眼镜。这样的外表,让人很难看出这个靠着搞数字维生的人,个性其实是蛮不驯的。她为人很风趣,对人生百态也有些特别敏锐的见解。
  钟丝在华尔街找的第一份工作,是农产品分析师,对一个想要在华尔街站稳脚步的人来说,这倒是个很好的起步。70年代,她开始搞那些豆子、玉米、肉猪,以及家畜等农产品的数字。当时,商品期货市场在投资管道里算是个特别热门的商品,你也许还记得,70年代几乎都在谈通货膨胀的问题,当通膨压力排山倒海而来的时候,没有那个市场的表现像商品期货那么好。简单地说,钟丝跨入这行的时候,不仅占了地利之便,在时间上来讲也正是时候。
  钟丝刚加入磐伟博公司时,主要是负责评估美国农产品市场的发展状况,并对影响市场供需的因素提出分析。她的研究对象从肉猪、猪腩、一直到玉米和燕麦等,全都包括在内。在完成了评估之后,她还得把自己的看法告诉交易商和从事短线操作的投机客。这个职位不会让人觉得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但就市场分析这一行来讲,却是个很扎实的起步。
  商品期货市场的震荡幅度有时候非常可怕,价格涨跌的速度快得让人吃惊,财富的得失往往在一瞬之间就决定了,简直快如闪电。因此,期货市场的交易商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而且身手矫捷。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那种快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的环境里,他们必须机警而又灵活,才能在市场抢得先机。钟丝记得刚到期货市场工作没多久,有一回,她让母亲进来看看她们一大早开会的情况,但没想到却当场出了丑。当时的窘况,倒成了钟丝最喜欢告诉别人的一桩趣事。
  当时的故事是这样的,在芝加哥期货市场里,猪脑算是交投非常热络的商品。这玩意儿平常是拿来制作培根用的,它和莴苣以及蕃茄的需求旺季,通常都在接近独立纪念日的时候开始。因此,到了这段期间,价格波动的速度会特别快,因为全国的杂货店为了因应夏季的市场需求,都会大量地补货。当这种季节性的热卖开始以后,市场需求大幅上升,价格往往也会跟着一飞冲天。话说当天市场的走势就是特别地强劲,而公司里有个名叫巴伯的分析师,正忙着把市场的状况告诉别人。
  当时,钟丝正等着轮到她上台,把各种市场的研究结果向销售人员作个报告,不过,巴伯这个言行夸张,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人,却先被问到目前猪脯市场的战况。
  “巴伯!巴伯,市场的走势什么时候才会停下来?”
  巴伯回答说:“现在的市况就像度密月时的勃起,是怎么样都下不来的。”
  这种单刀宜人的作风,大概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了。钟丝的妈妈算是很有风度,以后再也没和她提过这件事。不过,她的心里应该会对女儿所选的这门行业感到颇为担心吧。
  这段丑事发生后不久,钟丝被公司派到外地出差。对这个年轻的专业妇女来讲,这种商务旅行还是生平第一遭,不过,这次经验却又让她脸红了一下,还好只是一下而已。
  在钟丝这次因公出差之前,磐伟博公司刚购并了一家小型的证券经纪商,这是一家区域性的公司,主要的客户群是在美国的中西部。磐伟膊把它买下来以后,为了不想让原来的客户流失掉,于是很快地采取了行动。它派了一个三人小组,从芝加哥出发,到购并的公司在内布拉斯加州的三个办事处去实地走一趟。这时正是12月中旬,而钟丝就是三人小组之一(磐伟博在纽约的一些比较资深的主管,没有一个人想去,对芝加哥的同仁来讲,这可一点都不意外)。
  钟丝和另外两个倒楣鬼要去的地方,分别是临肯(Unmn)、格兰岛(Grmdlsland),以及明登(肥nden)。这几个城市都在内布拉斯加州,如果你想了解冬麦收成的品质,那么这三个地方倒不失为很好的安排。但除了这个好处以外,这样的行程实在和钟丝心里想的商务旅行相差甚远,也不能利用出公差的机会好好地玩玩。
  虽然如此,她还是得到这些地方绕一圈,让当地的经纪商和客户知道磐伟博的研究人才是不可多得的。对钟丝来讲,这是个发挥实力的大好机会,她一个一个地走过这些城市,最后到了明登。那是1979年12月的某个星期五,抵达的时候已经傍晚了。那天刚好是钟丝的生日,不巧的是,当地正遭逢大风雪的侵袭,积雪盈尺,钟丝一个人被困在这个内布拉斯加州的小镇里。外头风雪交加,寒气逼人,钟丝心里则感到十分孤单。她的同事已经先走了,留下这个刚满26岁的农业分析师在这里。她有任务在身,必须指导当地经纪商如何预测未来的市场行情,她觉得自己有点像是《绿野仙踪》(W2朋rdo/02)童话故事里头的陶乐丝,心里暗想着已经远离了家乡,周遭不再是自己熟悉的环境了。
  那天晚上,钟丝和当地的经纪商们约好要碰头,这是双方头一次会面。不过,由于外面的风雪实在太大,交通受到阻塞,因此钟丝赴会的时间受到了耽搁。钟丝急急忙忙赶到当地的一家旅馆,然后很快地跑向柜台,想知道会议举行的地点。他们告诉她是在林肯厅,于是她用最快的速度冲过去,而且边跑脑袋边想着她对农产品市场所作的预测。当她跺跺脚,把头上的雪清干净以后,心里已经完全作好准备了,马上可以把一些精辟的投资分析告诉里头那些人,相信一定会对他们未来的交易大有帮助。
  她赶到门口的时候,有个叫做“汉克”的人来欢迎她,汉克急忙带着她进入房间,先帮她把外套脱了,然后接下了她的围巾和帽子。
  她身上穿着的是一套西装,还系着一条领带,汉克一面仔细看着她的打扮,一面说着:“老天,真高兴看到你来了。”
  钟丝先为她迟到的事连声道歉,然后一脚跳到了前面的台上。下面坐着的一群人都是男的,由汉克领头,个个聚精会神,以期盼的眼神盯着钟丝看,钟丝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小小的肢体动作都不放过。钟丝先从芝加哥肉品市场的短期行情说起,她提到了自己对下一季肉猪屠宰量所作的预测。
  下头那群人依然正襟危坐着,脸上没什么表情,每个人都全神贯注,一片静默,急切地抓住钟丝嘴里吐出来的每一个字。
  最后,汉克跑到讲台那里,面露着些许困惑而又失望的表情。他要求她速度稍微加快一点,早点把这个部分讲完。
  汉克向她说:“宝贝,你就直接表演重点吧。”并且暗示她说,不要再故意装着一副腼腆娇羞的样子,来逗她的观众了。
  钟丝则一脸迷惑地问:“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
  汉克问她:“你不是那个脱衣舞娘吗?”
  汉克显然是被搞糊涂了,但他还是镇定下来,向她解释说今天是为了庆祝他结束单身生活而举行的派对,因此他对看着动作来凭空想像的游戏没兴趣,只想看看真枪实弹的表演。
  钟丝听了,心想:“糟糕! 跑错了房间。”这时,那批经纪商还在华盛顿厅等着她来报告农产品市场的预测呢。钟丝当时其实并没有远在天边,毕竟两个地方中间只隔了15位美国总统而已。
  一直到今天,钟丝还是不确定那天晚上汉克到底有没有看到心里想看到的表演。

  十年风水轮流转

  柯涵的头衔,在纽约金融圈里可算是响挡挡的。她是高盛公司的投资策略委员会主席之一。这家公司在华尔街有很长的历史了,而且相当受业界的尊崇。该委员会另外还有一位主席,名叫叶宏(Steven团nhom),这两个人一起决定公司的大客户应该在什么时候进入股市,什么时候应该出场,投资组合应该有多少百分比放在债市,多少百分比放在商品期货。和席菠德以及葛莎莉一样,柯涵也是少数几位在华尔街成功地打破了性别限制的女性之一。
  不过,她在冲破层层障碍的过程中,同样地也是搞得伤痕累累,才有今天的成绩。过去这些年来,她的表现在市场上留下极佳的口碑,因此再也不会因为性别的差异而受到歧视了。在金融行情的预测能力方面,真正能被称为奇才的人是少之又少,而柯涵正是这么个投资专家。
  在过去10年当中,她曾经两次在众人对盘势一片看空的时候,执意地反向作多。其中一次是在1987年股市崩盘之后,另一次则是在1990年10月大盘跌至低点之时。她刚入这行不久,就已经知道一个事实,那就是在周遭被空头包围的时候,要强力作多的确很难,但女人想在这个男人的世界里立足,则更是不容易。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对一位有意在职场上发展的年轻女性来讲,柯涵所拥有的学历是颇有看头的。她在大学时代专攻电脑和经济学,在70年代早期,兼修这两门学科的人并不多,但如果想进入就业市场,则是一个相当占优势的组合。她找的头一份工作,是在华盛顿特区的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RlESspre)担任经济分析师。在政府机关做了一阵子事情以后,她转到了民间机构工作,先是在总部设于巴尔的摩的罗普莱斯基金公司(T.风IvFe Price)负责经济预测的工作,然后又转到蓝伯特,最后才到高盛公司任职。她的升迁速度很快,在1990年的时候,就已经稳住了自己在高盛公司的地位。这家公司长期以来,一直是华尔街最排斥女性的公司之一,但柯涵只花了短短15年时间,就爬上了原来只有男性才有机会坐得上的位置。不过,在她踏入纽约金融圈早期,男人们偶尔还是会想些办法来占她的便宜。
  柯涵在罗普莱斯公司工作的时候,是担任数量分析师。华尔街的人私底下把这种人叫做“专搞数字的人”。事实上,他们的工作就是分析一大推让人很难弄懂的数字,然后根据这些数字来判断未来股市的走势或是经济的发展方向。这些人会运用利率、市盈率以及配股比率等指标,来看看股价究竟是高是低,以及经济的表现是强是弱。然后,他们再根据研究的结果提出投资方面的建议。
  柯涵记得,有一天她到曼哈顿去,要在大学俱乐部(Unive响ty口ub)这个地方向公司的客户们报告她对经济和股市所作的分析。华尔街的上层精英经常到大学俱乐部去,不少有钱人把这里当成自己第二个家,就像哈佛俱乐部(HaWardClub)等组织一样。这些俱乐部的位置都分布在曼哈顿最高级的地段,里头设计得富丽堂皇,每个房间都铺着厚厚的绒毛地毯,窗户都用上好的原木镶嵌着。不过,这些专供上流社会人士工作后休闲的地方,平常几乎是不允许女性进入的,但这也成了柯涵执意要打破的一道关卡。
  对投资人来讲,他们急切地想获得投资方面的讯息,他们不管提供资讯的人是男、是女,或是火星来的,只要资讯能让他们赚到钱就好。然而,俱乐部的管理人员可不这么想。事实上,柯涵还记得那天到大学俱乐部的时候,门房硬是把她挡了下来,不想让她进去。
  这个穿着制服的门房告诉她:“你不能进去。”
  柯涵问他:“为什么不行?”
  他回答说:“因为你是女的。”
  柯涵不理会这一套,接着说:“你看着吧!”话没说完,她便大步地走了进去,门房在后面大声叫喊,并且威胁着要把警卫叫过来。
  柯涵还是不管他,头也不回地进到门内,完成了她的工作。
  在1995年的时候,柯涵再度回到这个俱乐部,因为她要为几位“很可爱,而且很重要的人”作个市场报告。这是她在70年代后期差点被门房挡驾之后,头一次再回到这个地方来。她走进这栋建筑的时候,偷偷地对自己笑了笑,并且在心里想着:“时代可真是不同了。”
  柯涵若有所思地,又说了另外一段过去身为女人所受到的屈辱。那时候她还在巴尔的摩工作,也就是罗普莱斯公司总部所在地,这件事也发生在某个午宴的场合,当时柯涵负责主持一项聚会,白宫的首席经济顾问也获邀与会。时值盛夏,在巴尔的摩这个地方,到了这个时候会热得让人受不了。不仅如此,那儿的温度也很高,更让人觉得难熬。就在午宴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俱乐部的空调设备突然故障,每位与会的来宾在高达92 F度的高温之下,热得简直快溶化了。不过,俱乐部的总管说什么都不愿意让这些人换到另一个比较凉快的地方,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有柯涵这个女人在场。
  现在,很少有人会用这种方式来侮辱柯涵了。就像某个香烟广告词里所讲的,“亲爱的,这一路走来可真是辛苦了!”

六、Greed Gaming, and Trickery 尔虞我诈的华尔街 1

  大致说起来,华尔街的运作是诚实可信的。
  市场的状况都还算公平,
  而股票和债券价格的变动,
  通常也都很有效率地把各种因素反映出来。
  不过,倒不能说完全没有例外。
  有时候,还是会有人想在股票市场里动点手脚,
  就像古时候的情况一样,
  有些人毫不留情地靠着剥削他人而致富。

  很早就有人教我们,在资本主义的社会里,华尔街是公司行号筹集资金的地方。不论是卖股票给投资人,或是为了借钱而发行债券,反正企业为了实施未来的扩张计划,都会到华尔街来取得资金。
  在理想的世界里,整个程序就是这么单纯,完全不会有冲突发生,也不会有贪污或欺瞒造假的情况出现。但不说也知道,我们并不是活在理想的世界里。事实上,我们甚至可以说华尔街本身就自成一个世界,而平常会影响我们生活的各种因素,到了这里还会加倍扩大。在这个地方,真正具有驱动力的,并不是人们脑子里的理性思考,而是人心的贪婪和恐惧。
  有些时候,华尔街的市场制度会被人误用,或故意加以扭曲。我们在这一章所讲的,就是几个为了个人的利益而故意扭曲市场制度的例子。这些小故事虽然不像80年代那种大规模的违法事件来得那么夸张,但我们却能从这些故事里头,清楚地看到每个投资人在华尔街肆意而为的时候,都会面临到的冲突。

  老王卖瓜

  在华尔街,从事基金管理和投资顾问这一行的人,彼此之间的竞争可以说是相当惨烈,不管投资环境是好是坏,投资人都不断地吵着要更高的投资回报率,这种操作业绩的压力,就像是新郎官在新婚之夜所面临的压力一样。这种压力一天24小时都紧紧地跟在基金经理人、交易商,以及投资人的身边。干这一行的专业人士,几乎一辈子都是活在操作业绩的压力之下。
  有时候,专门搞投资的这些人在公布操作业绩时,多少会吹点牛,或在资料里头灌点水。有人声称他们的投资年年是好年,从来就没有表现不好的时候,也有人自我吹嘘为华尔街排名最高的基金管理人。有的时候,这些说词是真实的,有的时候,他们的说法只有一部分是对的;还有的时候,则几乎完全是欺骗社会的行为了。
  有些专业经理人之所以必须为自己的表现灌点水,原因是他们永远都希望投资人能把更多的资金交给他们。这些人管理的基金规模越大,他们所收的管理费用就越高;他们的表现绩效越好,那么从门口流进来的钱也就越多。这种恶性的循环,迫使基金经理人必须让自己随时看起来都好像很好的样子,不论是短期的表现也好,长期的业绩也罢。
  华尔街专业投资人的操作业绩,有好几种追踪和考察的方式。例如,每一季都会有人根据各基金的涨跌,来对这些经理人作“评级”。华尔街有份叫《机构投资者》(1仇Jx施加2Zon6Z Jn肥阶)的杂志,就是专门针对产业分析师和专业投资人的表现来加以评比,如果能列名在这本杂志里头,就表示这位分析师是受到投资人欢迎的。另外在华尔街有很多专门写些市场消息和行情分析的人,其中就有这么一个,名字叫做郝伯特(MarkHulbert),他自己不仅撰写一些行情的分析,而且每个月还替其他撰写市场简讯的人作排名,然后发表在他的《郝氏金融文摘》(HMj6erzF2n622c肋助652)月刊上面。他所根据的,就是每个人对市场长短期走势所作的分析,看看谁的说法是对的,谁的预测比较正确。他发现了一件事,那就是华尔街里姿态摆得最高,而又最会自吹自擂的人,根本都是名不符实的。
  不过,奇怪的是,在这些自己公布的操作业绩里,最让人感到好奇的,却是来自于作风最谦虚的基金经理人之一。证券管理委员会后来还正式对这件事进行调查,一直到最近才解决。
  这个人名叫李博(Stevenljeb),是个温文尔雅的人。他是全国各主要财经节目经常邀请的对象,而他发表的看法也常被《华尔街日报》(TA‘w过“5z肥b2J6MmoZ)等媒体所引述,同时,他撰写市场消息和行情分析的能力,在业界也是属一属二的高手。几年来,《个人理财》(只9r50920ZF222022c6)和《市场大势分析》(TA‘B25P2cMr6)这两份阅读人口众多的市场简讯,就一直是由他来负责编辑的。而他所写的市场简讯,全国的订户加起来就超过了10万个。他透过市场简讯把可靠的投资建议转达给订户,而他在行情的预测方面,有好几年都是表现最厉害的人物之一。
  然而,不知道为了什么原因,李博却碰上了麻烦。倒不是他的表现失灵,而是他所公布的业绩表现有问题。
  在1993年的时候,帮李博发行刊物的几个人,很大胆地公布了一项李博的操作纪录,同时还公然对外提出挑战,看看谁有这个胆子来接受。首先,他们宣称李博所使用的“进出市场时机模式”,在1980年至1991年之间,把原来的1万美元变成了3900万美元。也就是说,平均每年的报酬率高达99%!接着,这几个发行人还提出了1万美元的奖金,如果有谁能够证明在这段时间的操作业绩比这个更好,就可以把钱抱回去。这种挑战,没有人会看了缩腿就跑的。
  李博为了达到这么不可思议的操作业绩,使用的是一种可以把进出股票市场的时机计算出来的计量经济模型。这套模型创造了惊人的成绩,在金融市场里可以说无人能出其右。美国著名的财经杂志《富比士》(凡r6e5),在1993年2月15日出刊的那一期刊物里头,还这么说,“连巴菲特这么高竿的投资专家,都没办法在那10年当中,让自己的钱能够成长3900倍,而且离这个水准还差得远。”李博的发行人也公开表示。如果投资人在这段期间一直跟着李博的建议来操作的话,那么在短短的11年当中,就会变成巨富。
  头一个对李博所宣称的业绩仔细检查的人,就是郝伯特。他细心调查的结果,马上就把李博的气球给戳破了。他首先指出,李博在这几年当中,曾经数次修正他的计量经济模型。因此,他在大肆吹嘘操作业绩时所说的模型,和他早先提出投资建议时所用的模型,根本就是两码事,完全不一样。同时,李博为了达到惊人的操作业绩,还回过头来重新测试那套模型,看看如果从1981年开始就用后来修正过的模型,那么操作的结果会是如何,郝伯特看破了李博手脚之后,大叫犯规。
  李博真正提出过的投资建议,郝伯特一直都有追踪纪录。事实上,李博的建议和后来在广告宣传上所说的,根本就不相符。更糟糕的是,如果投资人真的想让自己的投资组合能够成长3900倍的话,就得在这段期间一直都作多500%。事实上,在过去这些年当中,李博真正提出过的建议,有一些和他在修正过的模型里所说的,根本就完全相反。更奇怪的是,李博真正的操作业绩其实一直都很好,并不真的需要用这些骗人的招术来加以粉饰,因为,就算是以他真正的投资建议来操作,他的投资回报率在整个华尔街也是属一属二的。根据郝伯特的说法,从1988年到1993年之间,李博的投资组合模型就增值了160%。李博可以炫耀的成绩,和差不多同时间进入这一行的人比起来,几乎可以说是没人比得上的。
  李博自己的说法是,他并没有事先看过帮他发行短讯的公司所作的宣传广告。他说,他只负责编辑行情分析稿,根本就不怎么管公司其他的事情(李博和他的投资集团被控刊登不实广告,后来他们既不承认犯错,但也没加以否认,而在1996年1月的时候于庭外和解,付了30万美元给证券管理委员会)。
  对投资人来讲,倒是可以从这件事得到一个教训:过去的表现如何(特别当这些表现是捏造出来的),并不表示未来的结果就会如何!至少,金融商品的广告都是这么说的。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大致说起来,华尔街的运作是诚实可信的。市场的状况都还算公平,而股票和债券价格的变动,通常也都很有效率地把各种因素反映出来。不过,倒不能说完全没有例外。有时候,还是会有人想在股票市场里动点手脚,就像古时候的情况一样,有些人毫不留情地靠着剥削他人而致富。有些人在股市投机,还有些则是没有领牌的经纪商搞些短线的投机,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听到哪个交易商因为违规交易而被逮个正着。其中,有的人是想非法哄抬股价,有的则打算故意打压行情,而目的无非都是想得到一点好处。除此以外,内线交易仍然是经常发生的事,而主管机关也还是无法完全根绝这些诈骗勾当、操纵及垄断市场的行为,还有些老江湖则根本就是耍些诡计,在市场上诈骗社会大众的钱。而这些案子的主管机关有时候也是束手无策,老实说,无论主管机关多么想规范市场,也不管市场参与者如何自我约束,只要市场存在一天,这些非法的行为就会存在一天,这就是华尔街。简单来讲,人的贪念和恐惧的心理实在是太普遍,非法行为就是根除不了。
  在不算很久以前,那时候的状况比现在还糟。本世纪初,没有合法执照的市场掮客,就经常把民众辛苦赚来的钱硬生生地骗到自己的口袋里。这些人可以说是目前经纪商的雏形,但他们刺激的是市场的赌博心理,而不是正当的投资。那时候,这些非法的捐客会先把某档股票的价格拉高,故意吸引不知情的股民进场,然后在高价把持股脱手,让价值快速回挫,而当初盲目跟进的人,也就只好眼睁睁地看着手里的钱消失无踪了。这些捐客一手操纵股价,另一手还没收投资人当初为了“买”这些股票而缴付的保证金。这些人光凭这些小把戏,就够他们赚得饱饱的。
  在1993年6月,市场的主力回过头来取得了操控权,他们当时的作风并不像是90年代,反倒让人想起了20年代。这事是在那个月的第三个星期五发生的。当天,华尔街有好几家大型的证券商联手进场,刻意把股价炒高,而目的就是要把数百万张股票抛给不知所以然的股民,让他们没有时间参与当天的交投。
  在讲当时的状况之前,我们先回顾一小段历史。对股票、期权,以及期货市场来说,每个月的第三个星期五是很重要的一天,那是股票期权到期的日子。股票期权是一种根据股价或股份指数所衍生出来的交易契约,如果买进了期权的买权(cdl叩tlons),就表示交易商有权在未来某一天以前,以事先决定的价格买进100张像IBM的股票,或是包含很多股票在内的标准—普尔100指数(Stan此rd&Pbor’s 1001ndex)。相对地,期权的卖权(putoptions)则可以让交易商在未来的某一天之前,以事先决定好的价格卖出某些股票或是股价指数。
  期权的买卖可以让投资人或交易商只缴付一点保证金,就得以控制相当多的股票。保证金的额度,通常都只要合约价格的5%。但如果投资人是以融资方式来买股票,那么保证金的额度就是股票价格的一半。由于买期权的成本相对较低,因此投资人往往把它拿来当成投资股票的避险工具。买卖期权的地方在期权交易所,而期权合约每个月都会到期一次。除了个别股票有期权,股价指数也有期权。期货和期权的情况类似,但期货只能用在标准—普尔500等股价指数上面,如果交易商或投资人买进期货,同样的也可以控制指数所包含的股票,而且买进的成本低得多,只需要用到这些股票价格的一部分就成。
  随着股票期权和期货的不断发展,有些复杂而又难懂的交易手法,也跟着应运而生。其中,包括以套利为主的电脑程序交易,以及所谓的投资组合保险。这些投资策略被认为是导致1987年股市发生崩盘的两大主凶。80年代,由于股票期权、股价指数期权,以及股价指数期货的交易相当盛行,因而使得期权和期货市场出现大量的套期保值和投机交易。这些交易形式的产生,使得投资变得远比过去来得复杂得多,自此以后,市场就再也不是原来的面貌了。
  现在,把股票、期权、以及股价指数期货等拿来一起运用的策略,不仅非常复杂,而且还经常会让股市的震荡幅度扩大。刚刚说到投资组合保险,现在大家都知道这套东西是行不通的,但在1987年的时候,那东西的确对股市崩盘造成催化和加速的作用。这种操作手法在观念上其实很简单,也就是投资人可以毫无限制地在市场卖出股价指数期货,以这种方法来保障自己在股市的投资。当时有人认为,这种作法既可以让自己不致蒙受亏损,也不会对股市造成任何影响,但现在想起来,这种观念实在是颇为愚蠢。投资人在1987年10月19日那天,终于亲身体会到这种想法是错的。那一天的情况真是要命,股市如水银泄地般重挫,股价大幅缩水,投资人个个惊慌失措,只想到反手大卖指数期货,希望在这里放空能赚到一笔钱。然而,这种手法不但发挥不了作用,反而还让情况变得更糟。当天收盘时,道·琼斯工业股价指数整整跌了508点,跌幅高达22%,这是市场有史以来单日最大的跌幅。这个事件显示,当时很多投资人并不了解衍生性金融产品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因为那实在太复杂了。同时,他们也没想到这些玩意儿对股市的流动性竟然有那么大的震撼力。不过,有些交易商和投资人还是很懂得运用这些威力强大的工具,我们待会儿就知道。
  股市崩盘以后,证券交易委员会、纽约证券交易所、芝加哥商业期货交易所,以及芝加哥期权交易所(ChicagoBoardOpt沁ns Exchange),都对很多涉及股票、期权,以及股价指数期货等复杂的交易方式,设下了层层的限制。这种作法迫使市场主力必须更清楚地把他们的进出状况说出来。而且,期权及期货在每个月或每一季结束前都会到期,而这些市场大户也得让别人知道打算如何回补手里的头寸。
  股票及股价指数期权在每个月都会到期一次,这算是蛮平常的事,即使是在80年代电脑程式交易和投资组合保险还很盛行的时候,情况
也是如此。不过,在每一季的第三个星期五,盘中的交投几乎都会比平常热络,原因很简单,因为大型的机构投资人原来对这三种投资工具所进行的交易金额都很大,而且又复杂,其中就有一些必须在当天进场回补,把手里的头寸结清。而这些交易,有的是在市场临收盘之前才完成的,也就是收盘前的最后那个小时,在80年代,最后的这一个小时被称为“三重压力时段”(Tyiple Witchi吧!—Iour)
  很多投资人操作的期权电脑程序交易,金额都相当庞大,因此,在最后的这一个小时里,他们必须把这些复杂的头寸结清掉,但也往往会让市场行情出现极大的波动。同时,由于有几十亿,甚至几百亿美元的交易必须在这个时候平仓,因此,股票、期权、以及期货的成交量在收盘前会明显地暴增。市场主力是利用这三种投资工具之间的价差来攫取利润,而在他们把手里的部位轧平之后,就可以把这一季所赚来的大笔利润放到口袋里了。在最后的这一个小时,这些人会像疯了似的把头寸轧平,赶快获利出场。这种狂热的气氛,有时候连华尔街经验最老道的交易商也会觉得恐怖。最后,市场在一阵狂乱之后,这三种工具的价格才逐渐趋于一致。
  1987年股市崩盘以后,负责监督市场的主管机关想尽法子要缓和这类交易活动。他们后来想出来的办法是,由于市场大户为了在收盘前平仓而挂出的买卖金额往往非常庞大,为了不让市场参与者被这么大的交易单给吓到了,于是大户们得先让别人知道他们在收盘前必须买卖哪些股票,以及买卖单的额度有多大。
  在公布打算买卖哪些股票的资讯以后,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专业会员就可以替这些数量庞大,整批丢出来的买卖单找到交易对象。交易所专业会员的工作,就是负责撮合股票的买方和卖方,而在碰到每一季第三个礼拜五的时候,由于大笔大笔的买卖单一下子全跑了出来,抢着快点成交,于是工作的困难度也就相对增加了。因此,主管机关之所以要求市场大户公布买卖股票的讯息,目的就是希望在期权到期和碰到三重压内的时候,市场的交易状况能变得有秩序一点。
  从1988年到1993年的9月,市场大户们曾经好几次在最后一小时内交易当中,把他们当天的计划公布出来,让市场知道他们必须买多少股票,或者卖多少股票。同时,纽约证交所也会把每笔超过5万股的买卖单列在一张单子上。有时候,某些券商在收盘时还会有几百万股的威名商场(Wal—Mart)、或是通用电器(GerlelralElectric)和埃克森石油(Ex朋n)等公司的股票要买进或卖出。在收盘前一个小时里,交易所的专业会员就必须用到那张名单,来撮合这些大批的买卖单,并缓和市场的波动。否则,那么大笔的交易通常都会让行情出现大幅震荡。
  在这么做了几年以后,有些交易商发现他们可以利用收盘前大家急着完成交易的机会,好好地发一笔横财。他们的做法是,假定某个交易商知道有很多机构投资人在当天收盘前必须买进100万股威名商场的股票,那么他就可以先买入这家公司的股票,然后在后来买盘将股价明显推高以后,再趁机逢高出货。有些股票价格就因为收盘前的买盘涌现,而在最后1分钟跳升1美元。相对地,假如某家公司的股票在收盘前还有好几百万股要抛售的话,那么最后1分钟跌个1美元也不令人奇怪。
  基本上,在市场里跟着别人鼻子走的人,往往都是看市场主力买什么就跟着买什么,主力卖什么就跟着卖什么。在90年代初期,有些散户投资人还会在收盘前一个小时看看主力有什么动向(先是透过金融电视新闻台,后来则透过CNBC来了解状况),然后就跟着主力做,这样还是可以赚点小钱。
  不过,这么轻松就可以赚钱的事,并不会永远持续下去。1993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五,市场主力们就决定要从这些小人物的口袋里捞回一点钱,因为他们知道这些交易商一直在利用期权到期的机会趁势赚上一笔,做无本的生意。
  那天,华尔街大多数的人都认为当天的情况和过去一样,不会有什么不同之处。也就是说,市场主力会在收盘前一小时把复杂的交易轧平,并且会在美国东部时间下午3点一过,就公布他们当天要买进或卖出的股票。吊诡的是,期权和期货到期的事,到这个时候已经差不多变成例行公事了。交易所的专业会员会善尽职责,把买卖方撮合在一起,而原来因为大笔交易而出现的波幅震荡现象,也开始趋于淡化了。
  不过,这一天可有些不同,有人正打算好好地操纵一下行情。好几家大型的机构投资人挂出了假的买单,打算买进数百万股威名商场、默克(Merck,大型制药厂)以及埃克森石油的股票,不少看似机灵的交易商,以及聪明过了头的散户,果然急着跳进去买这几档股票,希望等到大户在收盘前为了回补部位而把价位拉高,然后就趁机出货,大赚一票。我们在前面已经谈过,这种短暂的推升力道可以在最后一个小时的交易里,把个股的价位拉高1美元以上,在一个小时之内就能轻轻松松地赚1块钱,这种投资报酬率倒是不错,即使对这些小散户来讲也是如此。不过,市场主力毕竟还是棋高一着,在最后那个小时开始几分钟以后,他们公布了假的买进标的和金额,而市场上追价的人也把这几档股票的价格进一步往上推升。
  结果,就在这个时候,大户们反而开始大卖股票,而市场原来以为他们应该是要买进才对,投资人受了骗,上了当,手里还握着一大堆大户们打算卖出的股票,而不是要买进的股票!这种出乎意料的举动,使得道·琼斯工业股价指数在收盘前1分钟下挫了20点,市场原来认为这时候会出现的买盘竞意外地消失,而且还出现了庞大的卖压。
  可以想见的,发生了这种状况之后,投资人可火大了,有人打电话到CNBC,对这种欺骗的行为大加抱怨。投资人尝到了苦头,手里还抱着一大堆被套牢的股票,他们觉得市场主力故意“陷害”他们,这么做实在没有道理。
  有个CNBC的主播接到了几通民众打来的抱怨电话,于是想对这件事情做个调查。他拨了个电话给一位纽约证交所的朋友,想了解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个朋友名叫凯胜,是磐伟博公司的经纪商,在交易所里头算是个老鸟了。他偷偷地把实际的情况告诉这位电视主播,并且把这件事说成是有人“故意玩弄一下市场”。这个主播一听,马上对纽约证交所的乌龙事件作了几个报道,美国著名的财经周刊《贝伦》(5b削92,5)有个叫做柯克隆(1、omCochrM)的记者,也报道了这件事情。后来,纽约证交所因为发生了这种事情,而修改了期权到期的相关规定。新的作法是,市场大户在每季第三个星期五那天,只能有一次机会来公布他们在收盘前必须买卖的股票,免得再藉机欺骗投资大众,而过去他们在当天是可以公布好几次的。
  在那次事件发生后,就再也没有人以类似的手法来操控市场了。有个在华尔街资历很深的老江湖,过去在市场上也看过几次这种把戏,他倒是有个很妙的说法:“游戏的玩法从来就没有变过,只不过是玩游戏的人换了而已。”

  威鲸闯天关

  在学术象牙塔里,有一些专门研究财务和金融理论的教授,长期以来一直想把股票市场的秘密挖掘出来。他们把自己关在研究室里,埋首工作,绞尽脑汁地建立各种市场模型,目的就是想知道股市到底是怎么运作的。他们把搞出来的理论公诸于世时,总会大张旗鼓,自鸣得意一番,因为终于弄懂股市为什么会动了。虽然有这些个理论来解释华尔街的运作,但还是有很多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每种说法都有人赞成,但也都有人嗤之以鼻。
  这些关于市场的理论,大部分都无聊的要命,而且一点都不像实际的金融市场那样充满动感。其中有种理论认为,股市不论在什么时候都是非常理性的,但也有一种说法是,长期来讲,投资行为不过是随机漫步罢了,并没有什么既定的目标可言。不管你赞成效率市场假设也好,或是随机漫步理论也罢,反正有关华尔街的学术研究,只有一件事是确定的,那就是大多数关在象牙塔里的那些财经教授,根本一点都不清楚华尔街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这里有个很好的例子,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这么说(特别是认为股市很有效率,而且永远都非常理性的人,更是如此)。
  很多年以前,海洋世界(Sea Wodd)还是股票上市公司。该公司位于加州南部,是以水上活动为主题的游乐园。很多父母在周末天气好的时候,都会带着孩子来这里玩,相当受到民众的欢迎。这个游乐园有几个主打的表演节目,主角有两个,一个名叫夏沐(Shamu),是一只杀人鲸,另一个叫做欧卡(orM),也是一个杀手级的家伙。这些节目如果受民众欢迎,公司的股价就会上扬,如果观众不喜欢,那么股价就会下跌。这里和其他的娱乐业一样,到这儿来玩的游客人数多寡,会直接影响到公司的利润。今天,海洋世界已经成了某家大公司的一小部分而已。不过,我们刚刚说过,这家公司在好几年前是独立经营的。
  故事是这样的,在70年代中期,华尔街有几个交易商对海洋世界的经营并不看好,因此他们就对该公司的股票看空。他们认为,来主题游乐园的游客不断减少,可见里头的表演节目已经是老套了,越来越不能吸引人。对短线交易商来讲,如果对上市公司的营运情况看坏,就会对公司的股票“放空”。意思就是说,这个交易商会借股票来卖,然后希望过几天股价下跌的时候,能以较低的价格把它们买回来。而这两个价位之间的差别,就是交易商放到口袋里的利润。
  话说这两个交易商因为不看好海洋世界的前景,对该公司的股票也没好感,于是就在市场上卖空了5万股该公司股票,他们心里想,希望这笔交易能让自己嫌到钱。不幸的是,该公司的股份在很短的时间里竟然大幅翻升,也就是市场的走势突然变了方向。于是,这两个交易商马上就面临了大量的亏损。事实上,有一天该公司的股价竟向上跳升了4美元,让他们在一天里头就损失了20万美元。于是,其中有个交易商赶紧拨了个电话给他的伙伴,因为交易出现了亏损,急着需要求救。
  他在电话里说:“喂,彼得,我们卖空了5万股海洋世界,今天涨了4块钱,妈的,我们到底该怎么办?”
  彼得回答:“等一下,我待会儿回你电话。”
  话刚说完,彼得拿起电话,打给一个认识多年的老朋友,这个朋友在华尔街的一家经纪商做事,海洋世界的股票过去就是由他的公司负责承销的。
  打完后,彼得回电话给伙伴,只丢下一句话,“欧卡病了!”说完马上挂掉电话,等着看市场的反应。果然,市场有了反应,而且情况颇为夸张,海洋世界的股价像海里的鱼群急着抢食般地快速下跌,市场一片慌乱,股价原来还大涨4美元,但一下子突然由红翻黑,反倒下挫了5美元。
  彼得的伙伴这时候又打了电话过来:“我们回补丁空头部位,但在底部又买了2万股,现在该怎么办?”
  彼得听了,回说,“等一下”然后又挂掉电话。过了一下子,他打回给他的伙伴,告诉他:“糟了,有坏消息,欧卡的情况好了。”
  话刚说完,股价果然开始急速反弹,当天收盘的时候,海洋世界是以红盘作收,而彼得和伙伴两个人当然也赚了钱。
  记住,下次听到人家说市场是很有效率的时候,就把它当成是华尔街的一个笑话吧。

六、Greed Gaming, and Trickery 尔虞我诈的华尔街 2

  鱼与熊掌

  投资银行业(inveshent banki26)是一种靠人际关系来维持的行业。从事这一行的人,虽然必须依赖经纪商和交易商来做生意,但彼此之间毕竟是不同的。投资银行所做的业务,主要是协助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以及进行企业购并计划,调整公司的营运结构,并提供各式各样的金融服务给客户。他们可以在华尔街呼风唤雨,因此算是里头的灵魂人物。
  在华尔街,人和人之间经常是处于敌我分明的对立状态,当投资银行的利益和客户的利益相互冲突的时候,双方就会壁垒分明,没有妥协的余地。举例来说,假定有家银行想拉某个客户来作生意,但这家银行恰巧又和这个客户最大的竞争对手有生意上的往来,那么,这家银行想拉新客户来增加收益的想法,就很可能无法达到了。有时候,客户曾指名某家银行来处理业务上的计划,但偏偏这家银行接下这笔生意的话,经常就会失去原来的重要客户。简单来讲,华尔街先天上就存在着很多冲突,而且不管如何解决,都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感到满意。
  我们来看个实际的例子。在1995年的时候,拉斯维加斯的亿万富豪柯寇瑞(Nrt Kerkorim)有意购并整个克莱斯勒(ChvslerO四Dration)集团。这个商业巨子是靠经营赌场和投资电影而发了财,他看上了贝尔斯第思斯和其他几家纽约的大型商业银行,希望能透过它们来为这笔高达228亿美元的计划找到财源。如果作成这笔交易,那么这件并购克莱斯勒的案子,将是美国有史以来规模第二大的购并案,金额之大,和当初科魁罗集团(Kohlberg,Kravis&肋berts)以250亿美元购并纳贝斯克(刃R N咖肥)的案子几乎不相上下。不过,根据报道指出,克莱斯勒当时就很清楚地把话讲明了,谁帮柯寇瑞的忙,谁就是克莱斯勒的敌人,并且会切掉和他们的生意关系。克莱斯勒是全美第三大汽车制造商,因此和投资银行有关的业务量十分惊人。毫无疑问,华尔街有一大票银行想把那么庞大的购并计划抢过来作,原因很简单,除了收取的费用会多得让人吓一跳以外,完成计划之后,对公司的声望也是大有帮助,等于是免费作了广告。不过,贝尔斯第恩斯和纽约的银行却都打了退堂鼓,因为他们不希望因为接下这个案子,而和克莱斯勒那么有权有势的客户扯破脸。其实,当时73岁的传奇人物艾科卡(LeeI枷c吩)也被柯寇瑞请来帮忙,但还是没有银行想和克莱斯勒作对。
  有位摩根史坦利的主管也说了一段类似的故事,这件事和福特汽车(Ford)以及通用汽车(Generd ME01hrs)之间的冲突有关,而摩根史坦利这家历史悠久的公司,则硬是被夹在中间,如果想知道华尔街究竟是怎么运作的,那倒是可以从这个故事看到不少端倪。
  这个主管回想着那时候的情况,故事是发生在50年代。当时福特汽车是全美第二大的汽车制造商,但仍然不是股票上市公司。这家公司虽然一直被视为资本主义的象征,但在亨利福特(Henry Ford)发明大量生产的方法以后,将近40年的时间里,都没有让股票上市。50年代,福特家族的人仍然控制着大量的股权,但他们打算把一部分股票卖给大众,以便享受一下祖先辛勤工作所获得的成果。如果能把部分股票卖掉,那么福特基金会(F、ord勋undation)就可以把过去投资的心血,变成实际拿在手里的钱。换句话说,他们可以透过首次公开发行的计划而募集到很大的一笔钱。于是,福特基金会找上了摩根史坦利这家在华尔街首屈一指的投资银行,希望由他们来协助完成这项计划。
  那个时候,摩根史坦利大致都是作通用汽车的生意,而平常帮福特汽车负责投资银行业务的,则是高盛公司。由于福特基金会想把一些股票卖掉,因此希望能找到最顶尖的银行来负责整个承销计划。
  于是,摩根史坦利的负责人杨格(JoknYoung)便打了个电话给通用汽车的老板唐纳(Fred0)nlner)。
  杨格在电话里说:“小唐,福特基金会想卖股票。小唐,是基金会想卖,不是福特公司。当然,福特公司会和基金会合作,但卖股票的是福特基金会,他们希望由我们来负责帮忙承销。”他接着问:“这对你们来讲会不会有问题?”
  唐纳的声音从电话那头传了回来,语调倒很冷静,他说: “小杨,这对我们不会是个问题,但可能会让你们碰到问题。”
  因此,摩根史坦利就这样退出了福特基金会的公开发行计划,就这么简单。通用汽车的主管只简单地回答了一句话,就让摩根史坦利决定不介入金额如此庞大的承销计划,而原因,就是因为这两家公司在市场上是竞争对手,这些事情就是这么搞的。就像这位摩根史坦利的主管说的,如果能和全美第二大汽车制造商的继承人作成生意,那会是件很棒的事情,但通用汽车却也招惹不起,因为他们的规模比福特更大,就是这么回事。

  老实树的下场

  在证券经纪这个行业里,真的是处处都有冲突存在。从这行成立以来,就一直有人问一个问题,那就是到底应该以客户的利益为先,还是应该以公司本身的利益为重?也就是说,经纪商真的和客户站在同一方,或者应该想办法让客户把钱全部掏空,然后自己趁机致富?在华尔街,不管是券商、客户,或是市场的监督机关,以及财经媒体等,每一天都在问这个问题。
  在华尔街工作的男男女女,虽然从事的是一种偶尔不怎么老实的职业,但大致来讲,这些人都还算是正直而有廉耻心。就像其他行业的人一样,有些人会取巧,走捷径,有些人一心只想快速致富,但也有人为客户着想,并且协助他们累积财富。不过,在证券经纪这一行,客户和公司之间一直有冲突存在着,而且一直都没能解决。
  罗福门(M比vin Roffmm)现在是罗密证券公司(R()fflnan Miller)的老板。这家公司位于费城(Philadelphia),专做经纪和自营方面的业务。客户主要是投资散户,从上流社会的人物,到只想在理财上得到一些协助的寻常百姓都有。罗福门会照应到小市民的实际需要,不过,他可不是一开始就有自己的事业。事实上,在不算很久以前,他还是费城的杰蒙时证券公司(JmneyMontg()nlery SDtt)研究部门的副主管。当时,他在公司担任的是分析师的工作,而他负责研究的产业是经营赌场的公司,以及旅馆、赌场和休闲娱乐业等。
  赌场的经营,本身就是很有意思的一种行业。他们把赌场的“胜率”计算出来,也亲自看着新的赌场完工,把大型游艇上的娱乐设施弄好。这是一种规模庞大而又光鲜亮丽的行业,但相对的投资金额也很庞大,必须冒较大的风险。经营这种行业的人,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的人都有,像是魏安(Steve Wynn)、川普(比naIdTlur叩)以及柯寇瑞等。如果把他们的故事拍成电影,那保证精彩绝伦,如果写成小说,一定也是引人人胜。
  有好几年的时间,罗福门对这份工作还颇能自得其乐,他觉得自己可以好好地观察赌场经营这一行。在这段期间,他认识了很多有趣的人,到过一些千奇百怪的地方,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到拉斯维加斯去玩玩。不过,日子并不全都是好玩而有趣的,事实上,在罗福门和川普集团有过一次传奇性的交手经验之后,他这种“既好玩又有趣”的日子,就彻底宣告结束了。
  罗福门所说的这个故事,可以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华尔街一直存在着的利益冲突。当时,他是个受人敬重的研究分析师,而他们的职责就在于不让投资人在选择股票或债券的时候,因为没有可靠的依据,而只能像掷骰子一样,完全凭运气。话虽如此,但就是出现了这么一次例外。
  1989年的时候,曾经被视为美国企业大亨的川普,开始对他在大西洋城(Atl抓ticGty)兴建“泰姬玛哈陵”(TaJMahal)赌场的计划大肆宣传。他宣称这将是当代世界的第八大奇观,广告宣传的说法是,这个睹场会盖得像皇宫一样地宫丽堂皇,一定能吸引赌客成群结队地到美国东部的这个拉斯维加斯来玩。根据川普的估计,这项计划是个稳赚不赔的生意。但对罗福门来说,这整个计划只有一样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为这项兴建计划而发行的债券,到时候会没办法付出本息。
  泰姬玛哈陵的计划耗资庞大,川普打算以发行债券的方式来筹集资金,利率高达14%。罗福门认为这么高的利率根本就付不出来,于是便提高了分贝,公开对川普提出质疑。在对这项融资计划作过完整的分析后,罗福门更确定这座赌场在完工后,一定没办法又偿还债券本息,而又能在没有赤字的情况下维持营运。因此,1989年6月的时候,他决定不将泰姬玛哈陵的债券列入杰蒙时推荐给客户的名单里。不仅如此,他还告诉《华尔街日报》,这批债券应该被列在“卖出”的名单上。根据该项投资计划的资料来看,财务的分析显得很异常,因此川普根本连第一次利息都会付不出来。
  《华尔街日报》在1990年3月报道了罗福门对这项计划的负面看法。这个报道一出来,除了马上在华尔街引起震撼外,也在川普的办公室挑起了轩然大波。不巧的是,罗福门在新闻见报当天,偏偏约好了要和某个川普公司的主管见面,而这个人正好就是大西洋城赌场的负责人。于是,他一踏进川普的公司,马上就被轰了出来,而这还只是个开头而已。
  整件事情真正有意思的地方在这里。川普看了那篇报道之后,不禁怒火中烧,威胁要控告杰蒙时公司,并要求罗福门为他所作的财务分析公开道歉。川普大叫不公平,他宣称罗福门的分析有瑕疵,而泰姬玛哈陵马上就能做到广告词里承诺的投资条件。
  不过,罗福门说什么也不肯撤销原来的说法。他仍然坚信泰姬玛哈陵的债券压根儿是个失败的计划。
  但罗福门的老板却不这么想,他站在川普那一边,并且认为罗福门的分析夸大其词,问题并没有那么严重。他要求罗福门撤回他的说法,推荐那批债券,告诉投资人它们具有投资价值。除此以外,他还要求罗福门向销售人员提出一项由别人完稿的报告,以吸引投资人买进这批债券。
  同时,罗福门的老板还要求他在一份报告上签字背书,那份报告宣称泰姬玛哈陵的计划将创造出史无前例的耀人成绩。到了这个关头,罗福门的主管问了他一个问题。
  “小罗,你能接受这样的报告吗?”
  罗福门的回答是:“接受它?怎么可能,那些债券根本连利息都会付不出来!”
  这个主管干脆再问清楚一点:“我没问你那个,我问的是,你能不能接受这个东西?”
  罗福门回想当时的情况,他说,这位主管就是希望整个争议能很快地过去,而且只有一个方法可以做到这点,也就是罗福门不再坚持己见,并且回过头来把这些债券推荐给客户。他们虽然担心客户可能会因为买川普的债券而赔钱,但他们更害怕川普的影响力。
  罗福门还记得这位曾经当过他主管的人,那个时候是这么对他提出警告的:
  “杰蒙时是百分之百由宾州共同寿险公司(Pienn MutualUfeInsurmcebI叩any)拥有的子公司。保险公司不喜欢坏了的东西,不喜欢负面的东西,也不喜欢有人要提出法律诉讼的事。因此,我不想再看到任何负面的东西了!”
  然后,这位主管还威胁着说,除非罗福门能照着川普的话来做,否则就解除他研究赌场业的职务。
  但罗福门还是不愿意让步。川普知道以后,暴跳如雷,再度威胁要告这家公司,于是,罗福门遭到开除的命运。
  在1990年10月15日那天,泰姬玛哈陵计划果然付不出头一次的债券利息,而后来也终于宣告破产,并且被迫重新调整债务结构,把利率调低到比较容易应付的水准。
  罗福门后来对杰蒙时公司提出了控告,并且在法院仲裁的时候获得了一笔庞大的和解金。他同时也到法院告了川普,后来双方同意在庭外和解,但和解的金额并没有对外透露。他从这两次法律诉讼所得到的钱,够他创立自己的公司,同时也能舒服地过着创业家的生活。

  第二个老实树的故事

  包伦(R皿致以)n)是华尔街最知名的基金经理人之一。他手头上帮人家操作的基金规模,就超过8亿美元,而且全部都投资在股票市场。他的头发有点斑白,但体格仍然很精瘦,和年轻的时候一样,包伦和金融圈几乎就像是连体婴,形影不离。他的名字常出现在《贝伦》这本财经杂志上,而且两者的英文名字刚好有共通之处。和罗福门一样,包伦也曾经在杰蒙时证券公司工作过,在他刚踏人这一行的时候,凭着自己三寸不烂之舌,毛遂自荐,而在杰蒙时谋到一个职位,并且帮这家券商成立了头一个研究部门。70年代的时候,杰蒙时公司雇用了250位证券经纪人,但却没有研究部门,因此没有数据资料可以帮他们把股票卖给投资大众。当时,整个公司只有一个名叫汤培乐(TonyTabell)的人在搞分析研究,他们分析股市的技术线图,也就是利用过去的股价走势,来判断未来的行情会怎么走,而且个股和大盘都看。不过,在那个时间,杰蒙时公司里还没有任何人对公司买进或卖出的股票进行基本面的分析,而头一个这么做的人就是包伦。
  他进了公司之后,第一件被指派的任务,就是每个礼拜到全国各地来回奔走,到客户可能会投资的上市公司去实地看看,熟悉一下他们的营运状况。因此,每个星期一他都得搭上飞机,到某个不知名的地方,然后从那儿带回来两三家上市公司的相关资料。同时,他每个星期也会写一封信给公司的经纪商,分析一下这些上市公司的发展状况,然后由他们想办法把股票推销给急着进场的投资人。
  今天,整个的制度也就是这么运作的,就像25年前一样。事实上,研究工作虽然不能说永远都很客观,但就专业投资这一行来讲,的确是很有价值的工具。华尔街有相当多颇受敬重的分析师,这些人和从事其他行业的人一样,在工作上总会碰到利益相互冲突的时候,但大致来讲,他们在工作上的确有很不错的表现,并没有在这里打混。现在,有些研究分析师每年的所得就超过100万美元。相对地,他们也帮公司把这些研究结果卖给客户。通常销售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把个别独立的研究报告卖给专业的基金经理人,另一种则是透过投资建议的方式,让阿公阿婆等一般投资人也能获得这些研究成果。华尔街分析师的研究越受到客户欢迎,他们的收入也就越高。
  包伦过了一年这样的生活,到各地旅行,收集研究资料,回来后再把他的基本面研究和同事汤培乐的技术分析整合起来。一年之后,包伦大胆地放手一搏,但得由自己来承担后果。当时有家叫做大众开发(G9nLgalDevelopment,GD)的不动产开发公司,包伦已经注意这家公司很久了,而且下了很大的功夫,他摸清了这家公司的发展状况,很笃定地认为它的获利很快就会转坏,而股价也会跟着暴跌。当公司的前景看坏的时候,股价通常都会大幅下挫,对券商来讲,如果能事先知道上市公司的营运状况恶化,那对下头的投资人真是莫大的帮助,因为他们可以在股价急跌之前,先将股票脱手,退场观望。
  包伦相信大众开发的情况正急速恶化,于是动手写了份报告,把这家公司营运出问题的情况分析了一下,然后发给每一个经纪商,人手一份,甚至还把它传给了《贝伦》财经周刊。而大家都知道这份周刊对股市行情有很大的影响力。
  包伦回想当时的情况,他说,《贝伦》周刊后来根据他的分析报告,而在《华尔街每周短评》(TA‘W乙“56r6ec 7、r6925cnp*)里对该公司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这份杂志是在周末出刊,到了周一上午,大众开发的股价果然大跌,每股跌了3块左右,成为34美元。当天,包伦走进办公室的时候,每个人嘴里都叽叽喳喳地谈着这件事。大众开发在营运碰上了麻烦,而未来的发展又不明朗,不过,他却是杰蒙时公司的大客户。
  他一到办公室,就有人告诉他有个电话在等着,是大众开发的董事长打来的。不用说,包伦赶紧拿起了电话。
  电话那头传来:“你到底在讲什么东西?你不知道你在干什么……”接下来还说了一些不适合刊载的话,这个主席在电话里对包伦大声咆哮,因为他竟然对该公司作了这样的分析,而且还被刊在《华尔街每周短评》上头。他像连珠炮似地在电话里破口大驾,怒气未消,啪地一声挂掉了电话,但猛烈的攻势还没结束。主席挂了电话以后,大众开发的总裁接着也打了过来,同样的破口大骂,同样的结果——对方啪地一声也挂掉了电话。
  这个时候,包伦办公室附近都骚动了起来,气氛显得非常不安。他记得那时候一下子听到有人用力关门,一下子有人用力挂电话,乒乒乓乓不绝于耳,好像协奏曲一样。那种展耳欲聋的声音,就像贝多芬第五号交响曲的开头,总让人有种坏兆头的感觉。当时,整个杰蒙时的办公室到处是砰砰,砰砰的声音,不断有人开门,也不断有人重重地把门关上。
  过了一阵子后,包伦被叫到史卡德(Ed8ar SDtt)的办公室里,他是杰蒙时公司的总裁。
  他说:“小包,我们都很喜欢你,也觉得你的工作做得很棒。但我们正要参与大众开发的一个承销计划,而你把这事儿给搞砸了。你对公司的客户写了一篇负面的分析报告。现在,他们威胁要控告我们,我们没办法承受这样的压力,因此必须把你开除,你在中午之前必须离开这里。”
  包伦尽责地警告公司的客户,要他们注意大众开发的最新状况,但却落得这样的下场。不过,从某个角度来看,包伦和罗福门一样,也是最后得到胜利的那个人,后来,大众开发果真宣告破产,但包伦并没再回到这家公司,而在别的地方找到了更好的出路。
  话说过了19年以后,包伦随手翻开报纸,刚好看到了报道,知道罗福门在杰蒙时这家过去待过的公司,碰到了类似的命运。于是,他打了个电话给罗福门,对其遭遇表示同情。不久后,罗福门的律师和包伦通了电话,而他们的对话,对罗福门后来能得到大笔的和解金帮助很大。
  华尔街的情况,有时候就像赌场里的输盘一样,怎么过去,就怎么回来,真是风水轮流转。

  口说无凭,写下来才算

  人在一生中所能学到最好的东西,往往都是不用花钱的。至少,在新工作开始起步的时候,每个人都希望如此。对包伦来讲,他在交易方面所学到的头一件事,就没花他什么钱,而且也是他学过的最好的东西。包伦现在是华尔街颇具知名度的人物,他的专长并不在进出股市时机的判断,也就是说,他关心的不是股票到底处于多头或是空头行情。他精通的地方在于选股,最擅长个股分析,而且因为能选对股票而颇为自豪。他买的股票,都是他认为在3年内会涨1倍的股票(我们不也都是如此看待我们自己所买的股票吗?)。
  他大学一毕业就先进了法学院。不过,后来他觉得华尔街要比法学院有趣得多,于是就在华尔街开始了职业生涯。他当时的想法是,从事法律方面的工作似乎有点假道学,而且,要研读那么多的判例,还得为当事人写一大堆答辩书,这应该不是他愿意一辈子投入的事业。不过,上法学院倒是有个好处,那就是可以不用当兵。在60年代后期,如果不留在学校的话,几乎每个人都会被征召到部队里去学点东西。
  在征兵的事完全过去以后,包伦马上转到华尔街。他有个叔叔,过去曾经推荐他看一些投资理财方面的书,这是他对金融市场产生兴趣的原因,这些书现在都已经成了经典著作。其中,有一本是由著名的技术分析师葛瑞福(Joe Granville)所写的。60年代的时候,葛瑞福在技术分析方面的功力,开始变得越来越有名气。技术分析师所做的,就是根据过去股价的表现,来判断未来的行情会怎么走。薄薄的一本书,竞可以教人如何轻松地致富,于是,包伦马上就着迷了。
  不过,事情可没那么简单。他刚到华尔街的时候,为了找工作倒花了不少力气。当时,他口袋里只有600美元现金,但因为跑去念法学院,因此有1300美元的负债。对一个后来靠分析资产负债表来过活的人而言,这样的财务状况实在不怎么高明。
  还好,后来包伦终于找到了一份研究助理的差事,而且很快就在这方面变得很高明。连一些华尔街顶尖的投资人,也得靠他和一位老伙伴来提供个股的分析资料。由于这两个人的技术实在高明,于是在1975年的时候,开始有其他的券商以金钱、工作补贴和职位等好处来引诱他们,希望他们跳槽。其中有一家和时证券公司(Her3feld and Stem,H&S),挖墙脚的动作特别积极,用尽各种方法来说服他们带枪投靠。
  和时证券有一位叫做塞登(S1e1肥nSeiden)的资深主管,就不断捧着各种好处来引诱他们。他每天打电话到他们办公室,也打到家里,连午夜的时候也打,向他们保证转换跑道后会有甜头等着他们。
  塞登也经常派高级大轿车,来接包伦和伙伴到他的办公室,并且以对待上宾的方式来款待这两位明日之星。连续好几个星期,塞登硬是用这种方法来讨好他们,希望能把他们挖过来。请他们来总公司吃午饭,几乎已经成了例行公事。大轿车和专用司机也是一样。同时,塞登也时时刻刻都夸赞他们,说他们对股票的分析极有见地,而且拥有那么多权大势大的客户,他们受到的款待,大概只有皇室才能享受得到。这么殷勤的挖角攻势终于奏了效,在连续几个月的轿车接送和密集的讨好之下,这两个分析师不再抗拒诱惑,决定接受和时证券的请求。
  于是,包伦打了个电话给塞登,好把这桩事给敲定下来。
  他兑:“好吧,老塞,我们决定加入。我们会到和时证券来,6月开始上班。”
  塞登对他们的决定感到非常高兴。再一次地,大轿车等在那里,准备接这两个分析师去他们的新办公室,在一些必要的文件上签字。事实上,在整个挖角的过程里,大轿车和司机已经成了固定的安排。这两个人觉得这些都会定时出现,因此以为在接下了新的工作以后,这些安排也会一直维持下去,他们心里想,自己既然成了华尔街的明星人物,就把这些当成是额外的津贴吧,毕竟感觉起来还蛮相配的。
  在他们前往和时证券的时候,这两个人一方面觉得很兴奋,另方面也因为受到这种明星级的待遇而沾沾自喜。他们到了新公司以后,被引导到资深合伙人柯恩(PaulCohen)的办公室,这地方感觉起来很隐密,有完全属于自己的空间,而且处处都是最高级的陈设。
  柯恩表示欢迎他们加入,他说:“这里能有你们两个小伙子真好,我们会一起合作,努力把事情做好,这个公司是最适合你们的!”
  他们签了合约,然后被送到门口,但他们下楼之后,发现大轿车竟然不见了,四处都找不到。
  包伦当场就学到了一个教训,那就是没用白纸黑字写下来的东西,就不会是你的,不管你觉得自己有多重要,都没有用。

  从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除非是刚好碰到假期,否则美国政府在每个星期一都得向别人借钱。而借钱的方式,是公开发行3个月和6个月期的国库券。平均来说,美国财政部每周都会卖出23亿到26亿美元的国库券,以配合进行中的政府计划。这些国库券会付利息给持有人。和国债不同的是,这些利息并不会真的寄给投资人,财政部的作法是,在发行国库券的时候,就会根据面额,以折扣价格把它们卖给投资人,用这种方式把实际的利率反映出来。举例来说,假定国库券的利率是5%,那么面值为100美元的国库券,财政部会以95美元的价格把它卖出,而到期的时候,财政部偿还100美元,投资人所赚的,就是这5%的利率。至于时间的长短,则视到期日而定。有的是30天,有的是60天,有的则是90天,就这么简单。
  很多专业的交易商和投资人,都把国库券当成投资的临时避风港。以3个月期的政府债券来讲,不管怎么看,都是一种没有风险的投资,更何况就短期资金的运用而言,这样的投资报酬率也算合理。因此,不少大型的投机客,或是投资人、交易商,甚至于散户投资人,在还没决定怎样作比较长期的投资之前,都会先买些国库券,让资金有个暂时安置的地方。同时,他们在这段期间还能赚个3%、4%,或是5%,而且完全不用担心会亏损半毛钱。
  不过,有意思的是,现在没有哪个投资人真正摸过国库券了。在过去,投资人在购买国库券以后,会拿到财政部发给他们的国库凭证,现在这种凭证已经看不到了,再也没有人可以把这种设计得很复杂的国库凭证拿在手里。
  事实上,现在如果真的持有国库券,那反而变成了违法的事情。班汉(Jimbnham)是一位著名的基金经理人,他负责操作一组彼此可以相互移转的共同基金,他解释了为什么情况会演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不过,你大概也猜到了,一定是发生过什么精心策划的诈骗案件,才会让国库凭证从民众的手上消失。
  我们先说说班汉这个人的背景,他负责操作的那组共同基金,现在是由另外一家大型的富兰克林基金公司(FI.mlklinRlzs)urces)所拥有。他进入这行没多久,就离开了美林证券,并且一切从零开始,创建了自己的基金公司。经过了将近20年的努力,这家公司在华尔街已经成为势力庞大的投资机构。该公司的客户,都是想买债券或债券基金的个人投资者。由于消费者都希望缴付很少的费用就能购买共同基金,因此班汉利用了这种心理来扩大自己的霸业。他运用低价策略来销售金融产品,并靠着这种方法赚了钱。同时,由于他满足了广大客户群的需要,因此公司不断地成长,资产总值一度达到140亿美元。后来,他以5000万美元的价格把公司卖给了富兰克林基金公司,至于他自己的资产嘛,根据报道,应该有1亿美元。
  他是一个话不多,但很有自信的人,而且在金融市场和经济方面的学习能力很强。为了增加自己对债市投资环境的了解,他会细心地研究债券的技术线型,以及通货膨胀的趋势和各种经济指标。如果你因此认为他只知道工作而不知道玩乐,是个非常枯燥乏味的人,那你就错了。事实上,他是个蛮有天分的音乐家。好几年来,他一直是信念与声誉乐团(FullFaith肌d CrditOrchgtra)的首席伸缩喇叭手。那是一个以即兴表演为主的爵士乐团。
  另外,班汉也是个很喜欢说故事的人,他随时都可以讲些笑话来缓和周遭的气氛。如果各地的交易所有什么新的趣事传出来,他也会毫不吝音地说给客户或记者们听。同时,他对金融市场的历史也是如数家珍,令人赞叹。而且不少过去的往事,也和华尔街刚出炉的笑话一样,都会达到令人喷饭的效果。这里就有这么一个例子,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就知道为什么今天没有人能真的把国库凭证拿在手里了。
  美国政府是从1976年开始,不再把国库券的凭证发给投资人,原因是,持有国库券的人,很容易就可以从中搞鬼。班汉回忆说,如果投资人的诡计得逞的话,那么他们从国库券得到的利息收入,就可以完全不用缴税。
  对财力雄厚的投资人,或有意买进大笔国库券的人来讲,这种避税的把戏其实很简单。他们只要在买了国库券之后,再买张机票飞到瑞士就成了。过去,凡是透过政府每星期的发行来购买国库券的人,财政部就会发一张长宽分别是8.5英寸和11英寸的凭证给他们,这些凭证的票面价值刚开始的时候是1万美元,接着变成10万美元,后来又变成1000万美元。这些凭证都是不记名的,任何人到期都可以拿去兑现。脑筋动得快的投资人,对当时的税法都搞得很清楚,他们会先把这些不记名的国库券放在一个信封里,在信封上写好自己的名字和地址,然后再把信封塞在上衣口袋里,就可以到机场去了。接下来,他们想办法搭上飞机前往苏黎世,在瑞士找家银行开一个号码账户(上头只有一个号码,不用把开户者的名字列在上面)然后由这家银行来收取国库券支付的本息,这些钱会直接转到瑞士银行的户头里,而且没办法追查开户的人到底是何方神圣。因此,这些聪明的美国投资人利用这种方法,从来就没有被政府课到税。
  美国过去是不准民众公开把大笔的金钱移转到国外的,而国库券持有人这种取巧的作法,却可以规避这条法律的限制。因为放在信封里的国库券在通过海关人员的时候,并不会触动侦测器,投资人经常可以顺利地带着这些东西潜离国境,而不被发现。这实在是桩不错的买卖,以1000万美元的国库券来讲,如果是3个月期,利率5%,那么以年利率来计算,只要90天就可以得到50万美元的收益,而且完全不用缴税。班汉还记得,除了这种不法的勾当之外,当时另外还有一种取巧的手法,也让聪明的投资人可以得到国库券的利息收入,而又不必缴税。作法是这样的,投资人必须到二级市场去买国库券,而不是在政府发行的时候购买,买到国库券后,他们会继续持有,等着看它们的价值逐日增加,一直到接近到期日的时候为止。这时候,国库券的持有人才需要因为利息收人而缴税,但在此之前,这些口袋有钱的投资人,就已经先一步把它们卖掉了。这么做,既可以拿到大部分的利息,而又不必付任何的税。
  要了解这个程序的话,记得美国财政部在每个星期一都会发行3个月和6个月期的国库券。投资人可以直接向财政部或联邦储备委员会购买。国库券支付的利率水准还算合理,过去一直都在3%一10%之间。财政部发售国库券的时候,是以折价的方式卖出。也就是说,利率在当场就从面额里头给扣掉了。举例来说,假如投资人买一张3个月期,面额为100美元的国库券,利率是5%,那么投资人在买的时候,只需要付95美元就行,等国库券到期的时候,投资人可以拿到100美元,赚到5%的利率。班汉的说法是,国库券就像电梯一样,买的时候只花了95美元,但它的价值会逐步增加,而到期的时候就刚好是100美元。
  在70年代以及更早以前,根据美国税法的规定,在距离国库券到期还剩10天的时候,谁持有这张国库券,谁就有义务要为利息收人缴税。于是,聪明的投资人想到了一招,可以在距离到期日11天的时候把国库券卖掉。所以,他们会到二级市场去购买国库券,以避免留下任何正式的购买记录。记住,越接近到期日,国库券的价值就越高,而在距离到期11天的时候,它们的价值其实已经很接近面额了。这些机伶的投资人在第89天卖掉国库券,这样子一毛钱的税都不必付。
  下次你去买国库券的时候,不妨要求经纪商把凭证拿给你,当他说对不起,不能给你的时候,问他为什么不行,就当作好玩吧。

七、Investors' Tales 投资人的故事 1

  当情况坏到不能再坏的时候,
  他们会进场投资,
  当股票没有人要的时候,
  他们会把它们买下来,
  他们拒绝被市场的群众心理给蒙骗了,
  他们从来就不向人多的地方靠拢,
  也从来不跟着趋势走,
  他们不会盲目地跟着集体行动,
  他们是先锋部队,
  是趋势的创造者,
  他们比别人早一步买,
  也比别人早一步卖。

  投资人和交易商是不同的,就像外科医生和医疗助手不同是一样的道理。投资人以长期的观点来看问题,他们对短期的刺激因素不会太在意,他们买进股票或期货之后,就会一直抱着,不会像短线交易商那样,有时候像个疯子,有时候又像个小丑。虽然这两种人不是同一个妈生的,但他们却像远亲一样,彼此必须相互依赖,才能把事情办好。
  具有传奇色彩的投资人,有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在接下来的故事里面,你会看到一些有史以来最威风的投资悍将,他们的亲身经历,可以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一下他们的思考方式。他们的故事不像交易圈子那样有低俗的趣味,但对有心想学点什么的读者来讲,则或许会比较有内容。
  在金融市场里,真正的赢家实在没几个,我们透过这些人对过去的回忆,多少可以知道这些投资奇才的脑子到底是怎么想问题的。

  好莱坞式的华尔街

  戴登(L1am Dalton)是华尔街急速窜起的明星之一。他目前是金律基金公司(Axi帅Partnels)的负责人,手下管理的基金规模有四五亿美元。他在华尔街年轻一辈的投资人当中,可以算是成就属一属二的。他拥有一张电影明星般的脸孔,以及一位担任模特儿的太太,他靠着基金管理的事业,不仅为自己建立了名号,也让自己享受着很棒的生活。而且,等到一切都归于尘土以后,他很可能还会被视为这一行里的顶尖人物。事实上,从局外人的角度来看,戴登所过的生活,简直就是每一个在华尔街的人所梦寐以求的。
  戴登年纪很轻的时候,就已经体会过金融市场的核心是什么感觉。他念高中的那几年,都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做跑单子的小弟。他念完大学以后,在1983年加入了贝尔斯第思斯公司,从此开始了华尔街的职业生涯。和其他刚人这行的新手一样,他也是从散户经纪人开始做起,平常的工作包括照着电话簿,挨家挨户地打电话拉生意,建立自己的客户群,想办法在市场上打响名号。接着,他在贝尔斯负责管理一部分基金,并且在短短的两年之内,就成了该公司的合伙人。对一个离开学校没多久的年轻人来说,这实在是相当惊人的成绩。在1988年,也就是他成为公司合伙人的第三年,他开始着手创立自己的基金公司,自此以后,他一直都做得相当顺利。
  不过,戴登总是觉得生活中少了什么似的。他是在1985年被升为贝尔斯第恩斯的合伙人,从那一年开始,有个对他来讲极为亲密的东西不见了——也就是他的注册商标,一条红色的吊裤带。
  虽然他在同业里算是很年轻的,但他才加入贝尔斯第恩斯不久,就已经被公认为是华尔街最具生产力的人了。就在那一年,有一天他接到了20世纪福克斯公司(TwentiethCeRtllv Fox)打来的电话。当时,这家电影公司正打算拍一部以华尔街为背景的新片,因此希望戴登能提供一些技术性的协助。在他搞清楚是怎么回事以后,接下来就是带着查理辛(CharlLeSlte(Zn)在交易室里四处绕绕,这位影星要在奥利佛·史东(01iverStone)主导的电影《华尔街》(仍F6“5zr6以)里头担任主角,而戴登的工作,就是协助他把这个角色演好。
  后来,查理辛的准备工作开始紧锣密鼓,他每星期都会花个三天或四天,待在戴登的交易室里,一方面看他怎么做交易,另方面也学点华尔街的门道。不过,这种嗜杂骚动的气氛,经常会使戴登分心,让他没办法专心应付沉重的市场压力。同时,每次这位未婚的好莱坞当红小生一出现,办公室一大票秘书小姐就会围过来看,嘴里还不时因为太过兴奋而惊呼尖叫。查理辛在交易室的研究工作,前后大概有两个月的时间,完了之后,他就拍电影去了。
  不过,问题就出在这里。当时,戴登把一条红色的吊裤带借给了查理辛。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查理辛在电影里绑在裤子上头的,就是这条吊裤带。一直到现在,这玩意儿还没还给戴登呢!不久前,戴登刚好在肯毕山(CanbyRi如)的滑雪场碰到查理辛,查理辛说他找不到这条吊裤带,但戴登可不这么想。
  查理,如果你在看这本书的话,请把那条吊裤带送回纽约的金律基金公司,戴登想把它要回来!
  彼得·林奇的成功之道
  彼得·林奇(Peter Lynch)是史上最伟大的投资人之一。他对共同基金的贡献,就像是乔丹(Michael Jordan)对篮球的贡献,或是蒙大拿(J既Montana)对美式足球的贡献一样——他把整个比赛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彼得·林奇还有一个地方和乔丹及蒙大拿相同,那就是他让投资变成了一种艺术,而且紧紧地抓住全国每一个投资人和储蓄者的注意力。当然,他也抓住了一点钱。不过,就像任何伟大的表演家一样,金钱只不过是因为演出精湛而得到的副产品而已。
  彼得·林奇和乔丹相同,也是在自己处于巅峰状态的时候,毅然地宣布退休。当时,他还是市场上最抢手的人物,而他的才能也是最受倚重的。1991年,彼得·林奇决定放弃人人钦羡的职位,离开共同基金的圈子,他受够了每周工作80个小时的生活,只想多花点时间陪陪太太及女儿,他把一切都放开了。当时,有很多媒体报道说,彼得·林奇的父亲因为心脏病发作,很年轻就过世了,因此他希望这种压力所造成的悲剧不要重演。于是,和其他伟大的交易商或投资人一样,彼得·林奇带着赚来的钱,干干脆脆地离了场。
  不过,彼得·林奇也和乔丹一样,完完全全退休的日子并没有维持多久。现在他只能算是在半退休的状态,因为他还在富达投资顾问公司(FidelityInYghnent)担任受托人(tmstee)的职务。彼得·林奇当年就在富达投顾创立了大名鼎鼎的富达麦哲伦基金(nd办ty MagellanFund)。他目前除了担任受托人以外,还负责指导好几位富达投顾的年轻新秀。同时,他平常在家教导自己的小女儿之余,也在居住的波士顿郊区为很多家境很差的小孩提供就学上的协助。他目前相当积极地投入波士顿地区的天主教学校体制,到处募集资金,让清寒子弟也能接受私立学校的教育。简单地说,彼得·林奇依然是个大忙人。
  从外表看起来,彼得·林奇和安迪·霍尔(Andy WDll01)有点像是多年失去联络的兄弟。他有一头银白而又蓬松的乱发,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看起来,他和安迪·霍尔好像是从出娘胎就被拆散了的样子。和安迪·霍尔一样,他在金融圈所享有的名气,可不只是昙花一现而已。不过,两个人相似的地方也仅只于此。彼得·林奇是个安静,不喜欢出风头,而且不摆架子的人,他甚至还有点害羞。他的谦虚平和气质和安迪·霍尔的粗暴无礼比起来,简直是强烈的对比。
  彼得·林奇之所以成为全球知名的人物,是因为他把富达投顾的麦哲伦基金,从原来只有2000万美元的规模,逐步扩大到140亿美元。现在,这个共同基金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全国个别的开户数加起来有110万个。麦哲伦基金目前的资产高达537亿美元(至1996年1月2日止)o被得·林奇离开仅仅4年,资产就已经增加了300亿美元,可见彼得·林奇当时已经为这个基金建立了良好的声誉。现在麦哲伦基金是由魏倪格(Jeffrey认nik)来负责管理,他和彼得·林奇可以算是同门师兄弟,我们待会儿就会说到这个人。不过,当初是彼得·林奇把麦哲伦基金的名号给打响的,他为麦哲伦基金掌舵的期间所创下的投资报酬率,在股市的历史里,几乎是无人能出其右。

  万事起头难

  披得·林奇回想麦哲伦基金刚创立的那段日子,最有趣的事情之一,是和当初基金的推销计划有关。麦哲伦基金原来是不开放给一般大众投资的,彼得·林奇把管理权接下来的时候,该基金的规模仍然很小,差不多只有2000万美元。后来,富达投顾的创办人约翰逊(NedJohn删)施展了几招精明的功夫,才把它和埃塞克斯(E肥x)和萨伦(Sadem)这两个面临困境的基金给合并了起来。这两个基金是60年代那种“高风险,高报酬”的年代残存下来的,他们之所以值得拿来作为合并的对象,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可以在税负方面享有很多损失后延(tax—loss carIy forvrards)的好处。这是一种会计上的东西,意思是说,当买方将别家公司并购过来以后,可以把该公司原来的亏损,拿来抵减母公司未来的盈余,而达到减轻税负的结果。这项合并计划,使得麦哲伦基金的规模一下子扩大到1亿美元。这个时候,富达投顾将它开放给大众来投资,后来,这个基金成了全美最有名气的共同基金。
  不过,刚开始的时候,申购麦哲伦基金的人非常少,于是富达投顾为了稍稍挑起投资人对它的兴趣,就用了一招百分之百有效的方法——也就是干脆免费赠送。富达所用的行销花招是,在麦哲伦基金开放给大众申购的头90天里,将不收取任何申购费用。换句话说,投资人原来透过共同基金的方式,请专业经理人来帮他们管理资金,通常是要缴付一笔费用的,但现在为了促销,于是这笔费用就免了,奇怪的是,当时似乎没有人对这种免费的基金有兴趣。
  因此,富达这批人就决定把申购费用调到2%。突然,申购的单子开始出现了,接着,申购费用很快地调高到3%。这时候,投资人忽然出现一阵狂热,在恐慌中疯了似的抢购麦哲伦基金,害怕申购的费用还会调得更高,但后来并没有再往上调。结果,全美头一个收取低费用的共同基金,就这样宣告诞生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购买麦哲伦基金的投资人都得到了相当丰厚的报偿。但信不信由你,这个有史以来表现绩效第一名的基金,曾经还是免费赠送的,只不过很多人错失了机会罢了,想像不到吧。

  近水楼台先得月

  彼得·林奇一直是以他的选股能力而著称。他精通的地方不在进出场时机的判断,他觉得这种技术没有什么用处,因为行情永远都是涨涨跌跌的。彼得·林奇认为,如果投资人在正确的时机选对好的股票,就能在市场行情不好时耐心等待,然后在走势翻多的时候,获得很高的投资报酬率,这是让他闻名于世的本领。彼得·林奇写的书,让各地的投资人知道怎样才能买到好的股票,以及如何作长期的投资。如果能够耐心地注意每个细节,并且愿意把钱拿来投资自己真正了解的公司,那么你所得到的投资报酬率会让人吓一跳,而且保证可以过着舒适的退休生活。
  彼得·林奇就靠着这种有名的投资方式,而选过几档华尔街股市的超级大赢家。其中包括克莱斯勒汽车、聊邦抵押贷款协会(F;de谢Nat沁跑L40rtg邮As3Iciatlon,FaMie Mae), 以及唐叔叔甜甜圈(EhnkinDDrIuts)等。彼得·林奇通常都能在对的地方找到他在市场里的最爱,他对营运地点就在他周遭的公司,特别有偏好。
  不过,彼得·林奇承认,有时候他之所以没抓到一些大飙股,主要就是因为这些公司没有在他居住的波士顿地区营业。事实上,在他没有投资的股票里头,有很多和他挑上的股票一样地有趣。
  他承认从来没有买过威名商场的股票,该公司现在是全美最大的零售业者。这家以折扣价格来吸引顾客的连锁店,每年的营业额高达1000亿美元。如果从威名商场上市以来就买进该公司的股票,那么投资人已经整整赚了投资金额的35倍。不过,彼得·林奇倒是从来没买过它的股票,该公司并不是新英格兰地区零售业的佼佼者,彼得·林奇从来没去过威名商场,因此也就从来没买过该公司的股票。他并不会因为这样而觉得懊恼,因为他一向都切实遵守自己的投资信条,也就是买你所熟悉的股票,了解你所买的股票。彼得·林奇并不了解威名商场。
  同样的问题,也发生在家用货仓(HDnteDept)这家公司。这是一家专卖低价的家庭及办公室用品供应商,该公司一直到最近才把营业据点扩大到美国的东北部地区。这家窜升速度很快的连锁业者,已经在家庭用品的供应市场上独占鳌头,竞争对手都被打得落花流水。而该公司的股票,长期下来也让投资人收获甚丰。但彼得·林奇说,他连飞利浦的螺丝起子和松子有什么不同都看不出来,就像他常说的,如果你不了解这门行业,或不了解这家公司,就不要买他们的股票,这句话应该记得。

  麦哲伦故事续集

  魏倪格今年36岁,目前在富达投资顾问公司负责管理麦哲伦基金。这是该公司的主力基金,也是全美国最大的共同基金。麦哲伦目前的资产高达530亿美元左右,而当初是在彼得·林奇担任基金经理人的时候打响了知名度。从规模来讲,其他的基金和麦哲伦比起来,都是相距十万八千里,根本没得比。在操作绩效方面,有几个基金的表现在过去几年来已经接近麦哲伦的水准,但数量并不多。纯粹从规模来看,富达麦哲伦基金可以说是这个时代的巨兽,而且很可能是史上最庞大的共同基金。
  至于魏倪格这号人物,他是一个工作很努力的人,在投资方面采取的是“由下而上” (bot血x6up)的策略,也就是说,他不会试图在市场走多头行情的时候,才进场买股票。事实上,他比较重视个股的表现,而不是大盘走势。在很多方面,他的投资风格和他的前辈彼得·林奇很像。
  魏倪格在1992年接下麦哲伦基金的时候,前面只有两个人干过这个差事,而他是第三个。在他之前的是史密思(M比TisSrnith),也就是接替彼得·林奇的人。史密思的运气不佳,没办法赶上彼得·林奇过去的表现绩效。他在1991年中接下彼得·林奇的棒子,但因为时机不对而成了牺牲品。和很多传奇人物的继任者是一样的命运,他开始操作麦哲伦基金之时,刚好碰上了近年来行情最坏的时候。差不多一年后,他就打包行李,带着家人搬到以色列去了。
  不过,魏倪格的状况可不同,他延续了彼得·林奇的精神,而且表现相当杰出。在1995年的时候,他对高科技股票下了大注,结果押对了宝,这些股票在该年的前半年成了股市走势最强的主流。因此,他虽然在1994年遇到一些棘手的状况,并且还让绩效倒退了4%,但1995年的表现则完全扫除了前一年的阴霜。
  魏倪格在过去大部分时间里,其实对股市是不感兴趣的。他在大学念的是工程,脑袋里装的都是数学方面的东西,因此不会去想到华尔街的事情,反而还比较接近一般人所关心的。不过,有一年暑假,他到爸爸的公司去打工,而这次的实习经验很快地改变了他的想法。他父亲是个交易商,也就是拿别人的钱来投资的人。没想到这个打工的机会,意外地让魏倪格投身华尔街,并启动了他对金融操作的兴趣,而且一辈子都将持续下去。就这样,他在这条路上不断地往前迈进,而成了史上最大的共同基金经理人。但这可不是一夜之间就发生的事。他念完大学后,先在几个投资机构那儿学了不少东西,“后来才进入富达投顾。他曾经在高值投资顾问公司(VdlueUne)担任过分析师。高值投资顾问公司是一家历史悠久,颇具声望的研究机构,专门研究股票市场的动向,并且针对个股来作分析。接着,他也在唐鲁杰证券公司的交易室呆过。最后,魏倪格才在富达投顾当上基金经理人。他先负责操作富达的抗势基金(Contra Fwd)和富达成长基金(Hddity G2D1刑h andlnD2ne Fund)。这两个基金都是在市场上冲劲十足,野心勃勃的基金。后来,由于魏倪格的表现极为突出,于是在1992年接替了史密思的位置,开始掌管麦哲伦基金。
  和彼得·林奇一样,魏倪格也是一个安静而又不喜欢出风头的人。他每天都得看大量的财务报告,和大量的企业主管谈话,然后作大量的投资。他外表看起来有点像是众议院议长金瑞契(NewtQnghch),只不过头发是黑的,而且还戴了副眼镜。同时,他也没有金瑞契那种夸张的个性——至少在公开场合不是如此。魏倪格的脾气看起来很温和,但是根据文字的报道,他在交易室里头可像只脱缰的野马,出手快如闪电,急如星火,为了调整麦哲伦基金的持股部位,而在市场上杀进杀出。
  现在的麦哲伦基金和彼得·林奇当初建立和管理的时候,已经有所不同。它目前的持股大概包含了800档不同的股票,几乎是纽约证交所上市公司总数的1/3!从彼得·林奇离开以后,基金的规模差不多增加了400亿美元,这样的成长态势实在是惊人。
  也许你已经猜到了,魏倪格对于投资的想法,的确和华尔街的传统理念有点反其道而行。首先,他认为没有任何一条法则可以完全主导华尔街的走势,虽然他会从过去的历史里,去寻找和目前类似的状况,但他也会注意彼此的重大差异。这些不同之处,很可能就会改变市场过去出现过的模式,甚至还可能让他在投资上取得优势。和彼得·林奇一样,魏倪格在选股方面,也是高手中的高手,他专找营业收入可能会出现爆炸性成长的公司,因为股价也会跟着大幅拉高。
  说到这里,他认为后来成为大飙股的公司,都是一直被华尔街忽视的,也就是还没有被太多人持有或注意的公司。换句话说,魏倪格想找的,是营运状况令人赞赏,但还没被华尔街的分析师认同的公司。他经常会把资金拿来投资这些股票,然后等着看他们成为市场上的大黑马。最后,当华尔街发现了这些公司的实力之后,股票迟早会被过多人持有,也会被过度地注意。通常,当投资人蜂拥而人的时候,也就是行情已经走完了的讯号。
  不过,魏倪格倒未必会在这些公司受到高度追捧时,就把持股卖掉。他只会在公司的营运发生变化时,才会把股票卖掉。也就是说,如果这些公司没办法达到市场的高度预期,就是抛掉持股的时候了,他就是运用这样的选股策略,经常让自己的绩效超越大盘,这种手法让他在操作抗势基金的时候,发掘到专做运动用品的洛城动力(L.A.GtM)这匹黑马;在操作麦哲伦基金时,也挖到了摩托罗拉(NtotoroLa)这座金矿。魏倪格在华尔街的作风虽然逆势而行,但终究能引领潮流,成为最后的赢家。这两家公司带来的利润,都远远超过了投资人的预期,而且还维持了一段颇长的时间。
  从很多方面来看,魏倪格是个喜欢反向操作的投资人。他买的股票,是市场上很少人认同的股票,而在太多人知道这些股票的优点时,他就把持股卖掉。对于这种投资策略,西方投资顾问公司(WestCourshpital)的分析师艾隆史坦(她ch的Aronstein)有一句话说得好,“从本质来看,所谓的传统理念,本来就是毫无用处的。”
  不过,逆向操作型的投资人或交易商,可不是那种喜欢和人作对的人。他们不会在市场上故意向其他交易商挑衅,不会“为反对而反对”。他们相信,在华尔街,黎明前的黑暗往往是最难挨的。因此,当情况坏到不能再坏的时候,他们会进场投资,当股票没有人要的时候,他们会把它们买下来,他们拒绝被市场的群众心理给蒙骗了,他们从来就不向人多的地方靠拢,也从来不跟着趋势走,他们不会盲目地跟着集体行动,他们是先锋部队,是趋势的创造者,他们比别人早一步买,也比别人早一步卖。如果他们的本事够,那么这种独行侠的作风,可以为他们带来巨额的利润。
  多数时候,魏倪格是这种逆势操作型的投资人。他回想过去发生的几个故事,让我们知道这种投资方法怎样才会成功,怎样可能会失败。一个反向操作型的投资人,必须能分辨群众什么时候是对的,以及什么时候快要是错的。只有在确定群众错了的时候,才是进场的时机。
  80年代中期,原油价格下挫至10多年以来的低点。油价在1986年下跌的速度,就像在1979年上涨的时候那么快。而前一次的石油危机就是在1979年出现的。由于油价下挫,因此在1986年时,国内石油业者的景况急速恶化。美国的石油公司,不管是大公司或小公司,都被迫将某些地区的小型油田暂时关闭。油价下跌固然让石油业者觉得苦不堪言,但对一般消费者来说,则因为汽油价格降低而大大地松了口气。我们都还记得汽油价格在1986年大幅调降的情形。虽然只是暂时的现象,但当时的降幅实在很大。当时,每加仑汽油跌到大约75美分的水准,反映了原油价格每桶还不到10美元的窘况。
  当时原油价格之所以崩跌,主要是因为沙特阿拉伯决定大量增产原油。而沙特的用意,则是要惩罚其他石油输出国家组织(oPEC)的成员,因为他们的原油产量一直都超过配额的限制。沙特是该组织里最具影响力的生产者。该国曾经为了支持全球的油价,而大量地削减自己的原油产量,但后来终于忍不住。因此,为了教训另外12个成员国,当时担任沙特石油部长的雅曼尼(AhmedZaki Ygnani)决定把闸门打开,任由油价一路跌到谷底。
  这种作法固然教训了那12个“作弊”的组织成员,但也让美国的石油业者受到了重创。小型的油田纷纷关闭,国内的探油和生产计划也变得无利可图。美国的石油业者个个无计可施,而提供钻油器材和油田设备等的公司,也面临了数十年来最严重的衰退。德州磐铎公司(Tems Panhandle)甚至还宣告破产。
  那个时候,魏倪格刚好在富达投顾负责研究石油业。由于他必须了解业界的实际状况,因此他得亲自跑到德州,和当地大型的石油公司主管会面,由他们来向他作业务简报。魏倪格回想当时的情况,实在是惨不忍睹。好几次在双方的会面结束后,这些大公司主管还得自个儿起身把灯关掉,并且把门锁上,因为根本就没有秘书或是其他行政部门的人在旁边。换句话说,这些老板等于是“校长兼工友”,公司里大大小小的事都得自己来。不过,情况并没有再严重地恶化下去。根据魏倪格的反向操作原则来看,这应该是石油业已经触及谷底的迹象,而且是买他们股票的时机。不过,情况并非如此,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情况还是继续恶化,石油业者仍在困境中极力挣扎,想把亏损降下来,业者后来花了好几年的时间,才渡过了这段通货紧缩的苦日了。几年下来,他们终于能收支平衡,并且开始有盈余出来。在这段期间里,整个华尔街几乎都对石油类股的走势看跌,而他们是对的。
  真正的反转点,到了后来才出现。魏倪格还记得,那是一个分析师聚会,时间是80年代的后半期,地点在纽约。话说当时有个大型石油公司的主管,到纽约证券分析师协会(New YorkSodety of Secu6tyA创ysts)来,为华尔街的分析师们作业务报告。这种报告在华尔街算是例行公事,几乎每天都有这样的午餐聚会。公司主管会到这里来,谈谈业界的情况,也说说自己公司的情形。在这次聚会里,这位石油公司的主管在听众前面站了起来,然后用下面这句话来作为开场白:
  “如果有人会买我们这个行业的股票,那我实在搞不懂为什么?”
  这是一种彻底投降的迹象,但也是最重要的买进讯号。连公司最高层的主管,都认为自己的营运将永远无法改善。魏倪格回忆说,该公司的股价在次年就涨了1倍。当一切希望看起来似乎都落空的时候,股份反而上扬了100%。这就是反向操作策略的效用,而对全美最大的共同基金经理人来讲,这也正是他的赚钱之道。

七、Investors' Tales 投资人的故事 2

  世事无绝对

  艾隆史坦在华尔街算是思考最有深度的人物之一。他在哈佛大学念书的时候,主修的是哲学和历史。他不像是会在华尔街这么混乱的地方出没的人。他穿的是卡其色的长裤,斜纹软呢料子的西装上衣,而且还打了个领结,看起来很有学者气质,像个大学教授。他认为市场是个教学相长的地方,因此总希望能从市场上学到新的东西。在这方面,他是非常谦虚的。不过,当话题转到整体情势的时候,他对自己就充满自信了。他和交易商以及选股专家不同,他是运用“由上而下” (邮—山川m)的方法来进行投资。过去那么多年以来,这种操作策略对他来讲还蛮好用的。
  所谓由上而下的操作方法,就是投资人必须观察国际经济动态,并且评估全球利率、经济成长、以及通货膨胀的走向。同时,他还得比较一下金融资产和有形资产,看看哪一种投资比较具有吸引力。在把这些都搞清楚以后,采用这种方式的投资人,就会从所有的投资渠道里作个选择,然后对着上帝祷告,希望自己的决定是对的。
  在80年代,艾隆史坦是著名的坎博投资顾问公司(0)nlsLo山Partners)的股东,他拥有1/3的股权。这家公司是由几个曾经在美林证券担任分析师的人建立的。这几个人后来决定自己出来闯,希望能像19世纪的坎氏(G)nDt州2k)一样,挖到丰沛的矿脉。不过,他们后来不是靠银矿来发财,他们靠的是美国国债。80年代中期,这家公司手里操控的30年期长期国债,一度占市场所有的流通筹码的2%。有数十亿,甚至数百亿美元的资金由他们来掌理。除了艾隆史坦以外,公司的另外两个股东是萨维森(St抓肋vi8Mn)和阂德(Chglie她nter)。他们之所以买进大量国债,是因为他们认为美国经济在经历了80年代那种既强劲而又有投资味道的扩张之后,将会进入紧缩期,而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之下,债券的购买力和价值都会上升。
  在作了整体的分析和历史研究之后,他们认为美国在80年代的经济状况,和20年代那个时候非常相像,利率不但低,而且是非常低。由于钱实在太便宜,因此更助长了经济成长的功能。其力道之强,在近代很难找到第二个例子。然而,这种状况所引发的通货膨胀,却被认为是温和的,因为它是反映在不动产价格、股票价格、以及债券价格上面。这种通货膨胀,并没有多少人会感到担心。例如,道琼工业股价指数就连创历史新高,特别是在1986年和1987年,走势更是强劲。同时,企业的获利也不断膨胀,每个人都尽情地享受经济带来的欢乐,并且大肆地扩张信用,其狂热的气氛几乎史无前例。此外,美国的不动产价格也是一飞冲天。20年代如此,80年代也是一样。然而,这种泡沫经济是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的。虽然债券市场在1982年已经走过了大多头行情,不过,当经济泡沫破裂的时候,债券依然会是最佳的投资选择。坎博投资顾对债市所下的大注,到了80年代中期证明是押对了宝,因而让他们获利颇丰。
  另外,坎博的这批人也在1987年股市大崩盘之前,就先退出了股市。当时,这些人在华尔街可真是最热门的抢手货。不过,这并不表示他们一直都像希腊神话里的麦德斯(Mid朋)一样,拥有点石成金的本领。事实上,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他们的表现就不怎么高明。
  这几个人后来对于“由上而下”的见解,在理念上有了争议。于是艾隆史坦在几年前离开了坎博,自己在外头开了一家西方投资顾问公司。这家公司的规模不大,目前手里管理的资金大约是1亿美元。艾隆史坦在华尔街仍然是思想上最有深度的投资人之一,有趣的是,他认为自己学到的最好教训,不是从赚到很多钱的经验里学来的,反而是从赔钱的经验中得到。幸运的是,这些教训大都是在他出道初期时学到的,因此冒的风险没那么大。
  艾隆史坦在投资和交易方面,出道的时间很早。他从哈佛毕业以后,就参加了美林证券的培训计划。从那时候开始,这个主修哲学的年轻人就在金融市场找到了他的信仰。刚开始的时候,他的年薪是1万美元。等到训练结业之后,一年的薪水增加到12000美元。他的办公室过去是卫佑德(Wyatt Weld)专用的。这个人过去在美林证券是个颇为知名的人物。至此,艾隆史坦已经作好了准备,马上要在华尔街大显身手。
  艾隆史坦很快就溶入了华尔街的工作步调。和其他的证券公司一样,美林证券的职员每天上午的头一件事,就是召开晨间会议。经济学家、分析师,以及交易商,都会在开会的时候把他们对当日走势的评估提出来。他们也会预测利率的动向,并且把新的热门股消息,或是当天股市的开盘预期告诉销售部门的人员。在艾隆史坦开始工作几个月以后,有个美林证券的技术分析师在晨间会议里,从技术线型的角度对个股提出了分析,艾隆史坦回想当时这个分析师所说的话,就像是昨天晚上才在鸡尾酒会里听到的一样。
  “我告诉你,我发现了一档股票,是我所见过最强而有力的东西。”
  艾隆史坦还记得,那位分析师说完以后,整个办公室一片静默。经纪商和交易商都爱死了百分之百确定的东西。因此,当有人发现了这样的东西,整个办公室里的人都正襟危坐,拿出纸笔把重点写下来。美林的职员们也都把咖啡杯放了下来。这时候,这位分析师开始描述这档股票的情况。
  “目前的价位是44.375,看起来在42美元有绝对强而有力的底部支撑,这玩意儿的走势看起来不会停下来,就像个火车头一样”。
  那个时候,艾隆史坦不过25岁,以一个领固定薪水的年轻人来说,他存下的钱已经不算少。在短短的几个月里头,他就攒下了1000美元,相当于六或七个星期扣税后的薪水。他决定把这笔积蓄拿来投资那位分析师强力推荐的股票。他心里想,一定可以很快就大捞一笔。
  于是,他根据这个分析师的建议,买进了世奇科技(StorageTecho吨y)的买入期权,这家公司是个电脑记忆体制造商。买进价值是45美元,买入期权的意思,就是投资人在未来一定的期限之内,有权以某个事先决定的价格,把这档股票买进来。如果这档股票的价格上扬,那么买入期权的价值也会跟着增加。以艾隆史坦的例子来看,每一张期权合约,可以让他在未来的到期日以前,以每股45美元的价位买进100股世奇科技的股票。每买100张合约,他得付7/8点的费用。因此,整个加起来,包括佣金在内,这项投资总共花了他937美元。也就是说,他把6个星期的薪水拿来当成赌注,就押这一档股票。以他那时候身上所有的钱来讲,这笔投资所占的百分比是相当大的。
  不幸的是,世奇科技再也没升至44.735美元,它的股价头也不回地连续跌了整整15年。艾隆史坦的期权头寸只维持了5个星期,就因为到期没执行而失效了。于是,他在自己的头一笔大买卖里,就赔掉了身上所有钱的一半,但他以后再也没赔过那么多了。
  不过,他从这次的教训里,学到了人类几千年来早就知道的事情。世界上只有两件事是百分之百确定的,一个是死亡,一个是税赋。他同时也了解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老谚语之所以会成为老谚语,都是有原因的。如果事情看起来太好,好到不像是真的,那么这事儿就不是真的。

  计程车司机的明牌

  瑟土(MartinSass)在证券投资这一行,已经待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了。70年代的时候,他曾经在亚哥斯公司(吨usRe测rch)担任过分析师,专门分析“热门股”。现在他自己开了一家瑟土投资顾问(M.D.Sa朋&Co.)公司,手下管理的资产有20亿美元,瑟士喜欢把自己打扮得很风流潇洒,样子有点像是杰科(Gc的皿Gekko),也就是奥利佛·史东导演的《华尔街》电影里的那个坏蛋。不过,瑟士可一点也没有杰科那种恶毒的坏心眼,也没有电影里坏人都有的坏习惯。他是一个很开朗的人,做什么都一副从容的样子,一点都不急。他最擅长把市价过低或过高的股票给找出来,他在这方面的本事,在华尔街可是属一属二的。
  开始的时候,他也是从基层的工作做起。现在,则已经成了华尔街最受尊重的投资人之一了。他经常受邀在电视的商业频道上担任嘉宾,各种财经媒体也常在报道里引用他的话。他目前最专精的,是把一些原来经营岌岌可危的公司买下来,然后想办法让它们的营运重新上轨道,并且能有盈余。不过,他当初能在业界把自己的名号打响,凭藉的却是刚好相反的本事。他是在市场上发现了价位过高的股票,然后要投资人把持股抛掉。他那次让他一炮而红的过程,实在让人叹为观止。
  在60年代初,瑟士就是个志向很高,而又积极进取的年轻小伙子。他在布鲁克林学院(Br01dynbll职)念的是会计,毕业后就在华尔街找到第一份工作。1963年开始在亚哥斯公司做事,担任的是初级分析师,每星期的薪水是60美元。对一个梦想着过好日子而又精明干练的年轻人来讲,这样的收入实在不算什么大钱。他当时新婚不久,太太是他高中时候的女朋友。因此,这年轻人不能再过着“一人吃饱,全家吃饱”的日子,更让他急着想闯出点名堂来。
  现在让我们打开一页沧桑史,回到60年代初期。当时,看电视几乎已经成了全国民众最重要的休闲活动,对二战后出生的那一代来讲,生活正快速步向繁荣,电视节目抓住了他们的心,抓住了他们的头脑,也抓住了不少的广告预算。电视的黄金时代现在已经算是过去式了,但在60年代,电视仍是在初期发展的阶段。它不断渗透到老百姓家里,一户接着一户,直到全国每个家庭都装了电视为止。电视不仅让人能听到声音,还能看到影像,当时虽然还是黑白电视的时代,但活生生的影像仍然深入到全国的每一个家庭里。
  就在电视节目全面渗透各个角落之际,电视机的销售也逐渐进人了成熟期,当家家户户都装了黑白电视之后,接着又发生了另一次的革命。彩色电视机的出现,马上就让黑白电视变得过时而且没有人要。
  瑟士是个很快就能看准机会的人。因此,他要求亚哥斯公司的主管让他来负责分析彩色电视的行业。那个时候,家里有彩色电视机的比例,占全美国家庭的3%,而有黑白电视机的比例则是100%。当时民众最喜欢的节目,包括《苏利文剧场》(Ed SM她2D22SAmo)在内。瑟土认为,彩色电视机应该很快就会成为下一个消费性电器产品的主流。因此,他研究的对象,就是未来在这个行业可能成为领导者的公司。那时候,在彩色电视具主导地位的美国公司,有摩托罗拉、RCA,以及增你智(Ze血th)等。
  于是,瑟士开始去熟悉这些公司。他到工厂实地访问,也把他们的资产负债表拿来仔细研究,他做的事情,就像是个财务分析师一样。有一天,他和摩托罗拉的主管约好要见个面,于是飞到芝加哥。这趟旅行对瑟士来讲,后来成了非常重要的一次出击。该公司设计制造了一款取名为“星球”(QuaRr)的电视机,并且在电视上大作广告。瑟士想知道这批电视的销售状况,以及制造商还有多少库存等。他可以藉着这些点点滴滴的资讯,来判断像摩托罗拉这样的公司未来有多大的获利潜力。
  后来,瑟士在彩色电视机的生产方面,的确发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事情。不过,发现这些状况的地方,倒不是在公司主管的办公室里,而是在一部计程车的后座。话说瑟土抵达芝加哥欧海尔机场(O,H跳)以后,随手叫了部出租车。这趟车程对他来讲实在重要,一辈子大概只能碰到一次这样的机会。说来真巧,这个出租车司机原来就在摩托罗拉的生产部门做事,但后来被资遣了。原因是,该公司生产过量,制造了一大堆彩色电视机摆在那里,而当时买的人还很少。于是,工人们在工厂里闲置了一段时间后,就被迫离开了。那个时候,彩色电视机和黑白电视机一样,已经在市场上出现饱和的现象。因此,虽然这种产品仍在萌芽阶段,但销售量还是不可避免地降了下来。对瑟士来说,这位出租车司机的说法是一个警讯,如果销售减缓的消息传了出去,那么满怀雄心壮志的彩色电视机制造商,只怕马上会在华尔街摔得鼻青脸肿。
  到了以后,他谢谢这位出租车司机,然后下了车,和摩托罗拉的主管会面去了。瑟士记得那次会谈的情况。公司的主管们都认为,所谓的生产过量,以及东西卖不出去导致库存大增的说法,实在是小题大作(没错,东西没有人要只是暂时的现象,但却足以改变市场对公司盈余的预期)。瑟士在和摩托罗拉的主管会面之后,对他们的回答感到不满意。他心里原来对彩色电视机的未来还存着些许疑惑,但现在已经确认,最坏的情况就要发生了。
  瑟士心想,想真正了解状况的话,除了附近的一些机构可去之外,当地的酒吧也是个不错的起步。如果出租车司机的说法是真的,那么一定还有其他找不到事情做的工人会到那里打发时间。果然,酒吧里有几个失业的工人证实了出租车司机的说法。摩托罗拉的仓库里堆放了大量的彩色电视机,因为销售的速度并没有原来预期的那么快。瑟士发现,美国彩色电视机制造商的好日子,很快就要和他们说拜拜了。事实上,不久之后,日本的竞争对手便开始在彩色电视机的市场上打败美国的制造商,而且杀得片甲不留。原本美国的电视机制造业还曾经相当风光过,现在则连生存的空间都没有了。
  于是,瑟士赶紧跳上飞机,回到华尔街,并且把讯息传给投资人,建议他们把整个电视制造业都列为“卖出”的对象。摩托罗拉很快地发布了新闻稿,对瑟士的动作加以反驳。不过,这份新闻稿却阻挡不了市场的卖压,卖盘很快地蜂拥而出,电视制造商的股价应声重挫,而瑟士也因为这次成功的出击,而在华尔街一举成名。
  [作者注:摩托罗拉目前仍然是充满活力的公司,主要的产品是半导钵和移动电话。它已经不生产电视机了。事实上,美国过去生产电视机的公司,现在都已经不做了。BCA在1985年的时候,被奇异电器(Gf肥rd Eletric)给买了下来。奇异后来把它的电视部门卖给了法国的汤母笙公司(nD22uon,S.A.)。最后一家在美国生产电视机的增你智公司,也已经把所有的生产线都移到国外去了。]

  江山易改致,本性难移

  在华尔街里头,各式各样的人都有。那儿有经纪商、交易商、投机商,以及投资人。经纪商负责帮客户接单;交易商在市场上杀进杀出,每次赚个一毛两毛,一天进出无数次。他们是藉着市场的短线波动来从中获利。投资人则不同,他们大多在买进股票之后,就持有一段较长的时间。他们投入的大笔资金,长期来讲,会让他们有满意的报酬。至于避险基金的投机客,则是什么都做。有时候跑跑短线,赚点小利。有时候则会下大注,为自己带来可观的收益,或是亏损。
  辜柏勉(L删G哪旧man)的情况比较特殊,他既是个长线的投资人,也是个避险基金的投机客。他过去是个相当成功的长期投资分析师,但近年来则一直算是市场的投机客。在华尔街这个地方,就像在丛林野地一样,花豹想改变身上的斑点是很难的事情。辜柏勉最近就体会到了这个现实,毕竟要改变自己的本性还真不容易。
  辜柏勉相信,每个人在其一生当中,都会有几个很捧的想法在脑子里出现。而一个人的成功之道,就是当这些机会向你叩门的时候,你能马上掌握住这些机会,并且好好地加以运用。
  有好几年的时间,辜柏勉在华尔街颇具声望的高盛公司担任他们的首席市场分析师。从那时候开始,他就建立了自己的避险基金公司,名字叫做奥梅嘉投资顾问公司(0negaAdviDrs)。这家公司同时在很多市场进行操作,从个别股票、外国债券,到外汇都有。奥梅嘉公司在华尔街是属于那种实力派,而又独立经营的公司,市场把它们称为避险基金。在90年代的时候,该公司的业绩非常好。后来虽然碰到过一些问题,特别是在1994年,问题特别棘手,但辜柏勉在投资的圈子里,仍然是个受到高度敬重的好手。奥梅嘉公司从1992年创立以来,其投资业绩已经成长了113%。
  辜柏勉自己坦承,他作过的最好投资,都是属于长期投资的部分。一个好的投资人,光从一个高明的念头,就能获得很大的利润。相对地,交易商或是投机客则需要好多个念头,才能采取行动,而且通常这些念头必须同时出现,才能让获利维持下去。交易商必须不断地买进,卖出,买进,卖出。他们的进出动作都是一触即发的,通常股价一有些微波动,就得赶紧把握机会。运气好的话,他们一次又一次的短线获利,是可以累积成一笔大钱。长线投资人可不同,长期来讲,他们只要能击出一支全垒打,就足以安安稳稳地准备退休了。辜柏勉在出道不久,就打过了几次这样的全垒打。
  在1972年,铃音广播公司(量nBl阳1d9sting)的股价差不多在15美元左右。这家公司拥有电视台、媒体事业,以及大哥大电话的营业执照。铃音广播公司是由戴尔斯(比nDels)创立的,后来逐渐被认定是前景看好的传播通讯公司,不仅成长潜力可观,股价也同样具有吸引力。不过,对股票投资人来讲,1972年却正是一连串麻烦的开始。70年代的经济状况,不利于金融资产的发展,而当时美国的政治气氛也对市场不利,越战仍然打得如火如荼,水门案件的阴影也正逐步地冲击着美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同时,通货膨胀的压力也像即将脱经的野马一样,随时都可能引爆。这几个因素样样都对股市不利,加在一起之后,更让股市在未来的几年里根本引不起投资人的兴趣。
  从1972年开始,铃音广播的股价就直线下挫,到1974年11月的时候,更一路跌到了每股2.125美元的水准。1973年到1974年出现的大熊市行情,不仅让华尔街的大型股遭殃,连小型股也无一幸免,当时的市场气氛实在很糟。很多分析师甚至还担心最坏的情况可能发生。他们害伯整个的经济、金融市场,以及个别企业,都将一路向下探底,永远不会回头。
  到了1974年,发生了石油危机,加上薪资飞涨,以及大众普遍感受到的抑郁情绪,使得整个国家陷入了进迟维谷,动弹不得的困境。而经济也在遭到通膨压力之后,踉踉跄跄地步向了衰退。于是,当时的美国总统福特(Gerdd勋—d)和他的首席经济顾问格林斯潘(以anGrQllsprm),就毅然决定采取“打击通膨”的措施。这是一项颇为乐观的经济政策,但却也是个彻底失败的政策。在水门事件发生之后,似乎人人都不再对情况的改善把持什么希望。不仅经济如此,全国民众的心理也一样。结果,股市在1974年更是跌得一塌糊涂。
  不过,就像过去一样,当华尔街和一般民众都对这个世界感到一片悲观的时候,通常也是情况即将反转的迹象。而这正是辜柏勉决定要大胆地对铃音广播公司下注的时候。还记得吧,虽然当初分析师看好这家公司的前景,但股价在1972年是15美元,后来一路跌到1974年11月,只剩下2美元又多一点。这时候,辜柏勉的脑子里,就出现了他一辈子最好的念头之一。
  他去找了个好朋友。这个朋友当时在高盛公司担任分析师,一直在研究铃音广播公司。他认为,铃音的状况还是很稳健,如果整个经济有转机的话,这家公司未来的前景依然看好。辜柏勉听了之后,马上走到高盛公司的交易室,敲进了5000股铃音公司的股票。整个投资花了他1.2万美元。这个时候,经济和市场的环境已经开始有所改善。后来,几乎要8年之后,经济才终于在雷根总统(风3nLdd R9gan)的时代出现爆炸性的成长。不过,辜柏勉还是耐着性子,看着当初那1.2万美元的投资逐步增值。
  后来的情况的确如此。铃音广播公司在电话以及移动电话业务方面,成了业界的开路先锋,不仅抢到无线电通讯的营业执照,也把它在这方面的技术,成功地转移到其他的投资计划上。后来,辜柏勉把他从铃音公司赚到的投资利润,都捐给了慈善事业。惟一让辜相勉感到后悔的是,他觉得当初应该把现金捐出去,而把公司的股票留下来。如果他这么做的话,那么他会碰到四次除权,而持股会增加到8万股。至于他的投资,则会增值到1200万美元,因为后来美国电话与电报公司(AT&T)以每股150美元的价格,把铃音公司给买了下来!有时候,对人的施舍,还真的应该从自己家里做起。

  买空卖空

  你已经见识过包伦这个人了,他是个基金管理人,自己开了家公司,叫做包伦投资顾问公司(压m)nhpit4)。他在华尔街是个广受推祟的投资人,目前手下管理的资金大概有5亿美元。他偏爱的投资对象,是那种积极成长型的公司,而且股价上涨的速度得超过大盘才行。这些股票的投资报酬率会高于平均水准,他自己以及投资人都可以得到好处。他喜欢买一些自己认为在几年内价格会上涨1倍的股票。当然,每个人心里都这么想,但这是他公开宣示的目标,而且他坚持一定要做到。
  不过,在过去几年里,包伦也喜欢从相反的方向来操作,也就是以长期的角度来放空股票。在市场上卖空股票的交易商,先得从证券经纪商那儿把股票借过来,然后以当时的市价卖掉。他们赌这档股票会下跌(心里也这么希望)。当股价果真下跌之后,他们就可以用较低的价格把它们买回来,然后赚到两者之间的差价。这是一种倒转过来的投资方式,想把这种手法运用得当的话,除了需要特殊的天分之外,有时候还得对负面的东西有那么点偏好才行。过去几年里,当盘势下挫的时候,很多有名的交易商和投资人就是透过卖空的策略,而大赚了一笔。
  在包伦刚进这一行的时候,放空股票成了他最喜欢的一种消遣。他会根据基本面的表现,把市价明显过高的股票给找出来。也就是说,这些股价所反映出来的公司获利,比实际的情况要好,因此未来可能会让投资人感到失望。另外,还有一些公司根本就是搞一些骗人的勾当,故意把股价炒高。这种公司包伦也很喜欢,因为他知道,一旦真正的营运状况泄露出来以后,这些公司的股价终究会暴跌下来。
  包伦因为有本事在市场上找到这两种公司,因此狠狠地赚了不少钱。

七、Investors' Tales 投资人的故事 3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哈山公司(Hartz MouLnlbln)制造的东西你大概看过,就是那种用来抓跳蚤的工具,它是包伦在早期曾经放空过的公司之一。在70年代的时候,哈山公司专卖捕蚤器和狗狗的玩具,由于当时美国几乎家家都养宠物,因此也就成了人人都知道的公司。后来,他们销售的产品样式不断扩增,因为除了狗狗以外,他们也照顾到其他宠物的需要,像是猫咪和小鸟等。不过,老猎犬在追捕猎物之后,毕竟会感到疲惫。同样地,当这家公司的业务开始显现疲态的时候,包伦就像只金丝雀般地,开始在华尔街唱起歌来了。
  包伦记得,哈山公司的股票开始公开上市时,每股大概是18美元。后来很快地大幅攀高,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几乎就涨了l倍。包伦仔细地分析了该公司的财务状况,对未来的前景并不看好。那个时候,包伦觉得这家公司像是身上长了跳蚤的狗一样,本身就有问题。在哈山公司的营收里,有20%是来自捕蚤器的销售,这还算好,但在获利方面,则有30%是来自这项产品,这就有问题了。这表示公司对单项产品的依赖大得离谱,这不是好现象。在嗅到了这些问题之后,包伦在稍高于30美元的价位,卖空这家公司的股票,该价位差不多是当初公开发行价格的1倍,同时,他也鼓励其他的交易商和投资人这么做。果然,哈山公司的股价开始下滑,让公司的老板觉得很不爽,他们的股价曾经攀上高峰,根本还不打算下来。
  哈山公司的老板名叫史登(1jDllgrd Stem),他被包伦放空的手法给惹毛了,于是到包伦的公司去找他。包伦还记得当时的情况。他说,两个人见了面,话不投机,于是相互对吼,最后史登气不过,把鞋子脱下来,拿在手里对着包伦的办公桌猛敲。那样子让人想起俄国头子赫鲁晓夫(MkitaKNschev)在联合国大声咆哮的狠劲。当时,赫鲁晓夫威胁着要把美国这个头号敌人干掉。史登稍微温和一点,比较像个外交官,他威胁要提出控告。但最后,史登的威胁和赫鲁晓夫一样,都是空炮弹,包伦占了上风,得到最后的胜利。
  虽然史登极力辩称包伦是错的,但哈山公司的股价还是应声下挫,跌到每股只剩下8美元。同时,该公司的获利状况每况愈下,更让股价的表现有如雪上加霜。包伦后来就在每股8美元左右的价位,回补了当初卖空的部位,每股净赚了22美元以上。
  史登当时虽然很气,但他可不是个傻子。他在每股12美元的价位,及时把股票从股东手里给买回来。从某个角度来看,由于包伦的帮忙,他才有办法以低价把公司的股票买回来。
  在史登把公司的股票买回来不久,包伦决定打电话给他。根据业内的说法,包伦这个动作,还真是有种。
  包伦在电话里说:“老史,你知道,你是靠我才有办法在这次作得那么漂亮。我打电话给你的目的,是想说,你现在手里有很多钱,需要有人帮你管理,何不干脆让我来帮你管点钱?”
  史登一听,大叫:“你疯了吗?”他有点吃惊,没想到这个让他的股票大跌的小子,竟然会打电话来要和他作点生意。
  不过,两人之间终究是没有退路了,不可能再破镜重圆,包伦和史登从此再也没有和对方说过一句话。
  大夫,我在那个的时候,觉得会痛
  包伦另外还有一个放空的例子,也是他最喜欢的。这故事和一家在市场上诈骗敛财的公司有关,这家公司的名字是美国手术中心(AnlericanSu职叮Centers,ASC)这档股票可让不少投资人尝到苦头。它是在资本主义的井里下毒的那只手,纵使这个事件在金融市场的历史里,只不过维持了短短的一段时间而已。
  包伦记得,那是在1983年一个很平常的日子里发生的事。当时,小型股的投机风潮正在热头上。投资人在华尔街一窝蜂的抢,不管什么阿猫阿狗,只要是公开发行的股票,都抢着要。高科技公司也好,医疗机构也罢,甚至于制造电视游乐器的公司,都是市场上的抢手货。
  那一天,包伦正在公司上班,忽然有人敲门,打乱了他每天的例行工作。进来的,是一个长得很粗壮的男子,以及打扮得妖艳丰满的一个金发女郎,完全一副在42街拉客的妓女的味道。他们走进办公室,打算把这辈子最好的投资机会推销给他,也就是美国手术中心的股票。这个身材魁梧的生意人经营的,是专为门诊病人设立的手术中心。当时,这种诊疗中心正快速地取代一般医院的急诊室,让需要治疗的人多一个选择。包伦还记得,这个人的外表,倒像是个对工作环境不满的码头工人,他经营了四家或五家这样的诊疗中心,每一家都赔了一屁股的钱。
  虽然如此,美国手术中心的股价却依然持续攀升。1983年小型股正热门的时候,该公司的股价在几个月里,就从0.5美元跳到2.5美元,由于投机风潮太过炽热,投资人根本不管实际的状况如何,就因为公司的经营理念很新,让人感到兴趣,于是闷着头买了他们的股票。
  这个粗胖的生意人希望包伦能投资这家公司,并且以每股2.5美元的价格,从他手里买走一些股票。包伦以前从来没见过这家伙,但心里觉得有点好奇,于是就要这个人寄一些财务报告给他。
  包伦仔细地看过这家公司的财务报表,也分析了公司未来的经营潜力。简单地讲,他细心地检查了这家手术中心的每个细节。在对它作了全身检查之后,包伦发现这些诊疗中心要赚钱的惟一方法,就是卖股票。他们的病人数目根本不够多,还达不到让它们有盈余的基本规模。而公司之所以还不至于有负债,就是因为他们不断地卖股票。而当时的投资大众,偏偏又对这种小飙股贪得无厌。包伦记得,当时这家公司的开支,是靠发行股票所得的资金来支应的,他们在病人的诊疗方面,则根本就是赔钱。这种作生意的方法,是不健康的。
  镜头转到6个月以后,小型股在华尔街仍然是热门的主流,只要买得到,投资人什么都抢着买。小型股的市场正热,不过,这样的市场是不合逻辑的,最后注定会崩溃。差不多在这个时候,包伦记得,有天晚上他带着太太和小孩子出去,当时,他坐在附近一家餐厅的吧台边,听到旁边一段相当有趣的对话。
  坐在他旁边的,是两个年轻人,大概20多岁,谈的正是股票。包伦对这话题永远都有兴趣。他听到这两个人吹说最近股票作得有多好,这个画面倒有点像是过去一个电视广告里的情景,那个广告在结束之前,里面的客户曾说:“我的经纪人是某某人,他说……”当然,每个人都会把手边的事情放下,听听看某某人到底讲了什么。包伦当时在脑子里就想到了这个画面,这两个年轻人还在聊着,其中一个说:“我的经纪人是我所见过最好的一个,他从来没有做错过什么事。”
  另一个年轻人问:“你的经纪人现在买那些股票?”
  骄傲的年轻人回答:“我的经纪人在买美国手术中心的股票,他说在两个月内会涨到17美元。”想像一下,17美元!还记得吧,包伦当时在考虑这档股票的时候,每股是成交在2.5美元。
  和太太及孩子吃过晚餐之后,包伦很快地赶回家。他先把家人送到门口,然后就急着跑到了办公室。从美国手术中心的老板走进他办公室以来,这6个月里头,包伦对这档股票一直没有太大的好感。他从报价机器里把该公司的价格叫出来,发现美国手术中心成交在每股12美元,而几个月前不过是2.5美元。重新检查了这家公司营运状况之后,他决定对这家公司放空。他也告诉客户要放空这档股票。在很快地重新检查了这家公司的状况以后,包伦发现它的问题和6个月以前一样,每家诊疗中心还是在亏钱,公司仍然是靠卖股票来补资产负债表的大洞。噢,对了,它还告诉投资人说。公司打算把经营扩大到国外。它为了吸引投资人,就说公司计划在沙特阿拉伯和欧洲各地开设诊疗中心。
  后来,这些承诺没有一项实现。然而,在包伦对这家公司作空之后,股价还是上扬,并且一路升到19美元。不过,虽然股份走高会让他亏损,但他还是继续放空这档股票。对作空的人来讲,股价上涨的话,卖空股票就会赔钱,就像股价下跌的时候,买股票的人会赔钱是一样的道理。这两种手法惟一不同的地方,是股票再怎么跌,最低也只能跌到零。举例来说,如果当初以10美元买进股票,后来跌到零,那就是每股亏损10美元,但对卖空的人来讲,他最后可能连裤子都会赔掉。例如,假如有人在10美元的价位放空,但后来股价升到100美元,而他也还没取消该笔交易,那他每股就赔了90美元!这就是为什么卖空有可能是一种最危险的玩法的原因。
  还好,后来《贝伦》这份著名的财经周刊,根据包伦所作的分析,在文章里对这档股票大加批评。于是,股价马上崩跌,就像美国手术中心的一个病人一样,忽然倒地不起。它后来跌回到12美元,而包伦也赚了一点钱。最后,他一直等到股价跌到零为止。美国手术中心的病况不断加重,终于一命呜呼。
  这就是包伦的几个放空的小故事,但他现在只作多,不作空。

  时机决定一切

  如果有人会说自己是全世界最差劲的交易商,那么骆九思(J加myRqem)将会是头一个这么告诉你的人。他从长期投资赚了很多钱,但短线交易却不是他拿手的事。这意思倒不是说他没做过短线交易,只不过他不觉得自己做得很好罢了。骆九思这个人以喜欢骑摩托车而闻名,他因为投资得法,而过着相当不错的生活。不过,他在交易方面的几次经验,倒让他学到了不少教训。他从早期犯过的错误里,学到了一件事,那就是当你对市场的动向有所预期的时候,市场通常都不会照着你的预期走。另外,你可能会猜对市场的走向,但却猜错行情变动的时机。他在很早的时候就学到一个教训,那就是除非你有相当充足的资金,否则光猜对市场的方向是没用的,你得连行情变动的时机都猜对了才算数。今天,骆九思是个长线投资人,而不是个短线交易商。对投资人来讲,只要有耐心,就算时机猜错了,还是可能赚到钱,但对短线交易商来说,即使行情看对了,但却抓错了时机,那他在这行一定待不了太久。
  骆九思住在曼哈顿一栋大厦里,内部的装演十分高雅,到处摆满了艺术品,以及他到各地旅行所带回来的手工艺品。他留了一头深黑色的头发,脸上时时堆着笑容,他不仅笑容来得快,脑筋动得也很快。正因为如此,才能让他很快地对各种情况的风险和可能得到的报酬加以衡量,而且通常都因为判断正确而获利。在投资能力方面,周遭的人和他比起来,大都显得矮了一截,但在体格方面,他长得并不算高。他说话的速度轻快,语调活泼,但美国南部那种讲起话来有点塘懒的口音,则让人觉得他像个没离过家的“乡下人”。他在一生当中,真正待在家乡的日子实在不多,他是《骑士投资客》(Jnw52m6K2B姓6r)这本书的作者。他曾经骑着机车环游世界两年。这本书里头记载的,就是他在这两年当中所亲身经历的事情。骆九思跑遍了全世界,到处搜寻新鲜刺激的投资机会,从巴西圣保罗到西伯利亚,从纽约到新西兰,骆九思巨细靡遗地把旅行途中的所见所闻都记录了下来。为了挖掘这些还没被发现的投资机会,他倒是到过了不少充满异国风味的地方。他过的这种好日子,只有少数几个投资人有机会享受到。
  骆九思出生于阿拉巴马州,家里的环境并不富有。不过,他终究能在华尔街出人头地,毕竟,在这个地方真正能够功成名就的人少,而低头认输的人多。今天,骆九思是个有钱的投资人,偶尔也在哥伦比亚大学兼课,教些财务方面的东西。他开始起步的时候,是跟着另一位华尔街的传奇人物发迹的,那个人就是索罗斯(G9rge S()n3s)。他们两个人起靠着量子基金(QuantumFund)而赚进了大笔的钞票。索罗斯目前还在管理这个投资基金,骆九思则不同,他决定拿了钱走人,因为他不希望一辈子都得和电脑荧幕绑在一起。待会儿你就会知道,骆九思后来找到了另外一条路子,但却是同样的刺激。
  骆九思刚踏人股票市场不久,曾经碰过一次既让他扬眉吐气,也让他垂头丧气的经验。这事儿是发生在1970年,也就是股市即将进入大空头行情的时候。话说60年代后期,整个股票市场弥漫着一股追求高风险高报酬的投机气息。共同基金的投资正引领着风潮,一副欲罢不能的态势,不过,这片繁荣的景象在后来的大空头走势里,整个一扫而空。当时,骆九思踏进股市还不到两年,但他倒是有本事在股市遇到麻烦的时候,马上就知道。因此,他把身上所有的钱全拿了出来,买了股市选择权的卖权。
  后来,在接下来的5个月里,他让自己的期权头寸增加了3倍。1970年5月的时候,股市重挫,而且是1937年那次让人无力招架的空头走势以来,崩跌情况最惨的一次。骆九思还记得,当他高唱着凯歌,撒手里的部位结清的时候,刚好是大盘触底的那一天。那时,他的同事们在市场丢盔弃甲,而他却得意洋洋地大捞了一笔。
  在华尔街,到处都可以感受到市场突然由云端跌到谷底之后,所产生的忿恨情绪。1970年的空头行情,使得华尔街几家老字号的投资公司宣布倒闭,更有不计其数的人从原来坐领高薪,一下子变得沦落街头。60年代的投机风潮,消失的速度比当初出现的速度还快。从这次的经验里,骆九思学到一件事,那就是人不要得意忘形,要保持低姿态。事实上,他并没有把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然而,在现实生活里,人的感觉往往就代表了一切。骆九思感受到周遭的人对他的怨恨,因为当他们赔得很惨的时候,骆九思却一个人赚钱。当时,他就体会到,绝对不要向别人炫耀自己在市场上的成绩。
  骆九思在市场上旗开得胜,于是变得志得意满起来。他心里想,“这很简单,一点都不难,我将会成为下一个投资大师,像伯鲁克一样,我会变得有钱。”
  这个时候,骆九思决定再度进场,希望用同样的技巧,再抓住一次股价下跌的机会。虽然他在交易这一行还是个菜鸟,他也知道市场走势不会永远直直地走。他想,在大空头走势里,一定会有一波反弹行情出来,让那些觉得盘势只会跌不会涨的人大吃一惊。果然,市场趋势向上弹升,在1970年的6月和7月一路强劲攀高。不过,骆九思觉得,这不过是市场上所讲的跌深反弹而已,因此决定再度杀进市场。他这次可不想再靠期权的卖权了,这种方法可以让交易商在承受相当小的风险之下获利,但他希望利用空头再度横扫华尔街的机会,能好好地干下一票。于是他决定对一些个股作空,他想透过借股票来卖的手法,在股价下跌之后,再用低价把股票买回来以赚取差价,大捞一笔。他心想,用这种方法,应该很容易就可以和上回一样,趁着盘势大跌的时候赚钱,更何况这种方式可能带来的利润,会比上回大得多。
  这么做并不是完全没有风险,在对股票作空之后,如果股票上扬,那当初卖空的人可能承受的亏损,是没有上限的。举例来说,假定在50美元的价位放空,后来股价跌到40美元,那每股可以赚10美元,如果股价后来跌到零,那获利就是50美元。如果股价不跌反涨,变成60美元,80美元,或是100美元,或更高的价位,那情况又会如何呢?答案是,除非涨势停下来,否则这人的亏损就会一直增加下去,在华尔街,这是风险最大的一种操作策略(至少那个时候是如此)。骆九思后来知道,玩股票这档子事,并不永远都像外表看起来那么简单。可惜的是,他是在付出代价之后,才学到这个教训。
  在骆九思放空股票以后,不幸地,股价在7月底,8月初的时候,并不像他所预期不再持续攀高。相反地,大盘一路涨到了秋天,而他放空的那几档股票也跟着上扬,到9月的时候,他就完全赔光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后来证明他对大盘长期走向的判断是对的。在他赔光了所有的家当以后,这几档股票开始急速回跌,但对骆九思来讲,一切都太迟了。以那时候的情况来看,太早进场就表示手头上的筹码都用光了。于是,就像喜剧那样,骆九思学到了股票交易里最重要的一件事——时机就代表了一切。
  骆九思有一句话,常让新手觉得印象深刻。他常常劝告他们要“把功课作好!”他之所以这么讲,可能是来自于他的专业性格,也可能是来自于过去所学到的教训,才知道研究工作的重要。不管原因是什么,反正现在骆九思的投资策略,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作功课。
  骆九思是从大学科技(Univemltyb2叩uting,UC)这档股票,学到要做好功课的。这家公司的企图心很强,并且在60年代后期还是华尔街最亮眼的黑马之一。那个时候,骆九思不喜欢股市,也不喜欢这档股票,于是他决定对它放空。他对该公司的未来发展不看好,也认为股市在1970年初不会有什么表现空间。在1970年空头市场的头一个阶段里,大学科技的股价从180美元跌到40美元。络九思认为,这家公司很容易就会继续向下探底,不过,和市场的看法一样,他也认为大学科技到了跌深反弹的时候。
  在短暂地反弹之后,骆九思决定开始试试作空,看看是怎么回事。于是,他在大学科技回升到50美元的时候,进场放空这档股票。他确定这档股票的好日子已经过去了,因此,即使目前的股价已经比过去低得多,但仍然是个抛空的对象。事实上,根据骆九思的分析,这档股票只值2美元。因此,就像我们说的,他在50美元进场作空。后来,这档股票果真是跌到了2美元,不过,在它下跌之前,却先一路上涨到96美元。也就是说,它先从40美元涨到96美元,然后再跌到2美元,这真是络九思所作过的最差劲的一次交易了。
  在经过这些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之后,骆九思认真地研究大盘走势,也针对个股仔细分析。他知道,除了对投资计划的基本面要确实掌握之外,他还得知道如何更精确地抓住进场的时机。这倒不是说骆九思从此以后对市场的判断都正确,没有人能做到这点。不过,他的确很认真地研究财务和经营方面的东西,他分析资产负债表,也尝试了解各个产业的细节。

  有知识,才有力量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美各地所盖的新房子,都把室内水管线路当成了基本配备。在房屋大量兴建的时代以前,倒不一定每栋房屋都会配置室内的水管线路。不过,在雷卫镇(Le4ttowm)发生了爆炸事件,以及市郊的住宅区开始兴起之后,人们盖房子的时候,就会把每一样必要的配备都包含在里头,以便过着舒适而现代化的生活。另外,虽然从好几十年前开始,盖房子的时候就会把室内水管线路设好,但在厨房和浴室方面,情况可不相同。我们现在认为厨房和浴室里头一定会有的标准配备,在全国各地出现完整的社区规划之前,可不是这么回事。
  室内水管设计刚开始时,一般家庭所用的水槽都有两个水龙头,一个是热水,一个是冷水,因此,一不小心,手就会被热水烫伤,要不就是被冷水冻到,这种事经常发生。不过,聪明的美国人想到了解决的办法,美事可公司(M6scoCorp)ratlon)的创办人发明了只有一个水龙头的水槽,这位创办人只不过灵机一动,就靠着这个不算是高科技的发明,而建立了成长快速,获利能力又强的公司。
  到了70年代,骆九思觉得美事可公司在单一水龙头的生意上,已经没有继续成长的空间。不管是新水龙头的销售,或是汰换双水龙头的业务,都已经进入了成熟期。同时,别家公司在发现单一水龙头的生意有利可图之后,纷纷进入这个市场,使得美事可公司不得不降价因应。另外,骆九思发现,人口结构方面也出现一个和这个行业有关的变动趋势。在二战后出生的一代,以惊人的速度组成了家庭之后,水龙头销售业务已经缓和下来了,战后婴儿潮的这批人,都已经成了家,也在新的经济形态里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因此,房屋兴建和组织家庭这两件事,在70年代同时达到了顶峰。战后出生的人在刚买来的房子里,开始享受着安静的家庭生活。
  事实上,从绝对值的角度来看,新房屋的兴建也的确是在70年代初期,创下美国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此后,不论在哪个经济复苏的阶段,新屋建造的成长力道,就再也没那么强劲了,在80年代和90年代,新屋建造的状况一直没办法赶上当时创下的高峰。对骆九思来讲,已经有足够的迹象显示美事可公司的股价应该会下跌,因为它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这家公司也意识到了这个事实,于是像疯子似的购并其他成长速度较快的行业,希望这种作法能振衰起弊,让公司重获生机。然而在骆九思眼里,这种疯狂的并购行动,等于是公司主管公开承认,水龙头的业务已经不再是会生金蛋的母鸡了,因为如果这门生意仍然有搞头的话,就没理由这么急着让业务走向多元化。
  除了这些以外,另外还有个问题,那就是美事可公司的股价相当高,市场的成交价和其预期的盈余比起来,高出太多倍。卖弄一下华尔街的术语,也就是所谓的“高市盈率”的股票。市盈率是一般用来评估股价的重要指标,而高市盈率的意思,就是说从过去的标准来看,这样的股份是太高了。因此,骆九思决定放空美事可公司。他先把股票卖掉,然后等着看这水龙头公司的股价像水槽的水位一样快速下降。
  就在他逐渐看破水龙头业者的手脚时,他发现有个行业倒是颇令人着迷,那就是制造民用波段无线电对讲机(citizen6bmdradto)的公司。货柜车司机经常在高速公路或乡间小道上奔波,而他们在这种漫长而无聊的旅程途中,就是用这种通迅器具来互通讯息。在70年代中期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货柜车司机的文化竟然紧紧地抓住了全国民众的心。那时候,几乎男女老幼都努力模仿这些开着18轮大货柜车的司机。这可以称得上是美国文化史里头,最让人尴尬的一段期间了。大货车司机有他们自己的特殊用语,后来有不少人把他们拿来用在日常生活上,但这样的风气一下子就过去了。
  当时,这股无线电对讲机带来的风潮,影响的层面相当广,有些热门歌曲就把货柜车拿来当作主题,还有人干脆把他们的故事拍成动作片。这个阶段刚好是在迪斯可开始风行之前,也刚好是在摇滚乐逐渐退潮之后。不过,还好,对真正的文化爱好者来讲,这只能算是当时蓝领阶级的一种消遣娱乐罢了,而且消失的速度很快,就像货柜司机轰隆隆地把这18轮的巨物开出城外的速度那么快。然而,无线电对讲机的销售,在70年代初期和中期却出现了爆炸性的成长,每个人只要一上路,就把这玩意儿拿起来,彼此称兄道弟地进人了对方的世界。骆九思从这个行业中嫌了大钱,他买了江声公司(E.F.J山肋叭)的股票,这家公司专门制造无线电对讲机。在这段期间里,公司的营收和获利都大幅成长。不过,骆九思从无线电对讲机所赚到的利润,却因为卖空美事可公司而被吃掉了一部分。美事可的股价一直没有如他所预期的下跌。这档、股票让骆九思马失前蹄。他自己承认,当初失算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把功课作好。
  当初骆九思认为美事可大肆并购的作法犯了大错,因为他们必须借大笔的钱来购买和本来无关的公司。可是在该公司并购的公司里头,刚好有一家是专门制造警用无线电侦测器的公司。如果你的年纪够大的话,那么你应该记得,这种单向通话的通讯器具,在无线电对讲机风潮正盛的期间,也是相当受到欢迎的。那个时候,好管闲事的美国人就是利用这玩意儿去听警方的对话和紧急呼叫,然后在电视节目很无聊的时候,跑到事件的现场看热闹去。
  对骆九思来讲,不幸的是,美事可购并的这家专做侦测器的公司,营收在很短的期间内就从大约300万美元一下子暴增到超过1亿美元。因此,美事可的经营根基马上就巩固,并因而维持盈余。相对地,骆九思则必须承受亏损。结果,美事可的股价不仅没有下跌,反而还上扬,而骆九思的卖空策略则是一败涂地。
  具讽刺意味的是,在无线电对讲机和单一水龙头这两个行业,骆九思对他们的基本面都知之甚详。然而,他从来没想到他放空的公司,竞然会并购他非常看好的行业。简单来讲,他之所以赔钱,就是因为功课作得不够完全。他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美事可所并购的公司,竞然有一家从事的行业,刚好也是他自己在市场上投资的对象。
  这就是为什么骆九思一直强调要“把功课作好”的原因了。

八、Crash Tales 崩盘的故事 1

  小马是在1987年股市崩盘的时候,
  运用钱滚钱的方式赚到好几百万美元的。
  在他31岁的时候,
  就下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赌注,
  而且从此让他这辈子不愁吃不愁穿。
  虽然小马交易上的成功来得突然,
  但他可是经过了长期的训练和准备,
  才能够这么漂亮地出击。

  股市于1987年发生的崩盘事件,在现代的金融史里面,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虽然这次事件对一般大众所造成的冲击,并不像1929年那次的崩盘来得那么凶猛,但它对华尔街来讲,可真是沉重的一击。这次的崩盘,象征着80年代狂飙的时代已经宣告结束。同时,整个市场溃不成军的惨状,也提醒了专业投资人必须居安思危,因为行情突然出现一次反转,就对他们造成了这么大的冲击。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1987年的崩盘也很值得注意,因为它清楚地显示,国际金融市场的运作方式已经和过去大不相同。由于复杂的投资工具不断创造出来,加上科技发明带来的冲击,以及有能力于一瞬间就让资金在全球快速转移等,这些因素都对10年前发生的崩盘事件有推波助澜的效果。
  同时,这次崩盘也让个别投资人学到了一件事,那就是在盘势下挫的时候“逢低进场”,应该都不会有什么问题。的确,从1987年崩盘以来,投资人如果每次在股市下跌的时候,都进场增加持股的话,那么这段期间也已经获得了相当丰厚的报酬了。当然,很多人希望这次学到的经验,不会在下次股市出问题的时候让他们损失惨重。
  在1987年10月股市崩盘当时,以及事件爆发的前后几天,曾经有一些让人想像不到的状况发生。接下来的几个故事,就和这些离谱的事儿有关,知道的人并不多。这些故事可以让我们学到一点经验,但有几个只是想故意吓吓人,或让你觉得好玩罢了。

  泰山崩于前,面不改色

  从纽约证券交易所专业会员(specialist)的角度来看,1987年的崩盘是件难以置信的事,这些专业会员平常要为各种股票的买卖双方撮合交易。他们负责操控交易所的“竞价制度”(auctlon system),让股票能在交易大厅里顺利地进行买卖。他们会把卖方想卖多少钱告诉买方,也会把买方想以什么价值买进告诉卖方,而报价上的差异,通常是买卖双方各让一步,平均分摊。
  纽约证交所大约有2500档股票上市交易,专业会员除了要扛起竞价制度的重任以外,还得负责维持市场交易的秩序和公平性。例如,假定市场上有人想把某档股票卖掉,但却找不到买方,这时候专业会员也许自己就得把这些股票买下来,过几天有买盘进场的话,他就可以把这些股票转卖出去。简单来讲,当市场上没有卖方的时候,专业会员就得把股票卖给有意买进的人,而市场上没人想买的时候,他们也得自己把卖单吃下来。他们之所以这么做,目的就在于确保股市有足够的流通性,而且是有效率的。
  每一天,这些专业会员都让自己公司的资金承担着莫大的风险,如果哪天市场出现了什么突发状况,或是交易的时候不幸搞了个大飞机,那么他们的公司可能就得关门歇业。但这倒不是说干专业会员没什么好处,事实上,在股票市场负责撮合交易的工作由来已久,而且是利润相当高的差事。
  不过,专业会员还是会碰到连饭碗都保不住的时候。
  石家文就对这样的日了有过很深的体会。他从1948年开始,就在纽约证交所工作,也看过市场对各种出人意料的状况会有什么反应。例如,杜鲁门(HanyTlvrnan)在1946年的美国总统选举意外地获胜、肯尼迪总统遇刺身亡、越战爆发、杭特兄弟恶性炒作白银市场,当然还有1987年的股市大崩盘等。虽然他亲眼看过那么多悲剧事件,对整个国家和股市都造成了冲击,但他仍然是个很有幽默感的人,特别是那种面对灾难而表现出来的嘲讽式的幽默。华尔街过去在碰到悲惨的状况时,就会有人用这种幽默的态度来应对,这很多人都知道。
  对投资人和交易商来讲,1987年10月19日那一天,是个特别难挨而又让人精疲力竭的日了。在纽约证交所担任专业会员的人,当天更是受到了无法想像的重创。一整天,专业会员们都得从惊慌失措的卖盘手里硬是把股票买下来,价格一路下挫,他们在吃下这些卖单的时候,没有人能保证股价未来会有回升的一天。如果盘势全面崩跌,像是20年代那种极度恐慌的状况,那么这些专业会员的公司没几家能活得过那个礼拜。话虽如此,他们还是得把股票吃下来,因为除了他们以外,没有人会这么做,而这毕竟也是他们的职责所在。后来。黑色星期一结束的时候,没几个专业会员有把握第二天上午自己的饭碗还在不在。
  石家文以沙哑的语调,诉说着当时那种纷乱骚动的状况。他在华尔街那么久,但这样的惨状还从来没见过。当天市场一片慌乱,卖单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半天都过去了,但他连时间都懒得看,以为开盘才过了几分钟而已。在黑色星期一市场大溃决的当儿,石家文在早盘刚结束不久,想办法暂时逃离了现场,出来喘口气。街上吹过来的冷空气,让他重新打起了精神,而他有名的幽默感也在这时候浮了出来。
  就在他从里头走出来的时候,记者马上就围了过来,都急着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状况。有个记者问他,纽约证交所里头的情况如何,石家文就描述了市场上一片疯狂,失去理智的乱象。
  “里头的人都惨了,很多人过去40年在交易大厅建立起来的事业,一夕之间全毁了。里面那些人可能连吃饭的家伙都保不住。”但是,石家文也告诉那些急着抢独家新闻的记者说,整个交易制度还在正常地运作。
  “专业会员们在做他们应该做的事,团队的精神相当了不起。每个人都卷起了袖子,把分内的事情做好,让市场能发挥作用。”
  记者接着问:“到底亏损了多少钱?”
  石家文答:“好几百万美元,好几十亿美元吧,花了30年才把名声建立起来的专业会员,这下子全完了,30年的辛勤工作,全泡了汤。”
  记者又问:“你是专业会员吗?”
  石家文答:“是的,我是个专业会员。”
  记者为了想多写些和崩盘有关的猎奇消息,于是继续追问:“里头有没有人自杀?有没有人从窗户跳下去?”记者边问,还边流着口水,希望能抢到独家大新闻(在1929年股市崩盘的时候,华尔街盛传发生了多起跳楼事件)。
  这记者还问:“你自己的情况呢?你公司的情况又如何?你会赔钱吗?”
  石家文绷着脸,回答说: “30年的努力,在3个小时内就尽付流水。”
  记者又问:“在这种情况下,你打算怎么办?”
  石家文很认真地回说:“我拨了通电话给太太,然后要她把家里的保安员给开除了!”
  话一说完,石家文就回过头,继续作交易去。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

  每隔一段很长的时间,在天上掌管交易的众神,就会向下看着某个年轻的交易商,然后对着他露出关爱的眼神。不过,多数时候,诸神们还是会眷顾他们在凡间所挑中的实力派代表人物,像是索罗斯、史坦和(M1小既lSteinhMdt),以及罗伯森(J山anR()benLgDn)等。还有,大概每隔个一代,就会有个原来默默无名的年轻小伙子,像天纵英才似的,突然在市场上冒出头来。或许他耀眼的表现仅是昙花一现,而且只不过是于了一笔金额庞大,而又很漂亮的交易而已。
  马替若(Ma工ty Martino)的故事,就是如此(这是真人真事,但在他本人的要求下,我们用了假名,以避免让他和他的家人曝光)。小马现在38岁,但已经尝过市场大户的滋味,有资格写写股市作手回忆录之类的书了。他在舞台上充当主角的时间很短,前后加起来不过几个月而已,但这短短的几个月,就让他成了千万富翁。
  你知道吗,小马是在1987年股市崩盘的时候,运用钱滚钱的方式赚到好几百万美元的。在他31岁的时候,就下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赌注,而且从此让他这辈子不愁吃不愁穿。他靠着这笔交易,可以在还没被市场的压力和紧张情绪压垮之前,就从容地离开了华尔街。这笔交易,也让他的妈妈从辛苦的教书生活中提早退休,拿着一大笔钱,舒舒服服地过日子。另外,小马的妹妹、小马的客户、还有小马的公司,也都靠着这个很有眼光的决定而得到好处。小马就凭着一次敏锐的观察和大胆的行动,稳稳地在华尔街的名人堂上占了一席之地。
  虽然小马交易上的成功来得突然,但他可是经过了长期的训练和准备,才能够这么漂亮地出击。从他第一天到史密斯巴尼的选择权部门上班,到最后一天在摩根斯坦利担任衍生产品分析师,小马这辈子就是想作这么一笔金额庞大、而又能够扬名立万的交易。
  小马大学一毕业,就直接到华尔街工作。他还在念书的时候,有一年暑假到史斯密巴尼公司打工,天天跟在康培(G11Kemp)身边学习。马上就被金融市场给迷住了。他对市场实在太着迷,连毕业论文的题目都和股票期权有关。后来,论文里头的东西不仅让他还了大学的助学贷款,而且还可以应付未来一生当中的任何一笔账单。
  80年代初期的时候,小马在工作方面还在初学的阶段,而股市期权也在初步发展期。股票投资人头一次听到股价指数期权这玩意儿,也不过是一两年前的事,当时,还没几个人懂得怎样利用期权来作为避险和投机的工具。因此,小马虽然在选择权方面是个新手,但反正一切都刚开始,因而在市场上取得了有利的位置。后来,这项投资工具成了发展很快的一种衍生金融产品。
  现在你已经知道,股票期权和股价指数期权,基本上都是很简单的一种衍生金融工具。投资人透过这些工具,有权在未来某个日期以前,用事先决定好的价格,买进或者卖出某档股票或股价指数。期权一方面可以让投资人针对自己的持股来避险,另一方面,他们也不再真的进场买股票,只要用到买股票所需成本的一部分,就可以进行投机性的操作。和其他的衍生工具一样,期权的价格也是跟着投资标的价格波动,同时,期权也可作为个别股票或是股价指数的替代品。
  不过,有些和股票价格不全然相关的因素,却会反映在期权的价格上。例如,股市的波动程度、一般的利率水准,以及到期之前货币的时间价值(time value)等,都是在计算期权价格时的重要因素。我们说这些的目的,不是想让小马的故事听起来好像很复杂的样子,而是希望能显示出期权在定价和实际的操作策略方面,实在是不容易搞懂。
  期权价格的决定,是透过复杂的数学公式计算出来的。发明这种计算公式的,是两位真的懂得这玩意儿的大学教授,交易商可以利用所谓的“布莱克一斯科尔斯”(功ack—Schol朗)模型(以这两位教授的姓来命名),把期权的合理价格算出来。期权交易商如果能够找到期权市场的价格差异,并且根据期权和标的投资对象之间的价格异动来操作,就能赚到钱。布莱克教授(Fisher功acN和斯科尔斯教授(Myron Scholes)了解这些理论是怎么回事,并且协助创造了和股票有关的期权市场。这两个人头脑这么好,大概不会有人想邀请他们参加舞会。
  毫无疑问,这些东西会让人一个头两个大,但小马就很懂得这些数学公式的窍门,才能变成千万富翁。小马先在华尔街的几个中等规模的公司做事,学习有关期权方面的东西,并且是从最基础开始学起。到了1981年,小马进入摩根斯坦利这家华尔街的龙头公司。当时,该公司刚刚成立衍生金融商品的部门,而小马就是加入这个部门,并且开始认真地研究这些神秘兮兮的期权、期货,以及其他“人工合成”的金融投资工具。到了1987年,他已经准备就绪,就等着在华尔街名利双收了。
  这个时候,有家叫做利而禄的公司,正忙着在华尔街打响自己的名号。他们在市场上大力推销一种主动避险的概念,投资人称之为“动态避险” (dynamic hedging)。后来,大多数人都把它叫做“投资组合保险”。这种复杂的投资策略可以让基金经理人拿来作为避险之用,而且曾经对华尔街的运作造成相当大的影响。简单来讲,投资组合保险这种策略,可以让股票投资人不至于因为股市意外地下挫,而在投资组合方面蒙受亏损。根据这种投资手法,基金经理人应该以手里的投资组合为对象,然后在市场上大卖股价指数期权,或是股价指数期货,以便在股市下挫时,可以在这方面获利。事实上,基金经理人在持股部位不变的情形下,等于是在期权及期货市场卖空。期货被用来作为投资组合的代用品。如果基金经理人对衍生金融商品“作空”,那么股价下挫,他们就能赚到钱,并且弥补他们在股市承受的亏损。采用这种作法的话,他们在股市碰到空头行情的风险,就被“动态地避险了”。投资组合保险是一种神秘的“黑盒子”策略,它要投资人不断地卖出期货或是期权,直到股市不再下跌为止。
  不过,有个问题当初的人没有想到,那就是不断抛售这些衍生工具,会加重股市的跌势。因此,每次根据投资组合保险在市场抛空的时候,都会触动另外一波的卖压,这种恶性循环在1987年10月19日那天,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
  小马当时是在摩根斯坦利的期权部门工作,他发现这种避险方法实际上根本避不了险。他心里想,如果每个人都在同一个时间试图为投资组合避险,那结果一定是一片混乱,没办法收拾,而在这种乱局之中,投资人个个都急着抛售头寸,最后的结果就是迫使股市崩盘。
  这样的论点,当时根据投资组合保险来作投资的人,从来就没有认真思考过。当初发明这种投资策略的几个“天才”认为,绝对不会出现一连串的事件,迫使所有的投资人一个接一个地采取投资组合保险的手法。他们认为,这种现象会让股市加速崩盘,但他们当时根本看不出会崩盘的迹象。
  的确,在华尔街的历史里,投资人都急着离场的现象并不常见。过去曾经发生恐慌性卖压的时间,分别是在1871年、1914年、1921年、1929年、1937年、1969年、1973年、1978年,以及1979年。这些情况都是市场先出现一片疯狂的气氛,最后造成股市暴跌。但是真正的崩盘,则是好几代才会出现一次,而在1987年的时候,没有人相信自己是属于“崩盘的一代”。
  事实上,股市在1987年一直不断地攀升,连最老经验的专业投资人都没想过市场会不会下跌的问题。以当年的前16个月来看,道·琼斯工业股价指数的涨幅就高达27%,让人看得傻眼。当时涨势之凶猛,在市场的历史里还找不到先例。借用20年代的一句话来形容,就是市场的荣景看起来已经达到了“永久的高峰”,永远不会下来(著名的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费雪[1r6n8FIsllo],曾经在1929年用这句话来形容当时美国的经济状况,但这句话说完一个礼拜之后,股市就出现了崩盘,而经济大萧条也紧跟着而来)。
  小马从先人的经验里学到了教训,于是直觉告诉他,在80年代主导着整个市场的投资人群体心态,也许会像1929年一样,突然让市场出现恐慌性的卖压。小马和周遭的那群多头不同,他根据自己的直觉,想到过去历史上曾经发现过的状况,也就是多头行情和某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加在一起,曾经击碎当时每个人对经济所抱持的乐观期待。
  小马把市场在1929年的“样子”拿来和1987年作比较,他发现当时市场的模式,和60年前的情况可以说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他把两个时期的走势图形放在一起,对照着看,发现市场每一个阶段的走向都非常雷同。在1987年的图形里惟一还没出现的走势,就是后来在1929年摧毁了整个盘局的急跌行情。小马相信,如果真的能够鉴古知今的话,那么股市即将出现的崩跌情况,将是华尔街近几十年来所承受最沉重的打击。同时,小马也认为,美国利率从1987年4月开始猛然上扬,更会加速市场的跌势。
  像小马这种交易商,是想到就会去做的人。他坚信一件事,那就是不管原因是什么,反正华尔街正在死命地重蹈历史覆辙,而且情况相像得让人吃惊。而且,这不仅是上次那样的崩盘而已,由于现在有一些让人搞不透的电脑交易方式,杀伤力更大,因此这回崩盘的力道会更惊人。这种黑盒子似的投资策略将引发的卖压,会使得1929年的崩盘感觉像是在公园里散步一样不算什么。因此,小马决定要孤注一掷,作他这辈子最重要的一次交易。
  到1987年10月,小马开始大量地下注。他赌股市会大幅下挫,而且很快就会发生。事实上,如果小马当时就赌股市会崩盘的话,那也不算夸张,这倒不是说小马希望市场发生悲剧,但他的研究使他相信一件事,那就是股市有史以来最强的多头走势,和过去一样,将会以悲剧收场。根据小马算出来的结果,如果股市下挫,那么跌幅大概会达到20%左右,才能修正过去几个月以来涨幅过大的现象。同时,他也相信在现代的交易技术下,科技的进展加快了金融市场的交易速度,因此这么大的跌幅,有可能会在一天之中就出现。
  在确信股市将要出乱子之后,小马开始寻找适当的期权投资工具,以便在股市崩盘的时候能得到最大的利润。他后来挑上了标淮—普尔500期货的期权卖权,如果股市下跌,期权卖权的价值就会增加。因此,假定小马猜对了,股市真的大幅挫低,那么期权的价格就会额涨,而他也会跟着一夕致富,他所运用的操作策略,可以让他用非常低的成本,就可以大量持有这种复杂难懂的投资工具。如果他猜对了,那它们的价值会急速扩增,但如果猜错了,小马就得承受巨额的亏损。
  小马为他自己、他妈妈、他姊姊、以及客户所买的期权卖权,价格低得让人无法相信。它们之所以那么便宜,用市场的术语来说,是因为它们是“价外”(皿tofthemoney)的,意思是说,期权的价格实在是远低于股价指数,除非市场出现了难以想像的大灾难,否则指数是不可能跌到那个水准的。小马买进的价格是每张0.0625美元,他买了无数张,甚至还借了5000美元给他妈妈,让她也进来玩玩。
  道·琼斯工业指数在8月的时候,就已经触及顶部了,当时指数一度涨到2722点,创下当时的历史新高。后来,美国的利率开始上扬,美元汇价却急速下滑。同时,美国和德国的贸易紧张关系升高,而雷根总统也在波斯湾和伊朗干上了。于是乎,原来被认为已经攀上“永久高峰”的股市荣景,突然间变得好像只是过眼云烟而已。到了9月,市场开始失去镇定,气氛显得骚动不安,到了10月,小马预期会出现的大跌走势就开始了。
  不过,投资人当时却仍然相信在9月过后,市场的跌势就会结束,因为9月向来是一年当中股市表现最差的月份。
  但小马可不这么想,他认为盘势马上就会大跌。于是,他在10月初开始采取行动,因为他知道进场的时机是最重要的,他把市场上所能找到的便宜卖权全给买了下来。两个星期以后,股市的大祸终于临头。
  在10月16日结束的那个礼拜,道·琼斯指数就下挫了350点,小马的卖权价格暴涨。原来买的时候每张是0.0625美元,现在已经跳升了9美元,每张期约的价值整整涨了144倍,光是10月16日当天,道·琼斯指数一天就跌了100多点,是有史以来单日指数跌得最多的一次:这就是小马预期会发生的崩盘吗?他觉得忐忑不安,是不是该获利出场,见好就收?
  事实上,从各方面来看,股市其实在9月和10月就已经算是崩盘了,道·琼斯工业指数从8月的2722点一路跌到10月16日的2240点,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暴跌了480点。但是小马决定再等一天,因为他觉得真正的高潮就要出现了。
  现在,每个人都知道黑色星期一是怎么回事了。1987年10月19日,是股市有史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当天道·琼斯工业指数狂泻508点,一天之内就重挫了22.5%!小马的卖权价格从原来0.0625美元飘涨到50美元,比当初的价格涨了800倍,小马的妈妈原来投资5000美元,现在一下子变成了400万美元。于是,小马的公司,小马的姊姊,当然还有小马自己,就在股市暴跌之际,狠狠地大捞了一笔。他细心地作了功课,而所得到的报酬,在市场上很难找到足以比拟的。看起来,小马是又厉害又幸运。
  由于股市跌得实在太掺,华尔街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创,小马心想,虽然自己判断正确,赚了大钱,但他可能永远都得不到这笔钱。如果华尔街整个崩溃了,那么就算这笔交易赚了钱,可能也没办法兑现。期权的交易是一种零和游戏(肥抛—肋mgame)有人赢钱,就一定有人赔钱,小马是从别的交易商那里把卖权买过来,因此,他们赔掉了小马所赚的钱!如果他们都破产了,那又有谁把钱付给他呢?
  不过,对小马来讲,幸运的是整个交易制度并没有停摆。华尔街在股市崩盘之后,整个瘦了一大圈,但交易制度存活了下来,而小马也拿到了他赚的钱。小马心里想,假使当时连交易制度也跟着毁了,那就算真的拿不到钱也没办法。毕竟,如果真是如此的话,那每个人都得在同一条船上,大伙儿只好一块儿共渡难关了。还好,小马的那笔账后来还是结清了,他赚了“好几百万,好几百万,好几百万美元”。他自己不愿意透露到底赚了多少钱,但别人证实他那次真的大赚了一票。华尔街传说他总共赚了1300万美元。
  小马后来在1989年离开了华尔街,搬到美国中西部一个高级的滑雪度假区,陪伴孩子们一天一天地长大。他仍然在市场上进出,且甚至还打算下一次大注。他认为目前的贵金属价格过低,简直低得不假话,就像1987年股票价格过高一样,特别是黄金,更是被低估了。
  再一次,他又是属于市场里的少数,但在知道小马过去的战绩之后,你会和小马对赌吗?

八、Crash Tales 崩盘的故事 2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李易(Wang Lee)在华尔街所从事的职业,以市场的行话来讲,是个“裸部位”的期权卖出人,以收取权利金(Premium)为业。当然,这意思不是说,李易在芝加哥期权交易所卖期权合约给买方时,除了脸上的笑容以外,身上什么都没穿,不是这个意思。以市场的术语来讲,它的意思是说,李易是个卖期权合约的交易商,但从来没有为他的交易进行避险。之所以用“裸”部位的字眼来形容,是因为每次李易作交易的时候,因为没有避险,如果行情出现大幅波动,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不管是涨是跌,他都必须承担这样的风险。这种不作避险的交易方式,有一天真的让他在市场上赔得精光,只剩下身上穿的衣服而已,这就是交易商生涯的本质吧。
  李易是香港来的投资人,在芝加哥期权交易所拥有会员的席位(这是真人真事,但故事里用的是假名)。在1987年股市崩盘前的那几年,他已经是期权市场里的主力大户,并且在1987年10月14日(周三)之前,在银行户头里的现金就有1200万美元。不避险的裸部位期权卖出人,在这一行里算是投机性最强,但风险也最大的工作。
  李易在市场是以销售期权合约为主,这些合约的价格不是远高于标准一普尔1OO指数,就是远低于该指数(在芝加哥期权交易所,标准—普尔1OO被称为OEX(,也就是期权交易指数[则血3s毗比阳index]的意思)。他所卖的是标准—普尔一OO指数的“价外”卖权(put)及买权CALL)合约。他在卖出这些合约后,从买方那儿拿到的钱,在市场上叫做“权利金”,也就是期权的价格。买进合约的人,则等着看他们在市场下的赌注,能不能让他们赢钱。
  如果市场出现大涨或大跌,那么期权的买方就赚到钱,相对地,如果行情没有达到当初卖出的价位,那就是李易赚钱。期权如果在到期之前未能达到履约价格,就变得没有价值了,这样的话,李易就可以把当初收取的权利金稳稳地放到自己口袋里。期权的价格离标的市场的行情越远,那这些合约变成“价内” (inthemoney)的可能性就越小。因此,不说也知道,李易卖的合约都是非常的“价外”。同时,不说也知道,李易因为这样而赚了很多钱。
  像李易这样的专业交易商,多半是把合约卖给一般大众,不过,当他们这么做的时候,通常都会同时买进标的股票的对冲部位,以降低交易风险。举例来看,如果他们卖出一张标准—普尔一OO指数的买权,那等于是“在市场上放空”。在市场上把期权的买权合约卖给别人,等于是赌股份会下跌,因为他们卖出的是买进标的股票的权利,如果不幸股价上涨的话,那么买方赚钱,卖方则赔钱。
  为了要对这样的交易避险,卖出买权合约的人,也许会真的买进标的股价指数,来作为避险的工具。这么做的话,假如标准—普尔一OO指数上扬,那么买权合约的价值可能会下跌,但由于股价指数的价格上升了,因此就抵消了期权卖方的亏损。同样的道理,如果当初卖的是卖权合约,那么避险的策略就和上面的例子刚好相反。
  如果这些还不够复杂的话,那我们再看看李易这种“裸部位”的期权合约卖出人。李易在市场卖标淮—普尔一OO指数的卖权和买权合约,但从来不因为暴露在行情可能大幅波动的风险之下,而作任何避险的动作。他只卖期权,就这么简单,从来就不管这笔交易会承担什么鸟风险。
  只要行情能维持区间波动,或缓慢而稳定地上扬,那李易就能因为卖出期权而赚到钱。不过,假使盘势突然向上冲高或向下猛跌,那么他卖出去的合约对买方来讲,就变得很有价值了。意思就是说,由于买方这把赌对了,因此李易必须付钱给他,裸部位的期权卖出人几乎就像在赌场里头作庄的人一样,只要没有人在价差上猜对了,那就是一门相当不错的生意。
  李易在1986年和1987年这两年,大部分的时间都干得不错,赚了不少钱。股市在这段期间的涨势,都在预期之中,而且是稳定上扬。在1987年10月14日以前,他靠着期权所赚来的钱,以个体户交易商来讲,算是相当不可思议的,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短短的15天以后,这个人竟然就彻彻底底地在交易大厅消失了。
  在10月19日当天,道·琼斯工业指数重挫22%,其他的股份指数,像是标准—普尔一OO指数,也一样跌得很惨今今。这表示,当初李易卖出的卖权合约,原来以为很安全,但现在对买方突然变得非常有价值了。当然,对李易来讲,这也表示那些卖权合约变成了巨额的负债,由于盘势跌得实在太惨,因此李易原来的1200万美元获利不仅在一夜之间全赔光了,而且反倒还亏损了7500万美元。他这次全军覆没,没剩一兵一卒!
  假如李易是职业篮球赛赌盘的组头,那当时的情况,就像是某个老吃败仗的球队,在比赛终了哨音刚响的时候,突然有个菜鸟球员有如神助地长射进网,击败了原来大家都看好的对手。于是,每一个赌对了球赛结果的人,都可以从这个组头的手里拿到一大笔赌金,他几年来建立的事业,立刻化为幻影。
  李易的财富在不到3天之内,就突然掉了9000万美元,他整个垮了。事实上,他没有办法把钱付给当初向他买期权合约的人,他根本没有钱弥补那么巨额的亏损。因此,必须由他的清算公司来帮他偿付这笔钱,也就是为他的交易作担保的公司必须付这笔钱。
  后来故事是这么说的,第一投资顾问公司(FiItopt沁贴)被迫得帮李易把不够的钱全数付清。这家公司是大陆银行(勘ntinentdBank)的子公司,在1987年股市崩盘的那个星期,芝加哥到处谣传说,第一投顾因为在期权市场的亏损过大,已濒临破产的边缘,后来是因为母公司大陆银行伸出了援手,才免于遭到破产的命运。但讽刺的是,大陆银行自己在3年之前,也是靠着联邦政府及时伸出援手,才不至于宣告破产的。
  于是,就凭李易一个人,差一点就让这家银行破产。1987年10月的第三个礼拜,金融市场遭到了强劲的冷锋侵袭,而李易那种裸部位的卖法,使得整个集团暴露在这股寒流之中,不停地打哆嗦。
  从那时候开始,就再也没听过这个人的消息了。

  穷必变,变必通

  美国诗人桑德柏(CarlSandburg)曾经把芝加哥形容为“大人物的天下”。在芝加哥的期货交易所里,就有一大堆长期在这儿工作的人,天天挤在交易大厅里,为了更多更多的利润而彼此死命地推挤拉扯。不论是历史较久的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和商业期货交易所,或是位于拉塞尔街,成立时间较短的期权交易所,都可以看到这种代表着资本主义精神的原始本能。在交易大厅里,人人彼此对喊,比手画脚,不分男女,大家往前推,向后挤,个个都想在这个美国人的梦想里,争得自己的一片天空。有时候,交易所的景象会让人觉得不堪人目,因为每个人都挤在钱堆里打滚,贪求无厌地在狂热的气氛里买卖交易。
  在这些交易的地方,芝加哥期权交易所就很能把实际的状况清楚地反映出来。交易所里有一个规模相当大的交易厅,里头大概可以容纳400名交易商,是专门买卖标准—普尔一OO指数期权的地方,大型的机构投资人可以在这里透过指数期权的买卖,来为他们的持股避险。标准—普尔一OO指数是一种包含了100档大型股票的指数,通常在机构股资人的投资组合里,都能找得到这些股票。由于标准—普尔一OO指数在市场上相当受到欢迎,这个交易厅也就显得特别忙碌。交易厅里的400位交易商每天在这里都接下了几千张、几万张的期权买卖单。
  在1987年以及之前的几年里,标淮—普尔一OO指数期权曾经被用来作为某些复杂的投资策略的重要工具,大型投资机构有时候会运用这种股票和期权的策略,来为他们在股市的投资避险。要不,就是会用这种操作手法,在强劲的多头行情里藉势投机,那时候,市场已经连续狂飙好几年了。
  不过,每个人都知道,那一次的大牛市行情后来是以崩盘来收场,但在悲剧性的结局发生之前,芝加哥期权交易所曾经发生过一些很难想像得到的事。
  在股市崩盘前的那个礼拜,原来最多可容纳400人的交易厅,几乎每天都挤得满满的。事实上,由于市况像疯了一样,每个人都急着在场上杀进杀出,因此,有几天大概有1000个交易商想硬挤到里头去。不仅如此,这么多额外的交易商不仅硬想闻关,他们一旦进去了,就根本不想离开。毕竟,当时市场的情况过于混乱,赚钱的机会固然很大,但赔钱的风险也不小。因此,称职的交易商是绝对不会擅离职守的。
  同时,对交易商来讲,能找到一个很好的交易位置,也是最重要的事。负责撮合买卖的人都在交易厅的中央执行交易,于是交易商绝对有必要找到最好的位置,才能抓住他们的注意力。因此,几乎没有人会在中午吃饭的时候离场,甚至连上个厕所休息一下的人都很少,原因很简单,他们除了担心好不容易抢到的位置会不见以外,更担心行情突然出现变化的话,那他们连投资的钱都会不见。
  传说有这么一个交易商,那一年就因为自己身体方面的残缺,而在交易的时候占到了便宜。这个人长年一直在和结肠癌对抗,他虽然没被可怕的绝症打倒,但却没办法以传统的方式来排泄体内的废物。罹患结肠癌的病人,通常都会使用人工肛门来排便,这种专门用来收集排泄物的东西,平常就装在下腹部的位置。
  听说,这位交易商让这个小袋子的功用好好地发挥了一下。在1987年股市大幅波动的那个星期,市场疯狂的气氛达到顶点时,据说这个交易商连一次都没有因为要“方便”而踏出交易大厅一步。正因为他在交易厅的位置从没被人抢走过,因此工作效率也就高过了其他许多人。毕竟,人的耐力再大,偶尔还是得上个厕所方便一下。
  有个交易所的资深职员说,不久以后,其他的交易商也赶快打电话给医生,希望自己也能装一个这样的小袋子在身上,以便在行情突然出了状况,让人措手不及的时候,能够有个临时应变的措施。

  君子动口不动手

  在股市崩盘的那个礼拜五,股票市场和期权市场都失去了理性。当天行情出现巨幅的波动,道·琼斯工业股价指数收盘也重挫了103点。股价指数在那个星期已经跌了好几百点,一整个礼拜以来市场上的抑郁气氛,在这一天达到了顶点。
  刚好在星期五,也就是10月16日这天,有一位期权交易所的高级主管,正带着几位日本官员到交易所参观,其中包括了日本大藏省次官在内。当天市场的交易异常热络,但交易商似乎都能以平常心来执行手上的单子。在市场气氛如此疯狂之际,他们还能保持轻松自在的态度,颇让这几位远从日本来的客人感到印象深刻。
  收盘的时候,很多交易厅里的人已经被当天激烈的交投搞得精疲力竭,而在股价大幅挫低后,更担心自己是不是破产了,公司会不会被迫关门歇业(那个时候,他们并不知道下星期一的情况会更令人吓破胆)。
  但对这些带着日本客人来参观的交易所主管来说,一件不幸的事情正要发生。这事儿对交易所的形象简直是一场灾难。就在交易所敲钟收盘时,一整天下来几乎让人发疯的市况,终于连脑筋最清楚、经验最丰富的交易商也都遭了殃。在交易大厅上,有人因为几笔交易有争议而开始吵了起来,并且动手干上了。这些人相互拉扯推打,立刻吸引了日本客人们的注意,他们好奇地看着这一幕拳打脚踢的场面,然后询问场子里发生的骚动是怎么回事。
  这位主管很高明地提了一个日本官员们能够理解的说词。
  他说:“这是我们收盘的一种仪式”。说完,就把他们带到别的地方去了。
  日本官员听了之后,点点头,笑了笑,对交易场子里这种具有仪式作用的演出表示了赞同。

  我的故事

  1987年10月的时候,我到芝加哥旅行去了。平常报道财经新闻的工作忙得让人喘不过气来,刚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休息一下。我有个认识多年的好朋友,在医学院念书,那时候正在芝加哥的西北大学接受训练。老朋友了嘛,他问我想不想和他一起到芝加哥的街头逛逛,保证每个人都能从瑞旭街(RushSt肥t)到密西根大道(MichiganAvenue)这一带找到自己喜欢的乐子。
  这么好的建议谁拒绝得了。我打算去看看芝加哥的景观,听听这个全美第二大城最有名的爵士乐,参观一下让人叹为观止的艺术研究院:ArtImtitute),然后再到吉奥达诺餐厅(G沁出Lmlo),吃吃分量像巨无霸那么大的菠菜比萨。这样的旅程安排真的很棒,我诚心诚意地向各位推荐。
  当然,我对衍生金融商品这玩意儿也感到非常好奇。这种投资工具在当时越来越受到投资人的欢迎。吊诡的是,股票期权和股价指数期货的大本营,都设在芝加哥这个地方。它们交易的地点,就在梅勒德做主席的商业期货交易所,或是阙珀文(BhkeChapman)所主持的期权交易所。在我开始计划这趟行程的时候,就打算给自己留点时间,到这个衍生金融世界的圣地来朝拜一下。这几个交易所的位置,就在拉萨尔街和威克衔(Whacker)的转角处。
  很吊诡地,就在我原来计划要到芝加哥的那个星期左右,期权交易所刚好规划了一个交易训练的课程。于是,我很快更改了行程,把出发的时间移到1987年10月17日。那个时候,我并不知道这次的休假计划,竟然会变成整个职业生涯中最有价值的经验。
  出发到芝加哥之前的那个礼拜,金融市场的走势出现大震荡,波涛汹涌。电脑程式交易和投资组合保险的投资手法,使得股市顿时天旋地转,摸不透方向。这种操作手法大量运用和选择权和期货有关的投资策略,十分复杂,而我在短短几天以后,就会站在第一线上,实地了解这些东西所带来的影响。我离开洛杉矾前往美国诗人桑德柏描写的神秘之都时,刚好是10月的第三个礼拜。
  大概是命中注定吧,接下来的那个星期一,刚好是所谓的黑色星期一,也就是股市大崩盘的日子。不用说,我原来打算要参加的选择期权训练课程,被取消了,原来有25个磐伟博公司派来参加课程的经纪商,也立即被调回办公室去应付慌了手脚的客户。
  至于我自己,则在事先没有计划的情况下,为则FNN财经电视新闻网作了第一回合的立即实况报道。后来也接着作了很多次现场报道。而地点,就在全国交易最慌乱,受到冲击最大的交易所现场。当天我对股市崩盘所作的实况报道,总共不下7次。对我来讲,这可真是收获最多的一次“休假”了。后来,我整个礼拜都留在那儿工作,并且经常从选择权交易所的大厅作现场报道,向满头雾水的观众们解释这种稀奇古怪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到底在这个令人难忘的星期里,对金融市场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不过,回想当时,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倒是和那个礼拜实际发生的乱象和惨状没什么关联。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为什么那么长的时间以后,市场才开始有人以幽默的态度来面对这桩悲剧。
  我这么说,并不是故意要以冷酷的态度,来看待这件让某些交易商的生活毁于一旦的惨事。只不过很多人都知道,这些头脑反应很快,凭着直觉和经验来做事的人,通常在发生悲剧事件的时候,都会表现出一种辛辣的、嘲讽式的幽默感。但这次不同,一直看不到这种现象。
  记得在挑战者号太空棱爆炸事件发生之后不久,从纽约到芝加哥的交易室里,到处都可以听到有关这个悲剧的笑话。同样地,不久前在圣地亚哥(SBnmqo)发生夺走20条人命的麦当劳血腥惨案后,也是如此。但这次则不同,在股市崩盘后好几个小时,甚至好几天之后,还是听不到有人用好玩的态度来谈这件事。
  后来,在10月22日星期四那天,终于有个交易商向我走过来,说了几个和崩盘有关的笑话给我听。这个人叫做布雷边(T、ombady),当时是麦金隆公司(TLDnlponMcK5Mon)的交易部门主管,我们后来成了朋友。那天,他到交易所的记者室来,把我叫到旁边,说了几个逗人发笑的市场趣事给我听。这些笑话现在很多人都听过了。
  他问道:“你现在看到雅痞型的经纪商,该怎么称呼他?”
  答案是:“侍者”。
  “如果有个经纪商爬到树上去了,你怎么把他弄下来?”
  答案是:“把绳子切断。”
  “雅痞型的经纪商和鸽子有什么不同?”
  答案是:“鸽子还能在剧BMW汽车上下蛋,但经纪商却无法为BNW预付定金。”(译注:这是一语双关,都是瑚MAKE a deposit。)
  在他说完这些以后,我问了他一个问题。
  “嘿,小白,为什么花了4天的时间才听到你说这些笑话?记得当时太空棱爆炸的时候,还没过几秒钟,笑话就已经从交易室飞出去了。那时候,人是当场就死了,而你们只是赔钱而已!”
  小白的回答很简单:“说得好!”

九、Street Talk 街谈巷语

  在华尔街,
  每个人都想成为传奇性的人物,
  有些人藉着投资方面的功力而达到了这个目标,
  但也有人因为特异的行为而让人津津乐道。

  华尔街一直都是个狂野的地方,不仅在钱的方面不知节制,在人的行为方面也不知节制,后者更是恶名昭彰。不过,华尔街和以前不同,已经不再完全属于男人的地盘。在工作环境和社会风气都改变了以后,当初华尔街那种没事就有人喜欢恶作剧,或是四处泡马子的作风,已经明显地收敛了许多。在华尔街,男人的圈子固然依旧存在,但已经不再像以前那么风光了。

  大众情人

  梅成柯是纽约证券交易所资格最老的会员,他回想在20年代和30年代的时候,有时候在市场收盘以后,会带着同事回到宾州史葛兰屯这个地方。在那儿,当地的妓女会等着他们,很多同事每个星期四或星期五晚上,都会跑到这个黑漆漆、脏兮兮的煤矿城来寻欢。他们会告诉家里老婆说,有事必须到“水牛城”一趟,周六下午就会回来。
  后来的几年里,也发生过类似的状况,都是些好色之徒行为出轨的故事。 《掠夺者的游戏》 (2A‘只r06D20r75B6“)一书作者布鲁克(O)nnieBlNl太),就详实地记录了蓝伯特公司和客户在比佛利薇霞旅馆(Beverty WilshireHote)里的风流韵事。据说,他们的客户会和一群伴游小姐到这个旅馆的8号别馆来谈点生意,后来这个别馆因而声名大噪。在华尔街,客户服务向来是谈生意时很重要的一环。
  华尔街目前在这方面已经比过去要收敛许多,但偶尔还是会有一些韵事传出。现在之所以没像过去那么猖狂,或许是因为女性在华尔街的地位已经大幅提升,以至于男人的圈子也跟着历史渐渐地褪色。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市场的压力太大,工作量负荷不了,因此根本没什么时间去找乐子。不论如何,华尔街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肉欲横流了。
  话说在70年代初期,有个名叫孟唐浪(Willie入Iontana)的基金经理人,在业界表现优异,前途无量(这是个假名,真正的小孟要求不要让名字曝光)。他是个单身汉,一个人在曼哈顿过着舒服的日子。他小时候在美国靠南部一个偏僻的州长大,很多和他同属于早期“以自我为中心”(medec9de)年代的人,个个都是泡马子的高手。不过,小孟在泡马子这方面的表现并不突出。
  虽然如此,他对女生还是很感兴趣的。小孟回忆说,很多年以前,有天他接到了一通朋友打来的电话,邀请他去参加一个派对。去的人都是经纪商和交易商,这会是个典型的同业聚会。大伙儿在市场上辛苦地鏖战了一天以后,可以好好地轻松一下,聚在一起聊聊。
  但是,小孟到了那里以后,发现除了在市场上常见到的熟面孔以外,现场还来了不少漂亮的小扭儿,让他心里着实吃了一惊;不过,我们知道,金钱毕竞还是最强力的春药。
  过了一会儿,小孟在里头认识了一个女生,彼此谈得很开心。这个女郎长得十分标致,年纪又轻,她觉得小孟很有吸引力,讲话机智逗趣,而且态度斯文有礼。同样地,小孟也被她的风采给迷住了。小孟后来很骄傲地说,那天大家认识了几个小时,喝了些酒,也谈了一些话以后,年轻的小姐竟然主动开口问他愿不愿意陪她走回家,因为她担心时间这么晚了,一个女孩子在纽约的街上可能会碰到坏人。小孟永远都是个有礼貌的男士,于是便答应陪她走回她住的公寓。当时,小孟心里很希望能说服她再和他见面,也许过几天可以一起出来吃个饭。
  没想到,这个迷人的金发美女请他进去喝点东西,而且在他还没完全搞清楚状况之前,小孟就成了入幕之宾,兴奋地成了征服对方的英雄。
  第二天上午,小孟觉得雄赶赳,气昂昂,很有男人的气概。他迈着大步走进办公室,连走路的样子都比平常高了几寸。这时候,邀请他参加那场风流派对的朋友,过来问他玩得开不开心。
  小孟说:“开玩笑,那场聚会简直太棒了。”
  朋友追问:“那你运气好不好?”
  小孟得意洋洋地回答:“非常好,那个小姐棒极了。”
  但他的朋友马上把气球戳破了。他告诉小孟:“你知道昨晚来参加派对的年轻女孩,每个都是在外头接客的小姐吗?每一个都是,都是我们花了钱叫来的。”
  从那天开始,小盂就成了喜欢泡马子的人了——喜欢泡一个马子,他还是比较喜欢这个样子。

  春色无边

  在华尔街,金融投资业者每天上午都会召开一次晨间会议,公司里的人都得参加,以便就交易和投资计划彼此沟通一下。在会议里,负责研究经济的人会分析政府最新公布的经济数据,并对未来的走向加以预测一番;投资策略分析师则就股市和债市的动向提出他们的意见;而交易商,则会特别针对某几档热门股的表现和操作策略,来相互讨论等等。每天举行的晨间会议,有时候气氛相当地热烈,大家七嘴八舌地交换意见,但有时候则无聊的要死,天下太平。这完全要看市场的状况来决定。
  有些时候,金融市场的交投状况会让人觉得有点枯燥,没什么生气,或甚至于无聊的要命。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交易商还是会找到方法,来打破这种单调乏味的气氛。
  几年以前,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就发生了这么一个状况,而且还被余亭阁(ChDIieSelmati吧er)这位老兄在晨间会议的时候提出来报告。
  小余目前在意得福满公司(E.D。F.&M如)担任谷物商品分析师。这家公司在全世界都设有办公室,是家国际性的商品期货公司。小余是在1993年的秋天进入这家公司,他这人脾气有点暴躁,几乎是以芝加哥的办公室为家。他因为公开发表了一则市况分析报告,把他所观察的东西写在里头,而被史密斯巴尼公司给开除了!
  小余对实际状况的描述,后来让他连饭碗都丢了。他犯了严重的过错,由于晨间会议的分析报告会传到很多客户和经纪商的手里,因此这件丑闻传出去以后,大大地丢了史密斯巴尼公司和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脸。公司在小余的离职书上头,说他是“自愿离职”,他自己认为公司把他开除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他的写作风格过于松散,不够正经。

   晨间行情分析报告

  主题:玉米期贷
  报告人:佘亭阁
  时间:1993年8月,星期三
  基金又有动作了,再度进场抛售玉米多头和小麦空头的价差部位。技术分析师认为行情在12月很快就会再次测试1.06美元关卡,即期合约的市场需求仍然强劲。津巴布维(Zimbabwe)买进了标售的480单位,摩洛哥(M凹oooD)也已进场,台湾下周会跟着回场,还有一两个杂七杂八影响行情的因素。周末天气看起来温热,但冷锋应该会在下周二回来,因此打铁趁热,赶快把握买进机会吧。6—10天是正常的,可现货交割的库存量又减少了。芝加哥降了50万成为290万,西班牙特雷多(,I、01do)降了60万成为630万,因此价差仍在扩大。在9一12月价差消失之前,场内经纪人会笑不出来。农业部长希尔(Ca山HiUs)还未宣布任何政策。在政府对阳光之下所有的东西课征关税、把每个人都惹毛以前,目前还在透过高层协商,希望以外交方式解决问题。昨天未平仑部位减少850万口,如果你是技术分析师,那根据艾略特波浪理论来看,今天的突破走势是第“四”修正波的B型突破——管它是什么意思,以平常人的话来讲,意思是就12月价格回升到230以后,初步下跌走势就结束了。要回补空头部位的话,价位低一点再开始,高的话就卖掉。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谷物交易厅昨天下午有个群众集结的场面。几百个职员昨天傍晚离开办公室,聚集交易大厅观赏一幕精彩的表演。在17楼面对大厅的玻璃办公室里,一位瑞芙柯公司(Refm)的年轻女电话接线生,以及一位迄今不知道名字的黄豆期权经纪商(名片上的英文缩写是“ACT”),被发现在办公室里翻云覆雨。同时,交易所里很多清算公司的行政工作人员则好玩地帮两个人加油打气,那对男女显然是忘了把百叶窗拉下来。最奇特的是,那位经纪商今天没来上班,但年轻的小姐上午还是在交易大厅出现,继续工作。这件事成了交易厅里最大的话题,因此我认为值得在这里提一下,因为今天显然没什么其他的事可以说了。

  远离华尔街

  长久以来,盛传华尔街有非常多酒量很大的人。至少,有些人在回忆过去那段日子的时候,会这样来形容这个地方。我们要讲的,是“熊先生”的故事。熊先生是华尔街的老鸟了,早巳身经百战,同时,他也是曼哈顿南部最喜欢喝一杯的人物之一。交易商和经纪商们,个个都有一大堆故事,想让你知道他们过去如何尽情地享受那种无拘无束的生活。他们几乎天天都到附近的酒馆或是小酒吧报到,边喝着威士忌,边吹嘘今天在市场上有多大的收获,或是因为谈到华尔街更惨烈的战况而相对唉声叹气。就这样,他们在这里渡过了无数个夜晚。
  熊先生的故事是凯胜告诉我的。凯胜是华尔街资历相当深的人物,头发都斑白了。凯胜回想熊先生的故事。他说,有一天,熊先生白天在市场经过了猛烈的战局,晚上又在华尔街很受欢迎的酒馆里挨过了几巡,后来终于要往回家的路上走了。熊先生那天喝得有点过了头,这种情况并不少见。事实上,熊先生和很多华尔街的人一样,在喝酒的时候,偶尔都会“超前一点”,多喝那么几口。然而,多数时候,熊先生总是有办法回到家里,并且在第二天到办公室上班,但这次可不同。
  从华尔街到纽泽西州的小银镇(Uttle Si比r),这段路可不好走。很多在华尔街工作的人,都把这里当成睡觉打尖的地方。小银镇和很多纽泽西州的小镇一样,可以让华尔街的人在结束了忙碌的工作后,晚上有个舒服而安静的窝。
  熊先生每天下班后,都是搭火车回家。这是对的,因为很多时候,他的情况并不适合操控太过庞大的机械。
  这天,他摇摇晃晃地走到车站,口齿不清地问售票员:“下……一班到小银镇的火车在那里?”
  售票员答:“已经开走了。”
  他接着问:“那下……一班什么时候开?”
  售票员:“先生,是10点零7分。”
  他问:“那班车有附设酒吧的车厢吗?”
  售票员:“先生,没有。”
  他问:“那么哪一班有酒吧车厢?”
  售票员:“在2号月台那一班,但是……”
  话没听完,他就说:“谢了,老兄!”
  于是他开始东倒西歪地往月台那边走,活像只刚经过冬眠期的动物,脚步不稳,踉踉跄跄的。
  售票员赶紧说:“但是,先生,那班火车不是去纽泽西的。”
  没有回答。
  年轻的售票员一想到这位先生即将开始一段又长又难熬的旅程,于是紧张地大叫:“先生,那班火车不是要开往纽泽西的。”
  熊先生边爬上开往蒙特娄(L40ntreal)的火车,一连含糊地说:“管他的。”
  第二天上午,熊先生从加拿大打了通电话到办公室。
  他告诉同事说:“今天恐怕没办法赶来上班了。”

  保龄球俱乐部

  在我们听到的华尔街故事里,很多都和男人的床上功夫有关。事实上,交易商会很有兴趣把自己这方面的战绩告诉你,同时,如果别人的战功很突出的话,他们也会把这些故事说给你听。在华尔街,每个人都想成为传奇性的人物,有些人藉着投资方面的功力而达到了这个目标,但也有人因为特异的行为而让人津津乐道。
  就有这么一个故事,因为主角特别厚脸皮而引人注目。此外,这个故事也让我们看到了交易商那种灵敏的反应能力,如何在最危险的困境之中,让问题迎刃而解。
  这个故事有可能是华尔街的人故意捏造的,因为说这个故事的人拒绝透露这个交易商的名字。不过,这故事毕竟是由可靠的消息来源讲的,他们在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兴致可是很高的,因为它证明了一件事,那就是有种的交易商,就是最好的交易商。
  老王的样子长得颇为痴肥(为了保护这个干坏事的人,我们用的是假名),就是那种可以在家里抱着电视看一整天的人。他在工作上的表现非常杰出,是个曾经得过奖的投资人,也是很成功的股票交易商。他的外表没什么吸引力,但他倒真是个有钱人。他在事业上的成就不仅让他拥有一个太太和几个小孩,而且在外面还有个姘头。
   对老王来讲,在市场以外最大胆的一项战绩,就是每个星期四的晚上去找他的姘头。他用了一招狡猾的诡计,才能长期瞒天过海,不被太太发现。
  为了固定维持和姘头之间的危险关系,他编造了一个故事,他告诉爱他而又不疑诈的太太说,纽约证券交易所刚成立了保龄球俱乐部,他很想加入。任何熟悉华尔街的人,听到这种说法马上就知道有问题。原因是,交易所的会员通常都不是会去打保龄球的那种人,他们通常比较喜欢高尚一点,水准高一点的东西。例如,喜欢运动的话,可能会去骑马,而喜欢动脑筋的话,则会玩玩桥牌。
  虽然如此,老王还是告诉太大,保龄球俱乐部打算每个礼拜四聚会一次,因此他每周都得出席。他还说,自己很高兴能参加这个俱乐部,能为证交所的新队伍多打倒几只球瓶。同时,他也假装很兴奋的样子,因为除了可以作点运动之外,还能多消耗一点热量,对他来讲,这是迫切需要的。
  他太太一听,心里感到非常开心。她想,这个笨家伙终于想作点运动了,否则每天晚上长时间坐在电视机前,惟一的动作就是用手把马铃薯片送到嘴里。她心里想,老王突然对运动发生兴趣后,整个生活圈也会扩大。于是,在兴高采烈之余,她跑去买了颗保龄球,并且在他生日那天送给他作为礼物。
  老王对这个新玩具显得很高兴的样子,他小心地接下了这份礼物,然后马上就把它往汽车后座一丢。他根本没把这颗16磅重的球从皮套子里拿出来过,甚至连看都没再看它一眼。
  从那时候开始,老王每个礼拜四晚上都会留在城里。他告诉太太说,晚上打了几局球之后,已经精疲力尽了,而且第二天一大早还得回曼哈顿上班,因此打完球后开车回家实在没有道理。他太太早就听说有些交易商平常都留在城里过夜,于是就接受了他的说词,没有任何猜疑。到了周五晚上,老王会回到家里来,但通常整个人都累得只能摊在那里不动。原因嘛,一方面是因为“保龄球之夜”的缘故,另方面也因为当天是华尔街一星期里最后的一个交易日。
  几个月之后,某个礼拜天的下午,由于没什么事,于是老王的太太就提议带孩子到附近的保龄球馆打打球,一家人出去玩玩。她说,家里的几个人可以组成一队,老王也可以趁机向孩子们露一手刚学来的运动技巧。她说,这应该会很好玩。
  老王高兴地接受了这个提议。于是,大伙儿找了一家保龄球馆,租了球鞋,然后每个人分配一个球,就这样一家人准备上场了。老王把太太送的生日礼物抱在手里,那颗球还整整齐齐地包在皮套子里,根本没有动过。当老王把球从套子里拿出来时,大吃一惊,因为他看了看球,发现这颗球竟然没有钻孔。
  身为一个交易商,不管外在环境多么诡谲,老王的脑袋早被训练得能够很快作出反应。于是,他马上就对这几个月来自己的打球方法作了解释,他说,由于每天都得用手写无数张股票买卖单,因此手指头都肿大了,没办法伸到保龄球的孔里。他说,当市场交投热络的时候,交易商其实和抄写员没什么两样。他硬彤出来的说词,听起来有道理。于是,老王一整天都在球馆里卖弄他的技巧,他用两只手抓著球,从胯下把球对着球道丢出去,然后,一个圆滚滚、上头没有指孔的保龄球,就直直地往前翻动,而且球球洗沟。

十、Constellations and Calendar Quirkks 天文、星座和历法异象

  柯乐福对天文星象的偏好,
  已经让他在股票市场得到了立足点。
  他被认为是华尔街市场简讯和行情分析写得最好的人之一,
  他在行情的预测方面,
  一直都有不错的表现,
  但猜错的机率也一样大。

  不管是哪种市场的交易商,都可能是一群怪人。这些人当中,有些是以市场的实际状况为主要的交易根据,也就是说,他们只依据自己真的懂的观念来作交易。另外,也有人是用迷信的方式来作交易,像是在交易室里摆着密鹊鼠的那位老兄。还有人则是根据历法上的特异现象,以及天文星象方面的事件,或是各种神秘而奇怪的理论来主导他们的交易行为。
  不过,各式各样的作法虽然很多,但几乎没有一种作法可以保证永远赚钱。话虽如此,交易商永远都想在市场上取得优势。有个方法倒是可以得到这种优势,那就是看看身边那些交易商的行为,有没有年年不断重复的地方。毕竟,市场所反映的,也不过是在里头交易的人罢了,每年到了同样的时间,市场通常都会出现同样的状况,就这样一年又一年,不断地重复,再重复。

  黄道吉日

  在华尔街,几乎每个交易商都有自己一套战胜市场的方法。有些交易商会针对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因素好好地研究,他们会留意盈收报告、资产负债表、利率动向,以及其他各种可能会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也有交易商是根据技术图形来判断行情。这些图形反映的,是股价过去的波动状况,技术分析师也会运用图形来预期大盘未来的表现,也就是根据过去的状况,来预测未来的走向。另外,还有一些交易商则是运用很复杂的计量和统计模型来作交易。最后,华尔街还有一批“天才”,他们用自己才看得懂的办法,来帮助他们决定交易决策。这些方法,包括用来测量市场动能的振荡指数、根据波动的时间和幅度所计算出来的速度线、甘氏角度线、根据时间推算出来的黄金螺旋率、艾略特波浪理论、或是各种能够反映市场动态的指标等。
  除了这些以外,还有一种人,就是柯乐福(从hCraqJord)这样的交易商。柯乐福平常撰写一些市场简讯和行情分析,而他所根据的,是各个行星的相对位置以及其他天文方面的现象。对某些人来讲,这实在是有够诡异的,但对柯乐福来说,日、月、星辰的动态,和金融市场的表现有相当的关联性,如果你懂得如何来观测星象的话,那你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根据柯乐福对自己的描述,他小的时候就有一点早熟,而且对数字特别感兴趣。例如,他小时候为了好玩,会去找一些数字来算它们的平方根。有一天,小福在报纸上看到一整页满满的都是数字,觉得非常好奇,有人告诉他,那是股票价格,每天不是上涨就是下跌,更重要的是,也有人告诉他说,他可以根据股价每天的涨跌来赚钱。
  小福有点怀疑,问道:“你的意思是说,我不用工作就可以赚到钱?”他马上就被这东西给迷住了(柯乐福后来发现,事实上,投资的艺术是需要做很多工作的)。
  于是,小福在12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注意股价走势了。后来,他很认真地研究股票市场,他读了伯鲁克所写的《我的故事》 (MyCkonSbry),也看了不少百万富豪的成功故事,例如《贝伦的故事》(7抽凡66阶5b咖‘),以及《如何从股市致富》(Ho彻JMdd6谷2000000jo比5ceAM6rA“)等。
  小福的脑袋总是想要向不可能的事情挑战,于是,他开始每天认真观察心里想投资的第一档股票。厄利基尼公司(从1吧henybrporation)是经济大萧条时代遗留下的铁路公司,营运状况不佳,近年来麻烦不断。小福把它过去的股价走势画成线图,并且留意它的波动,他看着它跌到7美元,接着反弹到10美元或ll美元,然后就一直维持在那里不动。他以当时还在发展初期的技术分析来看,这档股票应该是在筑底阶段,难备要强劲地向上突破。
  于是,他这辈子第一次买股票,就是以每股11美元,买了厄利基尼公司的股票。不过,它却很快地跌到4美元。在华尔街常听人家说,如果你在11美元看上一档股票,那等到它跌至4美元的时候,你应该会爱死它了。因此,小福就在4美元的价位加码买进,后来,整整等了一年,这档股票还是没有大幅攀升,于是小福不想再玩下去了,他在11美元把所有的持股卖掉。这次交易虽然只赚到一点钱,但却让他一辈子都和股市结了不解之缘。
  几年以后,柯乐福念完了高中,接着就进了大学。不过,他在北卡罗莱纳大学没待多久,就决定掇学不念,到美林证券设在芮利市(R山5gh)的分公司工作去了。在那里,当报价行情条传进办公室的时候,他就把最新的股价写在黑板上,这份工作让他对股票投资的胃口又进一步加大。后来,他成了助理记账员,最后终于被调到美林证券设在纽约的公司。柯乐福是到了纽约之后,才真正学会了技术分析。他刚到的时候,是在费瑞尔(Rokrt FgDel)手下担任第一助理。费瑞尔这个人在华尔街是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他也是头几个让技术分析这个学问能在市场上受到尊重的人物之一。除了他以外,还有古尔德(EdsDoG01dd)和葛瑞福等人,都是华尔街最顶尖的技术分析师。
  就在他跟着费瑞尔用心地学习技术分析之际,1963年刊登在《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文章,却引起了他相当大的兴趣,他这个人永远都对一大堆议题感到好奇。这篇文章介绍了一位名叫卫连思(Ehvidw111iaIns)的海军少校。长期以来,这位少校一直致力于研究华尔街和宇宙现象之间的关系,并且写了很多这方面的东西。这门学问被称为“金融占星学”(风nancialAstrology)。看了这篇文章之后不久,柯乐福又发现了一本在40年代发行的小册子,上头的标题是《股市预测》(Sbc是M金r6e2尸rdic2jon),作者是包睿理(DonddBrad幼)。根据这本小册子的说法,各种价值的变动,主要都是受到行星排列的分散程度所影响,而价值的变化,则又会影响到股市的表现。
  这个时候,柯乐福也同时对天文学和占星学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他买了一些书,里头把行星的位置往前回溯到1890年。后来,在他越来越熟悉股票市场过去的历史之后,他发现各种不同的行星位置和彼此的排列关系,经常会和某些市场特定的走势一致。例如,如果各行星之间的角度很平缓,不尖锐的话,股市的走势刚好都在那时候触及顶部。另外,如果出现日食或月食,而各行星之间又呈直角排列,则刚好都是股票市场出现巨幅震荡的时候。在发现了这些奇妙的现象之后,柯乐福便把严谨的技术分析和比较没那么科学的行星排列图形加在一起,而自成一套分析及预测行情的方法。
  有意思的是,柯乐福现在只观察某些天文现象和重要的市场波动看看两者在统计上面的相关性。换句话说,他不会公开宣称自己知道某些特定的天文现象,为什么会造成行情上涨或下跌的原因,他只知道这两种现象的确是有关联。也就是说,当他从星象的排列位置看到正面迹象之时,他就会进场买股票。相反地,当天文星象出现了坏兆头的时候,他就退场观望。
  虽然他不宣称自己知道天上的星象会对股市造成影响,但他认为另尔生(JohnH.NelsDn)所作的研究,最能够解释星象的变动和华尔街走势之间的因果关系。聂尔生的研究,试图要说明一件事,那就是我什可以根据行星位置的移动和彼此的排列形态,来正确地预估太阳黑子的活动。讲到这里,毫无疑问的,你的眼神势必要开始变得呆滞了,不过,暂时还不要睡着。
  有些星象专家猜测说,太阳黑子的活动,会对人类的行为构成影响,并导致一群人集体出现愉悦或焦虑的情绪。有人真的相信这一套访法,因为太阳黑子的活动,会干扰到地球磁场正常的电流,而地球大气层上头伪游离层遭到破坏的现象,或许真的会让群众出现一块儿大喜或大悲的情况。这种集体愉悦或绝望的情绪,经常出现在金融市场。
  不论如何,柯乐福对天文星象的偏好,已经让他在股票市场得到了立足点。他被认为是华尔街市场简讯和行情分析写得最好的人之一,他在行情的预测方面,一直都有不错的表现,但猜错的机率也一样大。不过,当他预测正确的时候,他会是非常非常的正确,我们从下一个故事里,就知道他的厉害。

  举头三尺有神明

  在1987年发生的“和谐交会”(hanMc)mc咖Lve2哪Rg),让华尔街遭到了天大的打击。这次和谐的交会是人们等待已久的一种奇异的天文现象。当该现象发生时,太阳系的九大行星当中,有5个星球彼此之间的相对位置,将会是800年来最紧密的一次。不论是否巧合,美国股市也在1987年8月25日创下了当时的历史新高2722点。然而,道·琼斯工业指数在刷新纪录之后,却在接下来的两个月当中重挫达1000点。在1987年10月19日,整个惨跌之势达到了顶点,当天道·琼斯工业指数狂泄508点,这就是华尔街现在所说的黑色星期一。在天文上众所期待的和谐交会现象,很奇怪地,刚好碰上了华尔街沉浸于欢欣气氛,集体情绪升达高潮的时候,而这种飞上了天的幸福感觉,刚好在和谐交会发生的时候达到了顶峰。这种现象,就像米基·洛克(Mckey Rourke)在《快餐车》(D2”“)这部电影里所说的话一样,“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
  柯乐福记得,在1987年8月24日那天,太阳、月亮、水星、金星、以及火星,相对于木星的位置来讲,刚好是处于“三分之一调和三角形”的位置。这些星球相互会合的角度,是800年以来最紧密的一次。柯乐福认为,或许还不止800年而已,根据他制作的星象图来看,这几个球体的排列位置,彼此都在5一10度之内,而这种现象大约每隔396年才会出现一次。
  但在1987年,这5个星球的相对位置还不到2 1/4度,这么紧密的会合是相当不寻常的。全世界的人都聚集在一起,等着看这个现象发生。从美国加州到加尔各答,各地方都以当地特殊的仪式来迎接这个千年难得一见的现象。地球上的生物和宇宙发生了交会,这段期间,人们集体沉醉在一股受到感召的幸福感觉里。
  这时候,华尔街的欢乐气息刚好也达到高点。柯乐福把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投资工具全用上之后,发现和谐交会的时间,代表了股市触及顶部的时候。于是,在1987年8月10日那天,他在《场外市场每日快报》(TA‘OT—CJMm6Z)这份简讯上,发表了一篇市场行情预测,把他对市况即将转空的看法,很简单地写在里头。他除了建议投资人在股市即将崩溃之前赶紧离场以外,也要他们买国库券、黄金、以及股价指数期权的卖权,当股市下挫之时,这种期权合约的价值会上扬。他预测,在和谐交会来临时,股市将会触顶,并且会在该现象之后不久崩溃。后来的情况果真是如此,在10月19日那天,股市便遭逢有史以来最惨重的一次挫折。
  其实,要预测这些事情很简单,你只要抬头看看天上,就知道了。

  选举行情的迷思

  交易商喜欢百分之百确定的事情,在华尔街这是千真万确的。百分之百确定能赚到钱,而且一点风险都没有,全世界再也没有比这更好的事了。为了做到这点,市场的参与者和观察家们,个个都认真地对走势的模式加以研究。从盘古开天开始,人类的历史似乎都在不断重复。交易商便根据行情的表现,看看在每年固定的期间里,股市会不会有相同的表现结果,他们发现果真是如此。于是,华尔街便产生了不少市场谚语,并且一直传了下来。根据老祖宗的说法,市场在每年特定的时间,会出现特定的走法,过去是如此,以后也是一样。例如,“在犹太新年卖出,在赎罪日买进”,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市场会在每年的9月出现卖压,然后会在华尔街人人闻之丧胆的10月触底反弹。另外,交易商也听过所谓的“夏季行情”,或是“圣诞行情”。也有人说市场有“一月指标”、“元月效应”,以及“选举行情”等。这些人认为,市场过去在这些期间似乎都有特定的走势、因此未来应该也会照样发生。
  贺胥(Ydel5rxll)是《股票交易商年鉴》 (7论5ceA 71rdJd9r’fAZm6926c)的发行人,他也是头一个把市场在哪些时候会出现哪些状况编录出来,并因而建立了名号的人物之一。贺胥目前人住在新泽西州,是个专研市场历史的人。他这辈子可以说都在研究市场的波动模式,他把股市重复出现的波动模式和循环找出来,并且作成纪录。
  最早发现所谓“总统选举行情”的人,就是贺胥。简单来讲,总统选举行情就是股市通常会在新总统就任之后的第二年遇到麻烦,当然,不是百分之百都是如此,但的确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理由很简单,多数总统都希望获选连任,而要达到这个目标,通常会有人建议他们在任期刚开始的时候,就先推动比较不受民众欢迎的经济政策。大部分的情况下,新当选的总统为了要在接近下一次选举的时候,能实施减税措施,刺激消费,或让利率下降,通常会在就任不久先调高税率,削减政府支出,让联邦储备理事会把利率调高一些,或甚至于忍受一段经济衰退期。也就是说,在任期开始时,先硬着头皮把苦药吞下去,以后才能放手实施既受到民众欢迎,又能刺激经济景气的政策。
  根据贺胥对市场历史的研究,新总统就任后的第二年,是行情表现最差的一年。不过,他也发现,最后一个数字是5的年份,也就是总统任期接近中期的时候,通常是非常适合投资股市的年份,而如果最后一个数字是5,而且又碰到国会改选的话,那情况就更好了(对了,1995年就是这样的一年)。
  我们拿最近的历史来当例子,看看这样的说法有没有道理。
  1994年是克林顿总统(C1inton)初次当选后的第二年。那一年,多档股票的行情接连遭到冲击。克林顿为了抑制联邦政府的预算赤字,而实施了调节税率和削减政府支出的措施,而这些就任初期的政策,在那一年就动手了。此外,克林顿提出的医疗改革计划,也在政治上遇到强烈的阻力,投资人对此一直耿耿于怀,因而使得健康保险和医药类股的表现惨不忍睹,一路到1994年底都没有起色。整个来看,该年股价的平均表现,大概比年中最高的水准跌了30%左右,刚好符合传统上对空头走势的定义,就连一向表现顽强的道·琼斯工业指数,最低也曾经跌了将近10%(不过,道。琼斯指数在年终之前,差不多又拉回到平盘的水准)。
  1995年的情况则刚好相反,股价在年初就大幅飘高,并且接着创下了历史的高点。在6月底时,道·琼斯工业指数上扬幅度将近19%,在短短的6个月内就有如此耀眼的表现,再度证实了市场的循环的确是会重复出现的。
  刚好,有个名叫戴伟世(NedDavis)的人,把股市在不同政党主政下的走势,制成了一张图表。戴伟世是个认真研究股票市场的人,他先把两个政党分别掌控行政和立法部门的各种组合列出来,然后看看股市在这些组合之下会有什么样的表现。有趣的是,对股市来说,最糟糕的组合包括了民主党的总统和共和党的国会,而这正是美国目前的状况。不过,目前还不能从这一点看出什么名堂。虽然现在共和党控制了国会,而总统是个民主党员,但股市在1995年的表现还是不错。
  目前倒是有个问题,还没有人想得到答案,那就是,如果是由第三党的候选人入主白宫,另外两党当中的一个取得了国会主导权,那股市的表现又会如何?谁知道,或许华尔街很快就得根据这种新的政治版图来交易了。

  假期效应

  对一般大众来讲,假期是充满欢乐气息的日子,对华尔街而言,也是如此。在假期快到的时候,市场就会显得特别有劲。这一点也不意外,有那么多天可以庆祝,喜欢的话还可以喝得酩酊大醉,要不然什么都不做,好好地休息一下也行。这种兴高采烈的气氛,经常会让股票交易商也感染到那种欢欣的情绪。
  因此,在假期即将来临之前,华尔街整体也都快活了起来。
  麦金利(J山n McGlnIey)就是一个懂得如何利用假期的人。他是华尔街的技术分析师,但也长期观察市场于某些特殊的日期所可能出现的走势。他的师父是梅若尔(Anhur MLeITill)。梅若尔曾经发现过很多股市走势的模式,都和假期有关。不过,现在接棒的人是麦金利,由他来当掌门人。另外还有一个掌门人,就是贺胥,他也一直在观察股市在假期出现的动态。贺胥认为,在假期即将来临的前几天,股市的确是有上扬的倾向。
  如果你想知道假期因素为什么那么重要,值得注意的话,不妨看看这个数据:在一整年里,股价在任何一天收高的比例是52%,但在重要假期的前几天,股市收红的比例则上升到68%。从统计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差距是不能忽视的。因此,如果你知道一点市场的历史,而在假期来临的前几天不赚点钱的话,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我们就拿劳工节来当例子。从本世纪以来,股票市场在劳工节的前一天收高的比例,高达79%。再看看7月4日国庆日,情况也是那么诱人,从本世纪稍早算起的话,股市在7月4日的前一天收高的比例为72%。
  或许有人觉得在放周末长假之前,股市应该会走低,因为大部分交易商都不喜欢把持股部位放那么久不去管它。不过,实际的情况并非如此,几乎任何假期的前一天,股价上扬的机会都比下跌的机会来得大。
  我们暂时换个年历的算法,看看别种历法是不是也有奇妙之处。如果我们用的是犹太历,就会发现市场在犹太人的新年和赎罪日附近,震荡的幅度会特别大。事实上,华尔街有句前辈留下来的话,就是“在犹太新年的时候卖,在赎罪日的时候买。”犹太新年通常都是落在西洋新历的9月,说巧不巧,根据贺胥的《股票交易商年鉴》来看,9月刚好是一年当中股市表现最差的月份,另外,犹太教的赎罪日通常是在10月份,也就是股市最常变成杀戮战场,每个人听了都会不寒而栗的月份。虽然股市在10月莫明其妙大跌的机率很吓人,但股价通常也会在这个月份触底反弹,这也是为什么应该“在犹太新年卖,在赎罪日买!”
  现在,我们再回到西洋历,看看一年即将结束时的状况又是如何。以过去的历史来看,一整年当中,最后的3个月通常是投资人最好的进场时机。麦金利指出,如果投资人在10月份股价下挫时跳进去买,那么这笔投资的报酬率,一般来讲都是很不错的。长期来讲,从10月开始到次年的1月为止,股市的走势一向都特别地强劲,即使在华尔街这种地方,一个人在穷途潦倒之后,还是可能会有人伸出援手的。
  但是,等一下,还没结束!年底的时候,还有个圣诞行情,而且几乎每年都有,就在圣诞老公公来的时候,市场出现涨势的比例是很高的,这可以从统计资料上得到证明。在过去35年里,股市在圣诞节之前两个星期上涨的情况,差不多出现了30次,这可比在袜子里收到一大块煤球要好得多!
  在1月1日新的年度开始之后,也有一些重要的现象值得留意,第一个是所谓的“一月指标”(JanuaryRv()nleter)。意思是说,就股价而言,“如果一月的表现好,那么一整年都会好。”假如股市在一月份出现了强劲走势,那么通常这一整年的表现都不差。至少,以本世纪来讲,如果1月份出现了多头行情,那么大多数的情况都是如此。
  另外,别忘了还有“元月效应”要注意。这个现象是说,从12月的第二个星期开始,到次年1月的第二个星期为止,小型股的表现都会比大型股来得好。
  如果这些有关历法的把戏仍然没办法帮你在股市赚钱的话,不妨用射飞镖的方式,对准月历丢过去,看看射中的是哪一天,就在那一天买股票吧。有一群学院派的人士认为,用随机漫步的方式投资股票,会比任何其他的方法更能为你带来好的结果。对了,在你作完了投资以后,利用5月的时候去休个假吧,那是一整年当中,股市表现第三差的月份。

  美式足球超级杯决赛

  在了解了华尔街在哪些时候会出现哪些奇妙的走势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全世界最奇特的股市指标,也就是美式足球超级杯理论(SuprB01吁11门L1鼠)2y)。
  超级杯决赛和股市走势到底有什么关系?正确的回答是,一点关系都没有。不过,不论什么时候,超级杯理论在预测方面的纪录,都是全世界所有的市场指标里最好的一个。
  这个理论是这样的,如果代表国家足球联盟(Nat沁肋t万、MtbaIllj昭ue,NFL)的球队,在1月份的超级杯决赛中获得胜利的话,那么股市在那一年就会有不错的表现,如果超级杯决赛是由代表美国足球联盟(AmericanFootl)atllj明ue,AFL)的球队获胜。那么股市在该年可能就不会有好日子过了。从两大联盟于1967年开始打超级杯以来,根据这个理论所预测出来的股市动向,正确的比率高达86%。
  在1967年和1968年,由蓝波弟(Vincel4)mbardi)领军的绿湾包装者队(G1rg3nhy Packers),都是以悬殊的比数痛宰了美国足球联盟的对手。这两支球队分别是堪萨斯酋长队(I(肌哪CityChiefs)和奥克兰海盗队(Oakland肋iden)。该队的胜利,等于是保证当年的股市将是意气风发的一年。的确,在60年代的后期,也就是讲求高风险高报酬的年代,股价的表现是十分飙悍的。
  但在1969年时,由“百老汇乔伊”挂帅的纽约喷射机队(NewYorkJ.ets),以初生之犊不畏虎之姿,击垮了传奇人物尤达司(JohnnyUnitas)率领的巴尔的摩野马队(BdtimoreC01ts)。1969年也是华尔街后来接连受到空头肆虐之前,股价上扬的最后一年。同时,1969年也是接下来的几年当中,最后一次由国家联盟代表队夺得超级杯宝座的一年。从那时候开始,超级杯理论就几乎没有出现过什么误差。这段期间只有几次例外发生,但纯粹从一致性来看的话,这么准确的纪录是没人比得上的。
  很明显地,所谓的超级杯理论,是经济学家们口头上常说的“错误因果谬误”。意思是说,这些事件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相关的,但实际上彼此的关联性很小,或甚至根本没有关联。而这样的现象,也很清楚地显示出经济学家们多么喜欢用高深难懂的名词,来解释很简单的事情。老天爷,这只不过是纯属巧合罢了!
  这里要提一个超级杯理论的变通用法。柯乐福是个股市分析师,平常喜欢运用技术分析和天文星象学来预测市场动向。他也用了超级杯理论这套东西,但用的方法十分独特。
  柯乐福运用技术分析和天文现象来分析市场行情之后,就根据分析的结果来进场操作。然后,他会相对地赌一下超级杯决赛的结果:如果他预期股市会上扬,那么他就赌国家联盟的代表队会赢得超级杯,管他是哪一队出线。而如果他认为股市会下跌,那他就赌美国联盟的代表队会赢,谁说玩股票和赌博不一样呢?

本文档由中国分析家证券网制作 中国技术分析权威站点

 














点此返回上一页